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西魏乙弗虬及夫人隋代席氏合葬墓发掘简报

2020-07-17 10:3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器物标本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3年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产业园航创路与神舟三路交汇处东南角,蓝山水岸项目工地内发掘了一座夫妻合葬墓,编号为M4(图一)。该墓曾被盗扰,墓室内随葬器物散乱,但从出土的墓志可知,该墓为乙弗虬及夫人席氏合葬墓。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乙弗虬及夫人合葬墓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与结构

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中部,为长斜坡墓道三天井单室土洞墓,平面呈铲形,坐北朝南,方向180°。墓葬水平总长33.5米,由墓道、3个过洞、3个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南端略宽,北端略窄,底呈斜坡状。水平总长30、南宽1.4、北宽1.2、深10.5米。墓道壁两侧较为平整,部分可见白灰粉底,并绘有壁画,但脱落十分严重,壁画内容无法辨认。墓道内五花土填实,土质较疏松,包含有少量砖块、瓦砾。

图二 M4平、剖面图

图三 M4墓室器物分布图

过洞 3个。接于墓道与天井间,平面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内填五花土,土质较疏松。第一过洞长1.5、底宽1.6、洞高2米;第二过洞长1.3、底宽1.6、洞高1.8米;第三过洞长1.4、底宽1.6米。

天井 3个,平面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竖井式。两壁竖直,南、北两壁自上向下略向内斜。第一天井长3.2、宽1米;第二天井长3.1、宽1米;第三天井长3.3、宽1米。

甬道 位于第三天井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1.8、宽1.6米。在第三天井北端和甬道相接处有一椭圆形盗洞,直径0.6米。

墓室南与甬道相接,为穹窿顶土洞结构,顶部被盗扰,已塌陷。平面呈正方形,墓底长、宽均为3.5、四壁残高2.5米,原穹窿顶因整体坍塌高度不详。墓室四壁部分区域可见白灰涂抹痕迹,底部及四角各涂有红朱边栏。

葬具葬式,因墓室经过盗扰且坍塌严重,墓室内骨架散乱,人骨混杂于塌土之中,有些浮于墓室上层2米处。墓室底部仅见棺底灰、朽木块、棺钉等,由此推断可能使用了木棺埋葬,但木棺数据不详。

图四 M4墓室随葬品出土情况

二、随葬器物

该墓被盗扰,随葬器物大多已损毁,器物多堆放散落于墓室西侧(图三、四)。经过修复整理,随葬器物有陶俑、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及其他器物共计108件组。其中陶俑的数量最多,其次是陶器。

图五 镇墓兽(M4:3)

1.陶俑 共计59件组,主要有镇墓俑、仪仗俑、侍俑、骆驼俑、持箕女俑、踏碓俑组合等。陶俑群组合关系相对完整,种类较为齐全。

镇墓兽 2件,编号为M4 : 3、72,其中1件残损。标本M4 : 3,兽面兽身,拧眉怒目,双目突出,阔鼻外翻,咧嘴大口,露出獠牙。身躯肥壮,颈背部有一丛鬃毛,四肢蜷屈,匍匐而卧,短尾贴臀部。长18.1、高7.8厘米(图五、六)。

镇墓武士俑 1件。标本M4 : 81,头戴白色兜鍪,顶饰尖缨,两侧顿项下垂完全包裹住头、项部。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方脸,圜眼,阔鼻,张口露齿,神态凶恶,面部着粉色彩。着甲胄站立,甲衣及膝。身体向右侧扭曲,缩颈耸肩,大腹便便。左臂勾起,左手握拳置胸口,有孔贯通。右臂下垂贴身,右手握拳,拳心有一孔。下身着白裤,双足并立,足尖微露,背面扁平。通高23.3厘米(图七、八)。

图六 镇墓兽(M4:3)

