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雪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传统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各高校为了脱离困境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部分高校砍掉一些招生情况不好的传统工科专业,申报机器人、大数据等新专业;部分高校采用大类招生方式尽力保留传统工科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大力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政策。
为了体现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应用工学交互培养模式,打破专业界限,构建学科融合的进阶式教学手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建设实践基地、考核培养效果,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诉求。
培养过程分三步走,分别是地基阶段、进阶阶段、高级阶段。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知识有着极度的渴望,作为大类招生的高校,在前三学期的课程普遍是一致的。如电信大类,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原理、C语言、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要打好新生的地基,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支撑,通过高等数学、电路原理等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应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基础部分的教学中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主动探究。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触类旁通其他相关领域,自主扩展更新知识结构。
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中国有一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无兴趣,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以“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为例,这是一门软硬件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已在前期学过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有一定的硬件基础,但很难理解软硬件结合的概念。在此时授课教师选取合适的企业案例或贴近生活的实例导入,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及新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讨系统结构,加深软硬件结合概念。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深造的根基,只有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之后,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设计创新。进阶过程的课程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时刻内容及实践环节比例。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能力,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竞赛,在高压条件下锻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初步具有创新能力思维。
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能力已初步显现,各专业进行能力测试,在实践环节中根据测试结果合理组队,针对性的分批指导。处于低段水平的学生,实践环节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进行训练;处于中段水平的学生人数最多,以就业为宗旨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处于能力上层的学生着重培养创新能力,配备专业导师,推荐到企业带薪实训。
校企合作下的培养模式,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新生入学后进行专业启蒙教育,各专业技术协会与对口企业配合进行学科宣传,多方位开展企业科研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由企业的优秀毕业生开展分享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企业案例进入课堂。专业基础教学中引入企业项目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目前企业中已应用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移植到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课堂变成分享、讨论、答疑解惑的互动场所,基于问题-抛出问题-分析问题-任务拆解-分组开发-整合测试部署,真实项目、真实需求再现,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场景化学习,打牢数理基础、打通专业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主动探究。
(3)校企双导师制拓宽学科视野。专业教育中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讲师进入课堂,突出专业特点,推进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思维,构思、分析一个完整的企业综合性项目。
(1)实践基地实现工学交互。实践教学是创新的源泉,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实践质量。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将高校学生定期送到企业中进行项目实践。
(2)实践项目制定遵循“宽口径”原则。校企双方根据理论学习进度,针对电信大类和计算机大类的培养方向,大二开始每学期制定一次综合型的专业基础实践方案,实践内容涵盖专业基础课的主要知识点。
(3)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工作的优势。实践有关的部分业务指导与考核工作,依托企业制定,通过分解难度和模块,改造出适应不同接收能力学生的实训方法。实现与市场零距离接轨,根据实践能力,选拔专业竞赛队伍。
(1)“大工程观”的学科融合思想。强调“更灵活、更宽广、跨学科”教育理念,大力推进信息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实习基地实现信息技术融合项目驱动式教学。突破专业边界,八大专业融合构建“成果牵引、团队合作、融合互动”为特征的阶梯式校企合作的项目式驱动教学,从大三开始,校企双方每学期制定一次3~4周的综合性实习,不同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
(3)引入严格的企业评定标准。实习项目按照企业过程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构建过程的训练,实现专业互补、融通,培养学生能够与不同专业组成的技术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职业化思维与行为养成。
学生感受项目开发概念设计到发布的一系列过程,学生在项目中体验各种角色,以及沟通的重要性。在整个开发迭代周期中不断围绕变化的项目需求,集成、验证,逐渐升级完善个人能力,直至达到企业相应岗位能力标准。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能在行业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程岗位(如图1)。
图1 进阶式教学模式框图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进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坚持打破专业壁垒原则,重新设计专业实践环节。大一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为专业打牢数理基础、利用专业特色协会与对口企业配合进行学科宣传,多方位开展企业科研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由企业的优秀毕业生开展分享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二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将高校学生定期送到企业中进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近距离接触,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企业,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从大三开始,每学期制定一次大型综合性实习,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方向,实行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制,不同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按照企业过程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构建过程的训练。进阶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实现新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的和谐共存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