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剑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验为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患者体内感染情况的主要临床检验方法[1]。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如果采集标本不合格将会直接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2-4]。本院于2020 年4 月1 日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重点对标本采集进行了质量把控,降低了不合格标本数量,提升了微生物检验结果精准度。研究期间,在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2019 年10 月1 日~2020 年3 月31 日)和 开 展后(2020 年4 月1 日~9 月30 日)各选择150 例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20 年4 月1 日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并选择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2019 年10 月1 日~2020 年3 月31 日)和开展后(2020 年4 月1 日~9 月30 日)各150 例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患者中男87 例,女63 例;年龄26.2~71.2 岁,平均年龄(50.71±4.07)岁;其中疑似菌血症患者50 例,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50 例,疑似呼吸系统感染患者50 例。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患者中男84 例,女66 例;年龄26.4~71.1 岁,平均年龄(50.53±4.11)岁;其中疑似菌血症患者50 例,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50 例,疑似呼吸系统感染患者50 例。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此次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研究内容;②能够依从各项标本采集过程。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研究者;②精神疾病者;③新冠肺炎者;④已经确诊或者高度疑似传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数据调查法:对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患者进行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疑似菌血症患者取血培养标本;疑似泌尿系感染患者取尿培养标本;疑似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取痰培养标本。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标本合格率、微生物阳性检出率、患者满意指数,并分析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标本不合格采集原因。
1.4.1 标本合格率 由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研究人员负责判断标本采集是否达标,采集合格标准为:①血培养:体温>38℃,应用抗生素前抽取标本,成人采血量5~10 ml/瓶,同时采集需氧瓶和厌氧瓶作为一套标本,采用双抽四瓶的采血方法;婴幼儿很少见厌氧菌感染,采用两部位各采集1 个需氧瓶,1~5 ml/瓶。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0 h 采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热后1 h 采集。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 h 内采集3 套血标本,如果24 h后阴性,再采集3份以上的血标本。②尿液标本:清洁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液标本收集于无菌有盖容器内送检。③痰液标本:空腹清洁口腔后留取深部肺部痰液标本,标本应以脓样、干酪样或脓性黏液性痰液为合格,痰量3~5 ml。
1.4.2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标本不合格采集原因 ①标本采集量过少;②患者未依从标本采集过程;③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采集标本;④采集标本未妥善保管;⑤采集标本未及时送检。
1.4.3 微生物检验结果 由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记录血培养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
1.4.4 患者满意指数 由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研究人员负责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0~50 分)。①不满意(<14 分);②可接受(14~28 分);③满意(29~50 分)。满意指数=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标本合格率比较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血培养标本合格45 份(90.00%)、尿液标本合格40 份(80.00%)、痰液标本合格42 份(84.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血培养标本合格50 份(100.00%)、尿液标本合格49 份(98.00%)、痰液标本合格49 份(98.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血培养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合格率均低于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χ2=5.2632、8.2737、5.9829,P=0.0218、0.0040、0.0144<0.05)。见表1。
表1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标本合格率比较(%)
2.2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标本不合格采集原因分析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共23 份,其中标本采集量过少2 份(8.70%);患者未依从标本采集过程10 份(43.48%);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采集标本5 份(21.74%);采集标本未妥善保管5 份(21.74%);采集标本未及时送检1 份(4.35%)。见表2。
表2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份,%)
2.3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微生物检验结果比较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血培养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1 份(2.00%)、尿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1 份(2.00%)、痰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1 份(2.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血培养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8 份(16.00%)、尿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7 份(14.00%)、痰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7 份(14.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血培养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微生物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9、4.8913、4.8913,P=0.0144、0.0270、0.0270<0.05)。
2.4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后患者满意指数比较 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患者满意指数为74.00%,其中满意111 例(111/150),不满意9 例(6.00%),可接受30 例(20.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患者满意指数为90.00%,其中满意135(135/150),不满意3 例(2.00%),可接受12 例(8.00%)。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前患者满意指数低于临床微生物标本质量提升工作开展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81,P=0.0003<0.05)。
微生物标本采集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5,6],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包括标本采集量过少、患者未依从标本采集过程、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采集标本、采集标本未妥善保管、采集标本未及时送检。本院在提升标本采集质量时,加强了对采集人员的培训,不仅注重提升其业务水平,还让采集人员观察患者在采集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指导其完成标本采集,因此显著提升了标本采集质量。此外,通过研究结果也可以发现,采集标本质量不同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导致检出率降低,因此相关科室应该严格把控标本采集过程,才能真正提升检验工作质量[7-10]。
综上所述,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严格把控标本质量,能够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并且提升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让临床医生与患者更加满意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