持盾武士俑 7件,编号为M4 : 45、46、50、51、63、68、70,形制相同(封二)。标本M4 : 45,国字形脸庞,高鼻深目,张嘴露牙。头戴红色兜鍪,两侧护耳垂至肩部。上身着窄袖及膝袍,外罩明光铠。下穿白色大口袴。左手执盾护于胸前,右手握拳下垂至腰部,拳心有孔。盾呈牛舌形,中间脊,整体红色,背面扁平。高12.5厘米(图九)。

图七 镇墓武士俑(M4:81)

图八 镇墓武士俑(M4:81)

图九 持盾武士俑(M4:45)

图一〇 甲骑具装俑(M4:58)

图一一 甲骑具装俑组合

甲骑具装俑 7件,编号为M4 : 52、53、54、58、60、78、80,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骑俑背面扁平,实心;马身中空;马腿实心(图一一)。标本M4 : 58,骑俑头戴白色兜鍪,顶部凸起圆缨,顿项长可及肩部。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外沿用红色勾勒。上身着甲衣,以红色线条装饰,外披白袍,两袖空垂。双手握拳置于腰侧,左拳中空有孔。双脚踩于马镫之上。马身披白色具装甲,马甲施条纹状红彩。马背有鞍鞯。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马尾下垂,马腿涂白色。通高18.1、通长18.9厘米(图一〇)。

图一二 骑马吹奏俑(M4:59)

图一四 骑马吹奏俑组合

图一五 骑马吹奏俑特写(M4:79)

骑马吹奏俑 2件,编号为M4 : 59、79。形制大小基本相同,但所持的乐器有别(图一四)。标本M4 : 59,骑俑头戴风帽,身着白色广袖长袍,袍长至膝。下穿白袴,脚踩马镫,身躯直挺,端坐马上,右臂弯曲置于腹部,左手持乐器于嘴前,作吹奏状,乐器已残失。风帽残留红色,面部、颈部及手臂施粉红色。马头微低,双耳残损,马背施鞍鞯,四腿直立于地,马尾自然下垂。马身施红彩。通高14.3、马身长14.9厘米(图一二)。标本M4 : 79,骑俑着红色广袖长袍,下穿白袴,双手持乐器于嘴前,作吹奏状,乐器应为排箫。面部、手臂施粉红色。通高14.8、马身长15.1厘米(图一三、一五)。

图一六 骑马击鼓俑(M4:9)

骑马击鼓俑 6件, 编号为 M4 : 7、8、9、34、61、77,形制、大小、服饰、姿态基本相同(封三)。标 本 M4 : 9,骑俑头戴红色风帽,上身着红色右衽广袖袍。下身穿白色裤。双臂弯曲,双手握拳置于胸前,右手握拳有一小孔,左手握红色鼗鼓。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马尾下垂,左肩部插红色鼙鼓,以红线勾勒马鞍。通高14.8、马身长14.7厘米(图一六)。鼗鼓、鼙鼓共计10件。编号为 M4 : 12~21,均呈圆饼状,涂红彩,侧面有孔。鼗鼓直径1.9、鼙鼓直径3.1厘米。

图一七 风帽俑

图一八 小冠俑

骑马俑 1件。标本M4 : 39,骑俑上半身已残失,见双腿分跨于马身两侧。残存马头、马身及右前腿。马头微低,双耳耸立,马身施红彩,马背见鞍鞯。残高10.2厘米。

风帽俑 5件,编号为 M4 : 4、33、38、69、84,形制基本相同(图一九)。标本M4 :84,头戴白色风帽,帽裙披至颈部,内穿圆领长袍,外披风袍,长至膝下,袍袖空垂;下穿白裤,露出足尖;双手握拳拱于胸前,双手内有一孔,孔未贯通。面部施粉彩,其余彩绘均已脱落。高13.7厘米(图一七,2)。标本 M4 : 4,双手内有一孔,上下贯通(图一七,1)。

