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卫 兵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 71005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专业课程(或理论课程)融入课程时政方面研究较少,在CNKI中以“课程时政”为主题检索,仅搜到36篇论文,其中相关的更少;而以“课程时政+高等数学”或“课程时政+大学数学”或为主题检索,搜索结果为0篇,因此进行课程时政方面相关研究非常迫切和重要。
大学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时政教育,就是要遵循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课程知识内容,挖掘提炼蕴含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德育元素,将其“基因式”地融入教学设计,贯穿到课程教学实施中去,凸显通识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课程的价值渗透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1]。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具有其他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优点和必要性。
第一,课程定位高,学生普遍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为工科各专业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既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投入较多的精力,所以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尤为必要。
第二,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高等数学课程面向理工科高校几乎所有的理、工、经、管等专业,选课人数众多,课程课时甚至高达近200学时,12个学分,跨度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这正好是学生从刚入学新奇、空虚、迷茫等向生活坚定、踏实、成熟方向发展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课程开设的时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课程对象是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在高等数学等系列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及时融入课程时政元素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建设思路
高等数学课程时政建设整体思路是: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寻找与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以及哲学思想,通过构建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文化自信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具体实施方案
一是认真对照教学内容,仔细梳理、挖掘高等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
二是改建同步,订立制度。结合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实际,形成科学的制度,并在课时、学分、备课、考核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改革传统以知识考核为重点的评价方式,形成可以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法。
三是师生同行,抓育人效果。组织教师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做到育人者先育。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数学各门课“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共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学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保持互动,形成育人共同体[2][3]。
四是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完成对体现“思政元素”的新大纲的修订。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对体现“课程思政”新特点的教案制作。紧扣“课程思政”主题,设计较为详细的典型案例,制作融入课程时政元素的教学微视频。
在高等数学等数学系列课程内容中寻找与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以及哲学思想,构建高等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1.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在开学初对高等数学课程简介时,引出华为总裁任正非关于数学重要性表述,华为公司能够在短短的20多年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和任正非先生一以贯之的对基础研究和人才的重视分不开,尤其是和数学家的贡献分不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国情怀。美国全力打压中国企业,我们只有更强才能打不到压不垮,教育学生要有强的社会责任感。
2.文化自信和奋斗精神
在讲极限定义时,联系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典故,我国古人在几千年前都有朴素的极限思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外在讲授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贯穿介绍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故事,如陈景润、华罗庚等故事,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陈氏定理”至今仍是无人超越的高峰,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陈景润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他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3.唯物辩证法
4.哲学的转化思想——化无限为有限
5.高等数学中重要数学思想
高等数学中求解问题[4],一般是尽可能用已知方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主要采用抽象化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结构思想、类比推理思想、严格的逻辑推理方法、公理化方法、坐标方法、变换方法和构造性方法等。
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核心在“思政”,关键在教师,方法在融入。
一是理顺课程教学和时政教学关系。课程时政与课程教学,两者不是对立的,是统一的,课程时政引入不是以减少课程教学内容为代价,也不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时政内容简单的叠加,是一种有机融合。实际中,通过课程时政,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应该大力做好教师培养。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教师积极与思政老师积极配合,共同搭建沟通平台,共享信息,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5]。
三是高质量案例库的建设。案例选择要既能实现课程时政目的,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负担,案例选择要做到少而精。在高等数学课程时政中,我们要紧扣“课程思政”主题,设计3-5项较为详细的典型案例,制作2-3个教学微视频。
四是评价方式的改革。改革以知识考核为重点的评价方式,形成有效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法,把课程时政成绩作为各类奖学金、学习标兵的评价要素之一。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高校各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课程时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6],改进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