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遗址石制品研究*

2020-07-17 10:37石晓润
考古与文物 2020年1期
关键词:台面毛坯石器

石晓润 李 君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南坡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端的大同盆地内,具体位置为山西省大同县瓜园乡南坡村东南,桑干河北岸,天黎高速桑干河大桥北端。地理坐标为39°56′34.3″N,东经113°35′04.1″E,海拔998米。文化层位置大约在海拔980米处。该遗址位于桑干河Ⅱ级基座阶地前缘,地势较平坦。2016年试掘面积2平方米,共发现遗物126件,其中动物化石7件,石制品119件。本文以南坡遗址石制品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南坡石制品工业的技术特点,并与周边遗址进行对比分析,阐述该遗址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一)石制品分类

南坡遗址共发现石制品119件,包括石核2件(1.7%),其中单台面石核和双台面石核各1件;石片62件(52.1%),其中包括完整石片52件,其它类型石片10件;断片(块)28件(23.5%);细石核3件(2.5%),均为船形石核;细石叶2件(1.7%),其中鸡冠状细石叶1件,细石叶近端1件;刮削器10件(8.4%),其中单直刃4件,单凹刃3件,单凸刃1件,双直刃1件,凹凸刃1件;端刮器8件(6.7%),其中单端1件,双端7件;尖状器1件(0.8%),为角尖尖状器;石镞1件(0.8%);雕刻器2件(1.7%),分别为角雕和鸟喙形雕刻器。遗址中石制品既有小石片技术特征,也包含明显的细石叶技术特征。

(二)小石片石器

属于小石片工业传统的有石核、石片、断片、碎屑以及以片状和块状为毛坯的工具。遗址中的小石片工业传统产品包括石核、石片、断片(块)、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石镞。石制品共计114件,占石制品总数的95.8%。按石制品的长宽指数可知,石制品以微型为主,大部分小于20毫米。石片、断片形态中窄厚型占绝对优势;石器的形态主要集中于宽薄型;石核形态为宽厚型。石料以玛瑙为主,占到63.2%;石英次之,占比14.9%;燧石再次之,占到11.4%;此外还有少量的泥岩、石英岩、水晶。

图一 石核

1.石核

遗址中共发现石核2件,分别为单台面石核(图一,2)和双台面石核(图一,1),未发现砸击石核。石核的石料非优质石料,分别为石英和泥岩,毛坯均为块状;均为锤击石核,剥片方法为锤击法,与华北地区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的石制文化传统相符[1];台面类型为片疤面和节理面,未保留砾石面,台面角在69°~98°之间;根据石核的大小、重量可知石核个体相对较大,属中型;根据长宽、宽厚指数可知,石核的形态属宽厚型。石核的打制技术推测为:选择较平的面以锤击法单方向连续剥片,部分采用了旋转和转向打片,直到难以执握或岩性不佳,节理过多为止,偶尔也将石核台面加以修理,以产生更适宜工作的台面和角度,在打片过程中已能够将剥片面上的脊运用到控制石片形状的技术中。此外,石核的体积普遍较小,也反映了对原材料的利用率相当高。

2.石片

石片共发现62件,均为锤击石片,可分为两类:完整石片、其他石片。石料包括玛瑙(46;74.2%)、泥岩(5;8%)、石英(5;8%)、燧石(4;6.6%)、石英岩(1;1.6%)、水晶(1;1.6%),其中玛瑙占绝对优势。

完整石片共计52件,其中Ⅰ1-1型1件,Ⅰ1-2型3件,Ⅰ1-3型4件,Ⅰ2-1型2件,Ⅰ2-2型9件,Ⅰ2-3型33件。其他石片10件,其中Ⅱ1-1型1件,Ⅱ2-1型1件,Ⅱ2-2型1件,Ⅱ2-3型7件。完整石片中以Ⅰ2-3型(53.2%)为主,即石片以人工台面,人工背面为主,石片应为剥片中、后期的产物,且说明石核的利用率较高。其他类型石片中Ⅱ2-3型即石片远端最多,推测可能和制作工具有关。

石片角在57°~120°之间,主要集中于90°~100°之间,其次为80°~90°。根据石片的大小、重量来看,石片属于微型,小型的很少;重量大都小于1克,属于微型,与大小相符;推测可能与石料的大小及文化传统有关。根据石片的长宽和宽厚指数,可以看出石片的形态窄厚型占绝对优势。

