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忠
摘 要: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人的思维发展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生物课堂上有效提问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正是新问题的不断提出,才使得探究活动得以不断深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加强方法指导,运用多样评价等方面阐述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努力促进学生愿问、善问、敢问、会问、乐问,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课堂;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08-01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课堂上有效提问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初中生物老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愿问”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在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地表扬鼓励能够提出新颖、科学、有效问题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以善意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给予学生信心与力量,要善于捕捉“亮点”,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说尽。
(2)优化课堂结构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人参与提问。课堂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多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让学生相互交流,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提出问题并能够解答问题的成功喜悦。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提升学生提问解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有效提问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向学生渗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思想。告诉学生敢于提问是创新的前提,以此来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例如,在研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前做好的一道菜糖拌西红柿,观察后有同学提问:糖拌西红柿中哪来的这么多的水?
2.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善问”
(1)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电视、网络、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视听交融的情境。尤其对于我们生物学科,多媒体教学能够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青蛙的生殖发育史呈现给学生,学生看到图像,听到声音时,他们就会很愿意去思考这些图像、视频、声音背后的含义。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节内容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被海底各种各样的生物吸引了。有许多同学观看完以后提出:海底的这些生物,它们的食物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2)通过探究实验引导
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面对一次实验操作,比完全听讲解要感兴趣很多。比如,学习《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上课前给学生展示了一个青蛙的标本,这样就极大的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仔细的观察标本,互相讨论青蛙的皮肤、生活环境、鸣叫、抱对行为等。
3.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使学生“敢问”
部分学生怀有尊从心理而不敢提出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们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生物现象,探究未知的自然规律;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总会认为自己提出问题的水平不高,即使有问题,也会产生自我否定,不敢提出,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有任何的顾慮,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勤于思考、加强锻炼、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一定的提升,而且提问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教师的鼓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就会由不敢问到敢问,进而发展到会问、善问。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问题是多么肤浅,不管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距多远,都不应该嘲笑,尤其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或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时,应该对学生这种敢于否定“权威”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平.初中生物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