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酒店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其特色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来灵活培养人才。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提高酒店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彰显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特色。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
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人员需求大,又因为其自身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员工都要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再加上酒店上班时间也不固定,很多人都难以接受,造成员工流动率比较大。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生对酒店文化的认同,有效地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学校为酒店输送实习生,学生专业对口,不仅可以解决酒店用工荒问题,节约用人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师生,不仅宣传了企业品牌,也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二)从学校的角度
酒店专业要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养成是贯穿培养全过程的主线。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有实训室,但是实训室仅局限于简单的餐厅摆台、客房铺床,学生难以学到更多的酒店技能。校企合作提供的真实服务情境,能有效地解决校内教学实训只能提供模拟仿真酒店情境的缺陷,提高學校教学质量,弥补实训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例如国际品牌酒店必备的Opera PMS酒店管理操作系统,全国除了中山大学、上海旅专、桂林旅院之外,几乎没有几所学校能再提供这样的实训教学设备,学生去酒店实习,酒店就要花更多时间培训,加上系统是全英文操作,高职学生英文水平较好的很少,培训起来周期长,困难较大,学生实习周期短,因此少部分同学能够进前厅部岗位,很多实习生都被放在餐饮、客房部,这两个部门相对其他部门来说比较累,学生一般也不愿意去,造成很多学生实习难以坚持下来,中途离开,也给学校实习管理带来不便。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与酒店岗位对接,紧跟酒店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酒店行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酒店提供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踏上正式的工作岗位前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实现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对接;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接触酒店行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在实习期间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服务技能。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经营目标以盈利为主,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既不能让酒店获得政策、资金等优惠支持,也难以让酒店在短时间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酒店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并不一定会通过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来获得人力资源。企业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也没有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酒店不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原因:一是会增加酒店运营成本;二是给酒店增加风险;三是学生不像酒店正式员工那样有工作经验,高星级酒店都是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用实习生很难保证服务质量,会引起客人投诉,影响酒店声誉。
(二)校企双方利益诉求存在矛盾
学校将学生送入酒店,是希望学生在酒店能提升服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增强实践经验、人际交往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从而实现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3~12个月的实习期间,希望酒店可以为学生提供轮岗实习制度,学生能够接触到酒店的各个部门,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及内容;但是,酒店作为一个企业,主要目的以盈利为主,付给学生实习工资,希望学生能为酒店创造收益价值。学生进入酒店,酒店需要一定时间培训,等学生真正熟悉工作岗位和环境,仍需要时间来适应,学生实习时间本就短,如果给学生提供轮岗实习,学生虽然会多学一些技能,但是对酒店来说,难以收回培训的成本。
酒店行业有明显的淡旺季,酒店希望在淡季的时候能够节约用人成本,在旺季的时候学校能提供学生弥补其人员短缺用工荒问题;但是,学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及管理规范,不会因为酒店需要人员的时候就能立即提供。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且停在较浅层次上
校企双方在合作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学校为企业输送学生,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学校没有聘请酒店行业高管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分享行业新动态,酒店也没有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同时也不清楚在校学生的状况,也没有机会针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建议。在实训教学上,学校教学实训场地、设备有限,没有带学生去酒店参观及实训教学,也没有将课堂“搬”到酒店,间接造成学生不能亲身投入酒店的经营活动中,不能在酒店一线部门进行直接操作,也不了解酒店的真实情境与工作流程,对酒店的认知只停留在教师上课的描述上,甚至到去企业顶岗实习之前,都不清楚酒店到底是什么样子,进入企业之后会很难“上手”,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四)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认同度低
酒店行业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行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高学历者,都要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尤其是像餐饮部、客房部这样的岗位更是如此,对大学生来说自己花了几年时间读大学,进入酒店行业却要从端盘子、打扫卫生刷马桶做起,认为是“伺候人”的活,很多学生表示都难以接受,自己花几年时间上大学不应该做服务员,应该做管理者,再加上酒店旺季或者节假日的时候,顾客很多,工作很累,又是三班倒,员工也无法回家陪伴家人,学生更是难以坚持下来,很多中途离开酒店中断实习甚至离开酒店行业。
三、酒店管理專业推进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企业参与动力
酒店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订单”形式向学校“预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酒店提出对“订单”学生的具体要求,并与学校共同设立“订单班”,挑选出适合从事酒店行业发展的学生进入班级,并制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酒店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学校和酒店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由学校和酒店方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同时酒店为学校提高日常教学实训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服务水平。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通过考核后,学生与酒店签订协议,进入酒店工作。
(二)创新“双赢”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校企应意识到双方是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保持长期深度合作。校企合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明确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即高技能人才的供需问题。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高能人才,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也能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因此,所有的利益点都应该聚焦在如何有效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上。校企双方应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学生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订,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等方面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三)拓宽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邀请酒店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建议;酒店为学校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教师深入酒店一线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能将行业发展的资讯传授给学生,提高了酒店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基于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紧密合作型的校外酒店实习基地。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教学实训实习,在校外酒店实训中,学生可以亲身投入酒店一线部门进行操作,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借助Opera PMS酒店管理操作系统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互通,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无法达到的效果。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学校为酒店发展提供人才,酒店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双方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理念,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四)酒店高管进课堂,增加学生专业认同
现在酒店专业的学生,一是缺乏职业信心,二是缺乏对酒店应有的了解,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习酒店管理毕业之后就是服务员,就是“端盘子”,觉得低人一等,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未进入酒店行业工作,相反真正在酒店工作的很多都是非科班出身的,培训起来无疑会增加酒店用人成本。学校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增加学生对酒店认识以外,还需要酒店行业成功人士现身的说法。例如,大学开学第一课,邀请酒店业优秀毕业生“回归”课堂,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学弟、学妹认识酒店,了解酒店行业;聘请酒店行业高层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作为酒店专业的客座教授,丰富学生知识,拓展视野,让学生接触到酒店行业最前沿的东西,更快、更深入的了解酒店行业以及行业需求,以便在就业时能及时融入企业岗位;将课堂“搬”到酒店,加深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淡化原有的电视上“理想的酒店行业”,让学生真正了解酒店,以高质量、高标准严格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开展实践课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酒店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清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基于企业主动性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18):32-35.
[2]李辉作,孙国雁,李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6):39-40.
[3]付斌.高职酒店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05):5-6.
作者简介:李霞(1995-),女,河南省信阳市人,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