石片台面类型按照李炎贤的分类标准[2]分为天然台面、素台面、刃状台面、点状台面、缺失台面。遗址中石片台面类型以素台面为主,占到58%;天然台面、缺失台面次之,各占13%;刃状台面再次之,占到11%;点状台面最少,占到5%。

石片的台面形状根据卫奇的分类[3],共分为10类(表一)。其中倒三角形有绝对优势,占到27%;其次为正弓形,占比15%;再次为正扇形、刃状,各占到13%。台面形状中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和倒弓形占优势则说明当时人类是在石核台面上选择棱角和突出位置剥片,逻辑思维结构相当稳固;刃状和尖状台面可能是岩性影响造成的,也可能是砸击法打片和打击点选择较靠近台面缘造成的,但遗址中未发现砸击石核,且拥有刃状和尖状台面的石片远端没有发现向上的作用力,基本上可以排除砸击法打片的原因。

石片的背脊类型分为10类,其中主要的类型有:单正纵(26%)、单偏纵(21%)、复杂脊(15%)、无背脊(15%)、其他(23%)。背面片疤方向分为四组:片疤受力方向从上到下为Ⅰ组;从右到左为Ⅱ组;从下到上为Ⅲ组;从左到右为Ⅳ组。石片的背面片疤方向分单向、双向、多向。单向中以Ⅰ组多片疤为主;对向中以Ⅱ与Ⅳ对向为主(表二)。这表明石核在剥片前经预制,利用控制背脊走向,在一个台面上连续剥片,剥片技术较为成熟;石片背脊方向中对向和多向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转向剥片行为成熟,石核剥片率较高。

石片侧边形态中双直刃和直凸刃较多,说明石片的形制较规整,打制技术较高。石片的尾端形态以刃状和截面状为主,内弯者也占有一定比例,这可能和石料、打击力度及制作工具有关。石片的背面保留有极少量天然面,且天然面所占比例较少,推测大多数石片属于剥片中、后期阶段的产物[4]。

表一 石片台面形状统计表

表二 石片背面片疤方向统计表

3.断片、断块

共计28件,石料主要为玛瑙和石英,分别占比50%、35.7%,此外还有少量的燧石和石英岩。最大长37.2、最小长6.6 6、平均长15.92毫米;最大宽33.34、最小宽4.44、平均宽11.67毫米;最大厚21、最小厚0.98、平均厚5.29毫米;最大重22.6克,最小重0.1、平均重6.32克。

4.石器

石器的制作石料有5种,分别为玛瑙(12;54.6%)、燧石(6;27.3%)、泥岩(2;9.1%)、石英(1;4.5%)、石英岩(1;4.5%)。毛坯除1件为块状毛坯外,其余均为片状毛坯,且毛坯中完整石片占比22.7%,石片近端占比9.1%,石片中段占比27.3%,石片远端占比13.6%,断片占比22.7%。毛坯中石片中段占比较大,这可能与复合工具的镶嵌有关,也可能是为了保证石器的规整。

遗址中共发现石器22件,石器类型多样,工具组合为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石镞、雕刻器(图二)。刮削器占绝对优势(10;45%),可分为两个亚类型:单边刃(8;80%)、不相邻两边刃(2;20%);端刮器次之(8;36%),分为单端(7;87.5%)和双端(1;12.5%)两个类型;第三为雕刻器(2;9%)分为角雕和鸟喙形两类;尖状器1件为角尖尖状器;石镞1件,为石镞残部未确定类型。

表三 石器大小统计表

石器的个体较小,以微型为主,小型次之,属小石器文化传统(表三)。刃缘数量分为单刃、双刃和多刃三类,多为单刃,双刃和多刃的较少;且单边刃中以单凸刃为主,单直刃次之,凹刃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双刃中双直刃占绝对优势;多刃中以凸刃和直刃为主。