小冠俑,根据形制以及服饰的不同,可分为3型。

A型 6件,编号为M4 :5、35、44、71、88、97,形制相同,多有残损,可复原2件。标本M4 : 88,头戴低平小冠,面容敦厚,头面部至胸口涂粉色;身着红色交领宽袖袍,领口敞开,袍长及膝,下穿白裤;双手拱于胸前,左右手腕部位各有一孔,背面扁平。高12.3厘米(图一八,1)。

B型 8件,编号为M4 : 37、41、42、49、64、65、67、96, 形制相同。标本M4 : 64,头戴黑色小冠,面部涂粉色。身着红色交领广袖长袍,外穿裲裆,长袍垂地,露出脚尖;双手拢于袖内合拱于腹前,袍袖露出白色衬里;手肘内侧各有一孔,背面扁平。高13.4厘米(图一八,2)。

图一九 风帽俑

图二〇 C型小冠俑

C型 10件,编号为M4 : 40、43、47、48、62、66、83、85、86、87。姿态相同,服饰色彩略有不同。标本M4 : 43、48、66、86、87身着白色交领广袖袍,标本M4 : 40、47、62、83、85身着红色交领广袖袍(图二〇)。标本M4 :66,头戴黑色小冠,头面部至胸口涂粉色。身着白色交领左衽广袖袍,袍长及膝,领口低开,露出胸膛;腰间系带;下穿白色大口裤,膝部系缚,裤脚委积于地,露出鞋尖。双手握拳,右手举至胸口,左手握拳,置于腰间,左拳心有孔,背面扁平。高13.2厘米(图一八,4)。标本M4 : 47,形制、大小、姿态与标本M4 : 66相同,仅服饰颜色为红色(图一八,3)。

持箕女俑 2件,编号为M4 : 73、93,形制相同。标本M4 : 73,头挽双丫髻,眼、鼻、唇轮廓明显,身着红色圆领衫,作跪坐状,双手持箕置于双膝前,右手腕部有一孔,背面扁平。通高9.3厘米(图二一、二二)。

踏碓俑组合 1组2件。标本M4 : 95,碓。由臼、架、杵三部分组成。底座底面平面呈长方形,外端有内凹的圆形臼窝。另一端起墙,安装一对弧形碓架。杵杆开孔装轴可放置于碓架活动,杵头呈橄榄装,中部有小孔。器身施白彩,用红线勾边,通长12.5、宽9.6、高8.2厘米。碓上可置踏碓女俑。标本M4 : 94,踏碓女俑。头挽高髻,身着红色交领宽袖长裙,双领加白色宽边。左手扶膝、右臂微屈、轻撩裙摆,立于陶碓底座后部,背靠碓架,右脚站立,左腿屈膝上提,作上抬准备踩踏状。通高15.6厘米(图二三、二四)。

骆驼俑 1件。标本M4 : 92,中空,下腹不封闭,昂首屈颈,闭口,目光前视,背部单峰,四肢直立,背部两侧有长方形驼架,并驮有束丝。通高17.4厘米(图二五、二六)。

图二一 持箕女俑(M4:73)

图二二 持箕女俑(M4:73)

图二三 踏碓俑组合(M4:94、95)

图二四 踏碓俑组合(M4:94、95)

2.陶器 共计26件。皆为泥质灰陶,种类有仓、屋、磨、井、瓶、碗、盒等。

陶仓 1件。标本M4 : 31,平面呈长方形,仓顶略带弧度,四面出檐,一面墙上开方形小窗,无门,无底。整体涂白色,用红色彩绘描绘出脊、瓦垄、窗框和角柱。顶长9.5、宽8、底长6.8、宽5.8、窗尺寸边长2、通高8.3厘米(图二七,3;图二八)。

图二五 骆驼俑(M4:92)

图二六 骆驼俑(M4:92)

