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与“探”
——谈“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020-07-15 03:58福建省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陈文珍
亚太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交换律加数例题

福建省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 陈文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该使用引探教学法,充分发挥“引”与“探”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一、课前预习,是学生独立完成初步探索的过程

引探教学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之处在于它有与教材相配套的“例题引探指导”,它依照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按每个新课时的内容,对每道例题分例题特点、学习例题的准备题、思考题、实践题四个部分来说明,这不仅使教师对教法的操作有本可依,而且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复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能够有章可循。例如,在学习“能被3 整除的数”时,例题特点分析使学生明确: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关键是看它每个数的和能不能被3 整除。而学生随之便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去解答准备题:(1)按顺序写出10 个3 的被除数。(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 或5 的倍数,主要依据是什么?(3)在15、24、89、771、652 中分别把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哪些数的和能被3 整除?这样通过准备题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为知识的迁移奠定了基础。再如,教学“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时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发给学生预习单:(1)直线有什么特点?(2)尝试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看谁的画法多。(3)以上类型可以分几类?根据什么分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由此可看出通过课前预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梳理并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竭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其上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对较容易的问题可通过预习自行解决,而对于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听课有所侧重,减轻了课堂上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养成了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质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去进行学习的过程,这就是学生初步探索的过程。

二、教师有效地引导,是辅助学生完成知识获取的再探过程

三、引探的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完成了初探和再探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引探的结果,即新知的结论,再出示形式多样、难易结合的各种实践题,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通过学生实践结果的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正确运用。因此,引探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四、引探的渗透,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强大动力

1.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正确引导,让其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展现教师自己特有的“灵性”。例如,在“平行与垂直”这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在教学垂足这一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找一找那些有垂足的图形,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图里有垂足,被点到回答的学生都能比较完整地解释该问题,这时,一个同学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声地说道:“两条直线一直缩短、缩短,就会剩下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垂足。”可惜执教者没能捕捉到这一亮点,否则,可以现场演示,把两条直线用粉笔擦慢慢地擦短,直到两条直线只剩下相交的点,教师结合图形与演示再次口述“垂足”的概念,即两条线相交呈直角,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这样,学生对垂足的理解将会更深刻,课堂将会更出彩。再例如,在“加法交换律”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时,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加数+加数=加数+加数。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这一点很好),紧接着教师直接把学生的板书擦掉,然后写出:甲+乙=乙+甲。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抓住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前提是两个不同的加数相加,而如何体现两个不同的加数呢?学生经过思考后也许就会把板书变成:加数1+加数2=加数2+加数1。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板书改成: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将对加法交换律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清楚如何更简洁地表示出加法交换律,也能让课堂变得更有“灵性”,更能展示教师临机应变的能力,让其成为课堂上的“亮点”,焕发光彩。再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时,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么平行四边形的斜边是不是就会越来越直,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教师再次引导,结果学生还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这时,教师敏锐找到“症结”,随即提问:“你们的意思是指把半圆平均分成无限多份,然后这些无限个点排列成一条线段,最终把圆拼成一个长方形,不好操作是吗?”学生齐答:“是。”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闭眼想象这一操作过程,然后再问:“如果我用先进的仪器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无限多份,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吗?”学生齐答:“能。”这一过程表现出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上敏锐的洞察力,很好地引导学生体验了“极限思想”,完美地到达教学目标。再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教师布置10 道数学题,小明完成了( )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选A、选B、选ABC 的都有,唯独没有选D 的。选择答案A 的同学对刚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印象不深,但对分数习以为常,故选A;选择答案B的同学对刚学的百分数的概念建立了较深印象,但对小明的完成能力持有怀疑,加之习惯于单项选择,故选B;选择答案C 的同学较前两种都好,对分数、百分数的意义都有较深印象,也有一定的数的概念,但受传统数据的影响学生不敢做出D的选择。当教师继续保持沉默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超额完成!”至此,学生对“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分数和百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做好铺垫,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设计好每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运动,激发学习“灵感”。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指向明确,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开放性,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运动,激发学习“灵感”。例如,在“加法交换律”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当时,教师直接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接收到这样的问题,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无从下手。同样是这节课,教师在第四次磨课中,引导学生列举等式:12+35=35+12……而后,得出“因为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这样的等式是写不完的”的结论,然后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这样的等式是写不完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形式代替具体数字呢?”这时,学生就开始动脑筋了,很快,有的学生提出用字母形式表示,即a+b=b+a;有的学生提出用图形符号表示,即□+△=△+□;有的学生提出用文字形式表示,即文+学=学+文;等等。显然,这次教师提的问题指向明确,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运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灵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引探教学法是设疑激思,启发诱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有效地组织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交换律加数例题
分解加数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