图二 石器

石器的加工方法以锤击法和压制法为主。加工方向以单向加工为主(18;82%),两面加工次之(3;14%),错向加工再次之(1;4%)。加工距离多为中等,修疤连续,多为小型,其次为微型,中型较少,修疤结构多为单层,普通状。器身无砾石面者较多。刃角28°~85°,平均为51.7°,刃缘角度属于中等。刃长在2.56~37.76毫米之间,平均长11.96毫米,为石片或断片边缘的局部加工,刃缘形态平齐与准平齐各占一半,体现出石器制作技术的简约化和随机化,提高了效率和使用率[5]。

表四 有关遗址细石核对比

(三)细石器

细石器又称“幺石器”“细石器技术”“细石叶工艺”“细石器组合”“细石器产品”等,考古学家对其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内主流的观点有3种:1.细石核、细石叶、细小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雕刻器等[6];2.细石核、细石叶、细石叶制成的工具[7];3.细石核、细石叶、细石叶工具、副产品[8]。国外学者主要有两种:1.细小的石器,即小石器[9];2.细石核,用于制作复合工具的细石叶、几何形和非几何形断片以及细石叶为毛坯的尖状器、刮削器、石镞、投掷器等[10]。

本文认为细石器的概念应当涉及以间接打制法为主的细石叶工艺和以其产品为毛坯的石制工具;具体包括细石核、细石叶以及细石叶毛坯的石制工具。以此为界,遗址中属于细石器的有细石核、细石叶,共计5件,占石制品总数的4.2%;石料有燧石(60%)、玛瑙(40%)两种。

1.细石核

船形石核往往选用片疤面或节理面为台面,修整石核两侧边,再进行剥片。底面为一小平面,台面与底面几近平行。早期的船形石核底端为一小平面,不修整,发展到晚期底端成尖刃状,且部分经修整。细石核不同阶段的产品很好地展示了细石核的剥片程序和工艺。

图三 细石核对比图

遗址中的细石核石料为燧石(2;66%)和玛瑙(1;34%)两种;毛坯以块状为主(66%),片状次之(34%)。个体较小,高在8.84~12.08毫米之间,平均高9.98毫米;宽8.8~11毫米之间,平均宽10.18毫米;厚在16.72~18.54毫米之间,平均厚17.42毫米;重在1.2~2.1克之间,平均重1.7克。底缘均为刃状,且有向一侧或两侧边修整的痕迹,表明细石核处于船形与楔形转变的阶段。3件船形石核中有1件为毛坯,其余2件均属于细石核初级剥片阶段,利用率不高。

通过对以往发表材料的分类、统计结果的分析,显示出与遗址中细石核类型相似的遗址有:灵井[11]、李家沟[12]、渟泗涧[13]、柿子滩遗址[14]、二道梁[15]、马鞍山[16]、于家沟[17]、油房遗址[18]、大贤庄[19]、官厅遗址群[20]、下川[21]、丁村[22]、孟家泉[23]、望海楼[24]、李家沟[25]等(表四)。显示南坡遗址的船形石核的大小与灵井、李家沟、渟泗涧、柿子滩遗址群、二道梁在尺寸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但较丁村、下川、马鞍山尺寸要小。上述遗址除尺寸上的差异外,预制石核和剥片的方法基本相似:先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台面,一般选用片疤面或节理面,台面大都未经修整;台面向两侧边修整;底缘向一侧或两侧修整,大致呈刃状;修整后选择一端或两端进行剥片(图三)。

2.细石叶

遗址中细石叶共发现2件,石料分别为燧石和玛瑙。细石叶中边刃有使用痕迹的1件,鸡冠状细石叶(背脊保留修整痕迹)1件。完整的细石叶长27.36、宽7.66、厚4.32毫米,为细石核剥片第一片;细石叶近端长14.5、宽6.84、厚1.6毫米,细石叶的两边边缘薄锐,上有小疤分布,疑似有使用痕迹。根据细石叶的尺寸大小可以看出,遗址中的细石叶与孟家泉、大贤庄遗址相接近,较二道梁的细石叶要大(图四)。

图四 细石叶对比图

(四)相关问题研究

南坡遗址石制品工业,不仅有小石片石器,也有细石器,其文化特征体现出“细石器文化传统”和“小石片文化传统”两种特征。

石制品的原料以玛瑙为主;石制品类型多样;剥片技术和加工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辅之,转向剥片技术成熟,未见砸击法产生的产品;石片台面类型以人工台面为主,台面形状以倒三角形为主,形制较规整,尾端形态以刃状为主,背面保留天然面较少,多数为剥片中、后期产物;细石核均为船形石核且修整底缘,个体较小。