图二七 出土陶器

陶屋 1件。标本M4 : 82,平面呈长方形,屋顶略带弧度,四面出檐,壁上侧开一拱形门,无窗,无底,表面残留红彩。顶长8.8、宽7.5、底长6.7、宽5.6、拱门长2.3、高2.9、通高6.3厘米(图二七,4;图二九)。

陶磨 1件。标本M4 : 11,平面呈圆形,圆直筒身向下略微斜收。顶有大、小两扇圆形磨盘。磨与底座连为一体,磨呈圆盘形,底座较高。磨盘中起一脊,中脊两边各有一圆孔,通体施白彩,表面残留有红彩。高8.6、底径7.7厘米(图二七,9;图三〇)。

陶井 1件。标本M4 : 36,平面呈正方形,方直筒身,中空。四隅涂粉彩,已脱落。边长7.1、高4.7厘米(图二七,8)。

图二八 陶仓(M4:31)

图二九 陶屋(M4:82)

图三〇 陶磨(M4:11)

图三一 陶高足碗(M4:30)

图三二 釉陶碗(M4:6)

图三三 釉陶碗底(M4:6)

图三四 陶双耳罐(M4:28)

图三五 绿釉四系壶(M4:22)

图三六 细颈铜瓶(M4:24)

陶盘口瓶 2件。标本M4 : 1,口残,细颈,鼓肩,斜腹,平底。素面。口径9.4、腹径14.6、底径7.2、高25.6厘米(图二七,2)。标本M4 : 76,轮制,素面。盘口,方圆唇,细颈,斜肩,鼓腹,底部残缺。颈部上侧有凸棱一周。口径8.1、残高14.8厘米(图二七,1)。

陶高足碗 4件。编号为M4 : 30、55、75、101,形制相同。标本M4 : 30,侈口,圆唇,深腹,下承高足,足与腹相接处有平棱。高足不封底,足底有几何纹。口径17.6、底径8.2、高10.2厘米(图二七,6;图三一)。

图三七 出土釉陶器

图三八 铜盆(M4:25)

陶盒 4件。编号为 M4 : 2、89、90、91,形制相同。标本M4 : 2,轮制,扁体圆形,子母口,无盖,盒壁下缘内收,平底,腹部有一圈凹弦纹。口径8.3、底径7.6、高3.3厘米(图二七,10)。

图三九 铜盆(M4:25)

图四〇 铜盆(M4:26)

图四一 铜鐎斗(M4:23)

陶 碗 4件。 编 号 为 M4 : 32、98、99、100,形制相同。标本M4 : 100,残损,已修复。直口,深腹,圆饼底。素面。口径13.2、底径5.4、高6.5厘米(图二七,7)。

双耳罐 1件。标本M4 : 28,残损。敛口,斜肩,鼓腹,平底。肩部置双耳。口径9.2、腹径22.2、高27.8厘米(图二七,5;图三四)。

陶斗 1件。标本M4 : 102,残损,仅见足,足不封底。残高10.4厘米(图二七,11)。

3.釉陶器 3件。

绿釉四系壶 1件。标本M4 : 22,灰白胎,敞口,圆唇,细长颈上小下大,溜肩,圆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肩部粘贴手工捏制的竖向半环形系耳四个,相互对称。颈部上端凸棱一周,肩部刻划凹纹一周。器物施青绿釉至腹部,下腹及底部未施釉。口径11.4、底径11.3、腹径20.8、通高36.2厘米(图三五;图三七,1)。

釉陶碗 2件。标本M4 : 6,残损,已修复,直口,深腹,圆饼底。器物通体施绿彩,部分已脱落。碗底刻有“明朗”二字。口径13.1、底径6.5、高7.1厘米(图三二、三三;图三七,3)。标本M4 : 74,敛口,弧形壁,小平底。表面施褐色彩。口径14.1、底径5.4、高7.3厘米(图三七,2)。

