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文体学视角下周瘦鹃的小说研究

2020-07-17 01:10:2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周瘦鹃标点符号主题词

李 燕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一、引言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料库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逐渐被应用到文体学的研究当中,形成了语料库文体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借助语料库的工具,以实证的手段对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1]。可见,语料库文体学在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文本描述性工具分析语言特征,诠释文本的个体风格[2],为文学作品文体特征的分析与欣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周瘦鹃是20世纪上海市民大众文学的代表人物,“就作家、翻译家和出色的市民大众文学的‘组织家’而言,称周瘦鹃是上海大众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甚至将他列为‘前三甲’,是并不过分的”[3]。从上世纪末开始,周瘦鹃不断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魏绍昌、王智毅编纂了一些关于周瘦鹃的研究资料,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周瘦鹃作为一名作家、文学翻译家的一生[4][5];范伯群编纂了周瘦鹃作品的合辑,向现代读者呈现了周瘦鹃先生的具体文学创作作品及翻译作品,有利于现代读者更为客观地去评判周瘦鹃先生在现代文学史及现代文学翻译史上的地位[3];乔澄澈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周瘦鹃翻译小说中的中国意象[6];李婵基于自建语料库,探讨了周瘦鹃的翻译风格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7]。尽管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周瘦鹃的作品,但是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还是描述性的,实证研究显得数量稀少。本文基于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统计周瘦鹃小说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主题词与词丛特点,展现周瘦鹃小说作品的文体特征,也为周瘦鹃的小说研究和欣赏开辟新的视角。

二、语料的选择及语料库的建立

本研究是基于自建语料库开展的研究,自建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和周瘦鹃的创作小说语料库。基于语料库工具,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周瘦鹃的小说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翻译作品与原创作品文体特征的异同。

自建语料库首先需要对语料进行选择,本研究在选择语料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他以翻译步入文坛,但是他的创作与他的翻译是同步成长的[3],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名作家。因此,本研究不仅关注其翻译小说,同时也关注他的原创小说。

第二,周瘦鹃一生勤耕不辍,尤其是在20世纪初,连他自己也称自己为“文字劳工”[8];同时,周瘦鹃的翻译作品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建库时必须对其作品进行选择。《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是周瘦鹃的翻译工作,甚至是他一生文字生涯中的一个“亮点”[3]。该书出版于1917年,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周瘦鹃甚至用稿费置办了他的婚事。同时,该书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因此,周瘦鹃的小说翻译语料库中的语料主要选自《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其小说创作语料库中的语料选自同时期的周瘦鹃的原创小说作品。

第三,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研究,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与创作小说语料库的库容相当,篇幅相当。

三、数据分析

(一)标点符号分析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可以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各种标点符号都有各自的功能意义及特定位置。但若是出于某种特定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发挥其灵活性[9]。基于AntConc 3.5.7软件,分别对常见标点符号进行检索,得到表1:

表1 周瘦鹃翻译小说语料库及周瘦鹃原创小说语料库标点符号统计表

基于表1可以得到以下发现:

首先,逗号和句号的使用频率在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和原创小说语料库中都很高,在原创小说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翻译小说语料库。英汉语言各有特点,英语多从句而汉语多分句,所以英语源文本中每句话中的逗号数量一般会少于其汉语译本,但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两个语料库中每个句子所包含的逗号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翻译小说语料库中,每个句子中大约有1.4(1629/1152)个逗号,在原创小说语料库中,每个句子大约有1.5(1927/1223)个逗号。由此可见,周瘦鹃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了译入语特点,其译作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成为他的翻译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其次,引号和冒号也在两个语料库中被频繁地使用,在翻译小说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原创小说语料库。引号比较常见的作用包括直接引用或者特殊含义,在这两个语料库中,引号和冒号几乎都是同时出现的,说明周瘦鹃笔下引号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引用。在小说文本中,这种直接引用主要是对话,说明周瘦鹃的小说情节是基于对话展开的。

第三,问号、感叹号这类终止性标点符号一般表达一些较为强烈的情感,表达疑问或是感叹,而在周瘦鹃的笔下这类标点符号的使用频率很低,说明周瘦鹃在进行小说翻译和创作的时候大部分是很细腻温柔地娓娓道来,没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同时需要留意,在两个语料库中破折号和分号均未被使用。

(二)主题词分析

Firth较早地关注了语言学中的主题词现象,他将这类词汇称为“焦点词”或者“轴心词”[10]。将一定数量的主题词概括起来分析,不但可以得出对话语内容的总体认识,还可以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所揭示[11]。

基于AntConc 3.5.7软件的Keyword List功能,以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为目的语料库,以周瘦鹃的创作小说语料库为对比语料库,对这两个库的主题词进行比较。主题词指的是通过全面对比析出的A语料库与B语料库显著不同的词汇[11]。本研究中,在翻译小说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远高于创作小说语料库中的词汇是“正主题词”;反之,在翻译小说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远低于创作小说语料库的词汇是“负主题词”。对于汉语词的切分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在对汉语词进行切分时倾向于用最小匹配法,把那些能够清晰地表达某些意义特征的单个汉字都认为是词。通过对数似然率检验(log likelihood ratio test),P<0.001,共得到主题词35个,主题词数量并不多,说明周瘦鹃的翻译小说与创作小说的词汇使用差异不是很大,也体现了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其中正主题词32个,负主题词3个,除去人名、地名、物体名等专有名词,得到排在前五位的正关键词表(表2)和排在前三位的负关键词表(表3):

