“创意临摹”与少儿写意画笔墨训练探究

2020-07-21 08:15张科技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0期
关键词:临摹经典创意

张科技

摘    要:在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现,常常通过临摹灌输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临摹作品中增加自己的独创性想法呢?那便是“创意临摹”。

关键词:创意;临摹;经典;笔墨

从客观角度来看,学生临摹作品不能真正称之为临摹品,除了与原作基本上相同外,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与个性的人,必然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带入临摹活动中。因此,学生在自己的临摹作品中无形增加了自己的独创性想法,所以临摹活动实际上也是再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的一个过程。

在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表现,常常灌输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如此一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学生的脑海,并形成一种定式,画出来的画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因为不知道绘画来源于生活,因此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各异的物象。临摹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中国画会加进一些写生训练,但仍是以固有的模式去画某一样东西,一成不变。学生的画中没有情感,便失去了个性,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造的能力。

一、“创意临摹”的定义

“创意”一般解释为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创意临摹扬弃了传统的临摹观念,转变为注重学生主观表现和个性表达。这种临摹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个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来的物体形象可以是变形的,笔墨也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是无中生有编出来的,也许物体形象在现实中难寻踪影,整个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构思往往也是荒诞的、奇特的、不合常理的。

儒家经典《大学》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真正的创新教育行为是从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开始的,他边实践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3年,陶行知发表了《创造宣言》,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用大师之作感悟童心是创意临摹的一条捷径。学生与大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一样大胆的笔墨,一样夸张的色彩和造型,一样奇特的构图,一样朴实稚嫩的线条,一样从心底出发的强烈情感。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会像一个六岁学生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学生绘画是艺术的火种,潜伏着巨大的艺术潜力和能量,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意临摹”的目标

一是转变学生传统的、枯燥的中国画临摹方式;二是引导学生从小热爱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感受大师不同凡响的艺术胸怀;三是构建基于学生生活基础上的创意中国画临摹课堂;四是通过创意临摹训练,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敢想、敢说、敢画。

三、“创意临摹”课堂的操作形式

“创意临摹”课堂以学生临摹习作的形式来验证研究的结论。“学生读画—教师说画—讲述生活—创作临摹”是进行此项研究的课堂活动的基本思路,并以之对比传统的中国画临摹课堂。在创意临摹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这一课堂环节时,需要通过“读画”和“说画”来完成,即在临摹前要对作品的形式、笔墨元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講解作品已经传达的情感、气氛,要求尽量使用学生化的语言,以便于学生自己理解。之后,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与名画相关的生活和经历,这样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一旦学生有了生活经验,临摹时,他们就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地进行表现。创造性临摹主要体现在创作上,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认识和强烈的个性才是从事此项专题研究的目标。

四、“创意临摹”课堂的优势

1. 在创意临摹课堂上,学生的国画作品凸显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

在传统的中国画临摹课堂上,学生很难真正做到完全自由地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在创意临摹课堂上,他们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沉重负担和枷锁。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无忧无虑,如果把这种快乐用自己的笔墨表现出来,既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又是学生天真心理的表露。怀着对八大山人无限的同情和关怀,学生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积极的、上进的。在对大师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学生的心灵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熏陶,这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学生只有带着情感走进美术课堂,他们的笔墨才会充满爱,学生的表现力才会孕育其中、反映其身,所以创意临摹的课堂给了学生宽松的环境和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与八大山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如某同学创意临摹《鹌鹑》这一作品,对比八大山人的原作,她的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大师当时的处境,更能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2. 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学生的笔墨传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学生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在学生中国画教学中,生活化、学生化的笔墨体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结合,教学内容是常规的花鸟、山水、人物等,授课模式也是引导学生依样画葫芦。但创意临摹的水墨教学课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欣赏和临摹活动立足于传统,创意既立足于生活又超越生活。

3. 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学生的笔触在很大程度上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绘画是在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其作品形式是最直接的差异体现,是最直接的个性表现。然而传统的临摹活动往往让学生的水墨作品趋于雷同。临摹以范画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作品的好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绘画的过程,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学生的创作过程和及其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美术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创意临摹课堂要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想象和创作的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临摹范作,最终以自由表现为旨归。

创新来源于生活,学生有许多与大人不同的想法,他们无所顾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想象的内容也就越充实、越新颖。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发展想象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全方位地去感受生活,多做尝试,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方法,让学生们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画一画,让他们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点燃他们个性的火花。

4. 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学生对传统笔墨的临习有了自己独到和全新的认识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做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

让学生敢想,首先要让学生说“不”。如学生在创意临摹八大山人的经典作品《鸭子》时,学生在构图、造型、笔墨、思想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变,他们对临摹范作进行了自己全新的解读。也许学生们笔下的世界有时我们未必能看透,有的甚至无法用我们成人的审美观去判斷丑与美,更有甚者,有些作品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自圆其说,但通过这些稚嫩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那种惊人的勇气。

片面重视技能传授的临摹课堂,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根本途径真的行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传统临摹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发现,虽然教师再三强调临摹尽可能做到形似、神似的要求,但是有一些学生总是热衷于求新求异,他们在努力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独到想法,而这恰恰验证了创意临摹课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总之,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学生用笔墨真正诠释了大师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其实学生与大师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单纯地创作,大胆地用墨,夸张的色彩或造型,奇特的构图,朴实稚嫩的线条,激情四射的创作状态,等等。在创意临摹的课堂上,学生时刻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没有束缚。教师运用较少干涉、不指责、多鼓励的指导方法,允许学生有表达主题的自由和笔墨选择的自由,甚至大胆改画的自由,让学生懂得即使是同一题材,也都有符合自己特点的表现手法。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个个风格各异并伴随着学生想象翅膀的作品就会随之诞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临摹经典创意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