4.铜器 9件。有鐎斗、瓶、盆、碗、三足盘、铜饰等。

铜鐎斗 1件。标本M4 : 23,大敞口,斜宽沿,一侧附短流,下腹内收,圆底,底部附三足,足外撇,腹部对应一足处安有一扁平细长的柄,长柄靠近足一端有曲折,柄末端呈桃心形,其前有一小穿孔。口径7.1、柄长16.2、通高5.6厘米(图四一;图四二,1)。

细颈铜瓶 1件。标本M4 : 24,侈口,细长颈,深鼓腹,喇叭形矮圈足。长颈下部喇叭状焊接于腹部,相接处成一棱台。口径3.5、腹径6.1、底径4.2、高13.2厘米(图三六;图四二,5)。

铜盆 2件。标本M4 : 25,器身残损。敞口,小平沿,斜弧腹,圜底。平沿、外壁沿下各饰一周带状纹饰,内壁饰四周呈同心圆形排列的带状纹饰,将内壁分为五部分,由内向外四部分均阴线刻缠枝花草纹。第五部分锈蚀严重,漫漶不清。口径30、高8厘米(图三八、三九)。标本M4 : 26,敞口,斜宽沿,浅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壁上有一方形孔。口径44、底径28.2、通高13.4厘米(图四〇;图四二,3)。

图四二 出土铜器、铁器及其他随葬品

铜碗 1件。标本M4 : 27,敞口,斜沿,下腹内收,浅腹,平底,圈足。口径11.4、底径6.9、通高3.1厘米(图四二,2;图四三)。

三足铜盘 1件。标本M4 : 29,敞口,斜沿,浅腹,底部向上略带弧度。底部附有三个矮蹄形足,足外撇。口径8、高3.2厘米(图四二,4;图四四)。

铜钗 1件。标本M4 : 106,残损。器物侧面呈“U”形,双股细长,断面呈圆形。残长6.1厘米(图四二,12)。

铜饰 2件。标本M4 : 107,残损。器物狭长而窄小,残长5.2厘米(图四二,9)。标本M4 : 108,残损。器物呈长方形,残长3.4、厚0.4厘米(图四二,10)。

图四三 铜碗(M4:27)

5.铁器及其他

铁镜 1件。标本M4 : 10,残损。器物表面锈迹斑驳,整体为圆形,半球形钮,圆形钮座。直径12.7、钮高0.8、钮径3.6、厚0.5厘米(图四二,7)。

铁钩 1件。标本M4 : 104,残损。器物表面锈迹斑驳,整体为锥形,一端残缺,一端内折。残长20、最宽3.8厘米(图四二,6)。

铁环 1件。标本M4 : 105,残损。器物断面为圆形,外径10.9、内径7.6厘米(图四二,8)。

贝壳 1件。标本M4 : 103,仅存一片,长3.4、宽2.9厘米(图四二,11)。

图四五 乙弗虬墓志盖拓片(约1/5)

图四六 夫人席氏墓志盖拓片(约1/7)

6.墓志 2合,分属于乙弗虬及其夫人席氏,发现于甬道北部靠近墓室处。

标本M4 : 57,为乙弗虬墓志。青石质。志盖保存完好,方形、盝顶,盝顶边长35.8、志盖边长41.3、斜刹面宽4、厚6.2、高10厘米。顶面正中无铭文,刹面与四侧无纹饰(图四五)。志石边长41、高11厘米,划细线棋格,志文阴刻楷书20行,满行20字,共计363字,四侧素面(图四七)。现将志文移录如下:

魏故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兖州刺史美阳县开国男乙弗君志

曾祖绍,钟离太守、假节、隋郡太守、监隋郡诸军事。祖缉,宋安太守、义阳内史。祖母清河崔氏。

父僧习,抚军将军、扬州刺史。母天水赵氏。

君讳虬,字仲磐,本姓柳,河东解人。周之胤,下惠后,今上元年,诏改姓乙弗。君少好学,五经略通大义,百家览其纲目。十五能属文,举秀才,兖州安东府主簿、扬州治中、陇右开府司马、相府记室、秘书丞、中书侍郎、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仍监典国史。君姓[性]耿直,交游不苟,安贫贱,淡荣利,从微至著,皆以道义见升。元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长安,时年五十四。诏赠兖州刺史,谥曰孝。二年岁次乙亥正月廿七日,窆于小陵原太夫人寿昌君墓次。