遗址中的动物化石,可鉴定种属为犀牛,保存部位为肢骨。遗址中石制品原料为就地取材,使用石片较多,说明遗址中古人类获取食物依靠狩猎而非掠食[26]。这种狩猎行为说明该遗址可能为临时性的营地[27]。根据石制品中的细石器因素,以及工具组合来看,当时人们的社会经济模式应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

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集中分布于盆地东部的泥河湾层的中下部;中期文化向中西部有所扩展,集中于盆地中东部的泥河湾层顶部或桑干河三级阶地中,这一时期泥河湾古湖开始消亡;晚期文化进一步向西扩散,主要分布于桑干河的二级阶地和马兰黄土中,该阶段泥河湾古湖已消亡殆尽,桑干河阶地开始发育。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所分布的地层来看,可推测出晚期考古文化序列:较早的是位于二级阶地和马兰黄土底部的益堵泉、豹峪等遗址,其次是位于二级阶地中下部的西白马营和峙峪等遗址,再次应为二级阶地和马兰黄土中部的油房、二道梁、南坡等遗址,而位于二级阶地和马兰黄土顶部的虎头梁、于家沟、籍箕滩等遗址,已经到了旧石器晚期晚段。

根据石制品的特征并结合年代学、地层学和环境学,可大致推出泥河湾旧石器晚期考古的发展序列:峙峪、杜庄等年代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小石片工业传统的旧石器晚期早段;油房遗址下文化层、二道梁为代表的石叶、细石器和小石片工业传统的旧石器晚期中段,其年代应为距今3~2万年左右;最后为以马鞍山、渟泗涧、虎头梁、于家沟、尉家小堡、南磨遗址等为代表的细石器和小石片工业传统的旧石器晚期晚段,其年代距今2~0.8万年。

附记:参加本次野外工作主要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部分研究生,大同市考古所张志忠、靖晓亭,以及阳原县文管所成胜泉等,大同县文化局也对本次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1]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分类初探[J].文物春秋,1991(1).

[2]李炎贤.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J].人类学学报,1984(3).

[3]卫奇,裴树文.石片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3(4).

[4]Andrefsky, W. Lithics-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李占扬,李雅楠.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J].人类学学报,2014(3).

[6]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J].古脊椎与古人类, 1978(2).

[7]a.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J].考古学报,1978(3).b.仪明洁.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J].考古与文物,2014(5).

[8]a.沈辰.细石器工艺、细石器传统及山东细石器研究的初步认识[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教授八十年华诞.香港:2004.b.朱之勇.试论当前细石器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J].华夏考古,2008(3).

[9]Willam andrefsky, JR. Lithics-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2005.

[10] John J. Shea. Stone Tools in The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Near East a Gui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1]李占扬,李雅楠.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J].人类学学报,2014(3).

[1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4).

[13] a.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地点[J].文物春秋,1992(增刊).b.王恩霖.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遗址的新原料[J].人类学学报,1997(1).

[14] 柿子滩考古队.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S14地点2002-2005发掘简报[J].考古,2013(2).

[15] 李罡.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二道梁遗址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 张森水.马鞍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8(1).

[17] 梅惠杰.泥河湾盆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阳原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8] 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9(1).

[19] 葛治功,林一璞.大贤庄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J].东南文化,1985(1).

[20] 谢飞.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J].文物春秋,2000(2).

[21] 王建,王益人.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1(1).

[22] a.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4(3).b.张晓凌.丁村77:01地点和下川遗址细石器制品的类型初探[J].文物春秋,2003(1).

[2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1(1).

[24] 徐淑彬,赵敬民,黄新忠.山东郑城望海楼发现旧石器地点[J].考古,1989(11).

[25] 王幼平,张松林.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4).

[26] 乔治·奥德尔著,关莹,陈虹译.破译史前人类的技术与行为—石制品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7] a.陈胜前.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J].人类学学报,2006(3).b.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J].考古学报,2011(1).c.陈胜前.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J].第四纪研究,2006(4).

猜你喜欢
台面毛坯石器
飞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的初始残余应力- 初始几何误差耦合影响与控制
基于直角坐标系的木板最优切割方案研究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