表2 正关键词表

表3 负关键词表

基于表2和表3,可以发现:

正关键词表中,主题词“予”排在最前面。“予”的汉语释义一般指的是第一人称“我”,或者动词“给予”,通过浏览索引行,发现正关键词“予”表示的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负关键词表中,主题词“吾”排在最前面,“吾”表示的也是第一人称“我”。因此,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中的作品和创作小说语料库中的作品都已经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描述,而不是从传统中国小说的第三人称视角展开故事,这体现了周瘦鹃的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范伯群提到“周瘦鹃的译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照进“外部”阳光的世界天窗,同时他也通过翻译吸取异域的营养,将“取经”所得的收获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3]。外国小说较频繁地从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描写,在不断接触外国小说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周瘦鹃的视角也逐渐转向第一人称视角。

正关键词表中,主题词“曰”表示的意思是“说”,其使用频率在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中高于在周瘦鹃的创作小说语料库中的这一情况表明,周瘦鹃的译作中更多地使用了对话,这也与翻译语料库中的冒号和引号的使用高于创作小说中这两种符号的使用产生照应。可见,对话是推动周瘦鹃小说作品情节发展的重要技巧。

正关键词表中,主题词“儿”体现了一定的口语化特征。“儿化”的“儿”不具备构词功能,它附加在原词或语素后面没有改变其理性意义,不会形成新词,仅仅能增加一些表示小、喜爱等感情色彩或是口语等语体特点[12]。“儿化”是汉语口语化的一种形式,见于汉语作品中,在英文作品中没有这样的特点。然而,在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中,“儿”的出现频次竟比其在创作小说语料库中还要高,这再一次说明周瘦鹃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了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也从侧面体现其创作对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词丛分析

研究词丛有利于辨别文本风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基于AntConc3.5.7的Clusters/N-grams功能,最低频次设定为5次,统计词丛。鉴于二词词丛数量过多,且包括不少功能词,同时四词词丛数量过少,因此本研究统计两个语料库中的三词词丛。经过统计,得到表4:

表4 三词词丛表

基于表4,可以发现周瘦鹃的翻译小说语料库中至少出现5次的三词词丛有50个,形符数410个;其创作小说语料库中至少出现5次的三词词丛有48个,形符数359个。由此可见,周瘦鹃的翻译与创作文本风格颇有类似之处。

对两个语料库提取出的词丛表,按照形式结构对其进行分类。本研究按照语法功能将其分为名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副词类、介词类、连词类词丛,得到表5:

表5 高频三词词丛语法功能分类统计表

基于表5,可以发现两个语料库中的高频词丛在语法功能的分类上呈现出一些相似点和相异之处。首先,名词类的三词词丛在两个语料的高频词丛中排在第一位。名词类的词丛在句子当中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或是宾语成分,这些名词词丛在语料库中提示了小说故事的人物或其他对象。其次,动词词丛也在两个语料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小说故事的发展是情节的不断推动,而情节的推动是借助于动词类词丛不断发展的。但是在两个语料库中,周瘦鹃创作小说语料库中的高频副词类词丛要远高于其在翻译小说语料库中的使用。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通过大量的副词词丛的使用,可以使表达更加细腻、生动,使得作品更有感染力。

同时,在统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会”在翻译小说语料库和创作小说语料库中都是高频三词词丛,分别排在高频词丛的第六位和第二位。与之类似的还有“了一声”,它在创作小说语料库中排在第三位。将其放在语境中发现,这类结构前面都是动词,比如:“瞧了一会”“打量了一会”“驰骋了一会”“立了一会”“想了一会”“叹了一声”“谢了一声”“应了一声”“喊了一声”“咳了一声”。这种“动词+了一会”“动词+了一声”的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某种程度上促使周瘦鹃的作品在当时颇受欢迎。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汉语表达结构,周瘦鹃将这种结构应用在其翻译作品中也体现了其创作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借助语料库工具,通过统计周瘦鹃在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中的标点符号、主题词和三词词丛,从实证的角度体现其小说作品的文体特征。研究表明,周瘦鹃频繁使用逗号和句号,但是在翻译和创作中构成一个句子的分句数量相当;同时,他较多地使用冒号和引号,说明对话是其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他较少使用感情强烈的终止性标点符号。周瘦鹃多从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小说,这也说明其大量的翻译实践对其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其翻译小说中,周瘦鹃运用了不少“儿化”词,这也体现了其创作对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大量的副词的使用,周瘦鹃的创作小说在表达情感、展开叙述等方面更加细腻,富有感染力。从语料库文体学的视角探讨周瘦鹃的翻译小说与创作小说的文体特征,不仅为阅读欣赏周瘦鹃的小说作品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其翻译与创作的互动。

猜你喜欢
周瘦鹃标点符号主题词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6
周瘦鹃的初恋
晚报文萃(2017年5期)2017-07-01 13:49:54
标点符号争吵记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56
标点符号的争论
清末民初外国短篇小说中译研究*——以鲁迅、胡适与周瘦鹃为中心的考察
外语学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4:17
周瘦鹃与上海电影的不解之缘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