夫人安定席氏,父景通,司空掾、乘氏县开国伯。祖法友,济、豫、并三州刺史,乘氏县开国伯。

图四七 乙弗虬墓志拓片(约1/4)

世子鸿渐,辅国将军、瓜州长史。第二子蔡年,秘书郎中。第三子止戈,辅国将军、都督、相府行参军。第四子山甫。第五子逄恩。第六子御天,早亡。第七子乃文。女静女,适吏部郎中京兆韦孝固。

标本M4 : 56,为乙弗虬夫人席氏墓志。青石质。志盖保存完好,方形、盝顶,盝顶边长45.5、志盖边长56.2、斜刹面宽7.5、厚5.3、高10厘米。顶面正中划方格,阳刻篆书“大隋故长乐郡君之铭”,3行9字,刹面与四侧无纹饰(图四六)。志石边长57.5、高11.5、划细线棋格,志文阴刻楷书31行,满行31字,共计901字,四侧素面(图四八)。现将志文移录如下:

魏故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秘书监散骑常侍兖州刺史美阳孝公柳君夫人席氏墓志铭

夫人安定人也,司籍之后,是称世禄,盛德开源,其流必大,固以宣之图册,不复一二序焉。祖法友,知机其神,立功魏室,官至并、华、豫、济、秦五州刺史,乘氏襄侯。父景通,绩懋当官,声隆堂构,位历司空掾、右将军、赠卫尉少卿。夫人承世德之基,藉高门之祉,淑慎在怀,温恭成性,组紃之教,率由成则,澄漠之礼,克己无违。年甫及笄,二亲俱丧,姊妹五人,夫人云长,孺慕崩摧,抚视孤幼,和顺之至,人无闲言。及施衿结褵,言归夫氏,盥漱惟宜,房闱尽敬。孝公高才盛德,名重一时,夫人依仁据德,辅佐君子。家道既睦,芳猷斯著,封岐州菀川县君。祗承粢盛,载修内职,加以志尚谦撝,情存俭素,惟席彰于蒲皂,器用绝于雕华,闺范聿宣,嫔风自远。及遭家不造,异室违欢,原始要终,动不逾礼,克生七子,夙奉慈训,折葼留教,徙里齐风,莫不入亚台仪,出莅方岳。颍川八龙之号,宜城五马之门,不能尚也。既飨万钟之禄,仍加汤沐之旨,益封冀州长乐郡君。年在期颐,诸子归侍,诏赐机杖,加以珍羞。夫人既光上命,逾事挹损,每良辰美景,岁时伏腊,诸妇佐餕,子姪称觞,冠盖连阴,辎軿击轊,既尽长筵之娱,实称锡类之善。但树风难静,鱼索几何,春秋八十有二,大隋开皇六年岁次丙午闰八月巳酉朔四日壬子遘疾,薨于大兴城第。爰发近臣,祭以少牢,凡是丧给,皆蒙敕赐。即以十一月戊寅朔七日甲申,合葬于城南小陵原。但恐日月交代,陵谷贸迁,所以勒石泉阴,式彰不朽。其词曰:

图四八 夫人席氏墓志拓片(约1/4)

兰畹桂藂,世袭芳风,珠渊玉岫,积润无穷。我有素业,立德立功,衣裾容裔,珪组玲珑。展矣淑德,实凭余祉,习礼明诗,披图阅史。柔风迥畅,令问不已,黄鸟于飞,来仪君子。鸿妻敬顺,涛室贤明,遗尘何远,望古齐声。捐华摭实,蹈损持盈,衣无重綵,掺有冰清。熊罴应兆,载生珪璧,庭趋六龙,家同万石。让鱼垂训,埋羊表迹,忽下崦嵫,俄成畴昔。黄庐是宅,华屋长辞,亲宾洒泪,行路伤悲。云含陇月,树动寒飔,彤管无愧,徽音在茲。

世子讳鸿渐,字功期,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瓜州刺史、万春总管、义康敬子。次子讳蔡年,字修期,使持节、上仪同三司、礼部中大夫、顺州刺史、艾陵僖侯。次子止戈,字安期,上仪同三司,洛、和、昌三州刺史,平涼公。次子讳山甫,字嵩期,文城太守。次子讳逄恩,字庆期,少司调上士。次子讳真陁,早夭。次子待价,字乃文,大都督、再临广武太守、礼部侍郎,广威男。嫡孙铎,谯郡太守、帅都督、义康子。孙德之,职方侍郎、许昌侯。孙謇之,内史舍人兼散骑侍郎。孙铨。孙愕之,太子舍人。孙镕,太子舍人。孙钊。孙砥之。孙钦。孙辩。孙鑛。孙无边。孙无名。孙颖之。孙宜之。孙挺之。孙门师。孙侍者。孙家师。

三、结语

根据墓志信息可知,该墓为乙弗虬及夫人席氏合葬墓。乙弗虬,本姓柳,字仲磐,河东解人,《北史》《周书》均有列传,终仕北魏、西魏两朝。据史料记载,乙弗虬于“魏恭帝元年(554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兖州刺史。谥曰孝”。父柳僧习,“善隶书,敏于当世,与豫州刺史裴叔业据州归魏”[1],抚军将军,扬州刺史。母天水赵氏。夫人席氏,安定人。祖席法友,《魏书》有传,官至并、华、豫、济、秦五州刺史,徙封乘氏。父席景通,司空掾,右将军,卒官。赠辅国将军、卫尉少卿[2]。该墓系二次葬,乙弗虬卒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次年葬于城南少陵原太夫人寿昌君墓次。夫人席氏卒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十一月合葬少陵原。乙弗虬及夫人席氏合葬墓葬形制完整,墓主人身份明确,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为研究西安地区西魏至隋时期的墓葬形制特点以及历史研究都补充了新资料。

该墓葬形制完整,具有典型北朝、隋的特点,与隋元威夫妇墓[3]相似,“关中地区隋代墓葬的斜坡墓道、多天井形制,应承于北周,但也受北齐文化的影响”[4]。由于该墓被盗扰,随葬器物多散落于墓室西侧,原先摆放位置已不明确,组合亦不完整,但随葬器物多具有北朝的风格特征,如:陶俑组合分镇墓俑、出行仪仗俑、庖厨劳作俑三大类型,俑身均为前半模,俑后背抹平。陶制明器如陶仓、陶屋、陶磨、陶井,器小而简拙,这与北周莫仁湘、莫仁诞墓[5],北周独孤宾墓[6]出土的陶制器物形制接近。

西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后居于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东魏并列,后被北周取代。西魏时代短暂(535~556年),只有短短22年,关于西魏的文献记载也不多,发现的古墓葬也较少,乙弗虬及夫人席氏墓葬的发现是西安地区西魏至隋时期高等级墓葬的一次重要发现。该墓成于西魏,隋代又二次入葬,为研究西魏至隋过渡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领 队∶辛 龙

绘 图∶党晓婷 王晓静 荣 洁

摄 影∶王保平 王 毅

拓 片∶张新汉

执 笔∶宁 琰 王艳朋 王 毅

[1]李延寿.北史:柳虬传(第6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78.

[2]魏收.魏书:席法友传(第71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87.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隋元威夫妇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1).

[4]刘呆运.关中地区隋代墓葬形制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2(4).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周莫仁湘、莫仁诞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3).

[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周独孤宾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5).

猜你喜欢
器物标本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性探析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