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对于即将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如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此,通过问卷调查,剖析当前医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而提出了医学生价值观培养途径: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加强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以校园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通过实习,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医学生;价值观;培养
[作者简介]汪燕春(1981—),女,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抚州 344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医学生价值观培育途径研究”(19SK37)
价值观是引导个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在标准,是衡量个体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标尺[1]。受多重因素影响,医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波动性的特征,少数医学生甚至出现功利、冷漠、悲观厌世等消极价值观的现象。因此,医学院校应在抓好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重视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教育。
一、医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不仅要求医护人员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技能,而且在防病治病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职业敬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称赞医学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崇高的工作。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具备很强的生命责任意识。但是通过访谈发现,部分医学生学医是出于家人的意愿,认为医学是热门专业,学医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还有少数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知之甚少,缺乏职业认知,缺少应坚守的道德和责任意识。而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背景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服务理念越来越得到认可。因此,在校期间应加强对医学生良好医德、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有意识地培育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引导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指明了方向[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指引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完善和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医学生的职业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加强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医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笔者所在院校的4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5.6%)。问卷内容涵盖医学生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恋爱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等五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医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大部分学生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但也应看到少数学生价值观中消极的一面。
(一)医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大学生属于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一代,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而且后期通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多数学生党员能够积极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校园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同学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极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入党是为了个人以后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还有少部分学生入党前后言行不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理论认知和行动自觉。这需要加强其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二)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调查发现,在问及“你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近50%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并且57%的学生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会“坚定不渝地走下去”,55.4%的学生有1-3年的具体规划,这体现出大部分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27.2%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缺乏实际行动,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20%的学生表示目前比较迷茫,5.4%的学生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另外,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有12.2%的学生选择金钱,3.6%的学生选择随意而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少数学生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精神需求;二是部分学生有目标但缺乏实际行动,少数学生既无目标更无具体规划,消极懈怠。
(三)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主要包含对自身的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认知。生命的第一含义是维持生存的健康,医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各种医学知识,但很多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做出一些浪费生命、透支生命的行为,如吸烟成瘾、酗酒、通宵上网、熬夜,不注重体育锻炼,不讲究健康饮食等等,甚至少数学生轻视自己的生命。不仅如此,更有部分医学生毕业后出现职业倦怠,缺乏敬业精神,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冷漠。
总而言之,大部分学生珍爱生命,也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敬畏感,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感;但也要看到少数学生漠视生命,甚至出现残害他人生命的行為,需要加以引导。
(四)医学生的恋爱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多为零零后,其恋爱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如自主性强、非婚取向突出等等。调查发现,在问及大学生恋爱动机时,为选择人生伴侣而结婚的仅占16.8%,71%的学生表示谈恋爱为了寻求美好的爱情,8.4%的学生是为了打发休闲时光,2.8%的学生表示有从众心理。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恋爱抱有美好的憧憬,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恋爱;而少部分学生有从众心理,或谈恋爱为了打发时间,部分学生对恋爱的看法还不成熟,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五)医学生择业价值观
调查显示,90.1%的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侧重考虑专业对口,另外比较关注的还有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工作地点,分别占89.3%,85.4%,83.6%。选择工作地点时,选经济发达地区的占36.3%,选一线、二线城市占49%,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仅占9.1%,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占4.5%。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关注个人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医学生为数不多。医学类不同专业,就业形势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也稍有不同。目前医疗行业市场需求总体增加,口腔、护理专业需求旺盛,临床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护理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比例更多,临床医学专业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人数相对较多。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就业期望更加务实。
总之,新时代医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是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缩影,总体上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呈现健康、向上、积极的发展态势。多数医学生入党积极,拥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多数有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在恋爱价值观上更多元、自主;大部分医学生表现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既注重自身发展,也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医学生择业价值观主流。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波动性、可塑性、多样性的特征,不同年级专业的医学生价值观也有其特点,应在此基础上,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引导医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
三、医学生价值观培养途径
大學生价值观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十分有限,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主导作用。结合医学生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一)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发挥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其自主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通过黑板报、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传播正能量,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生命责任意识。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还可反思自己一些错误消极的价值观,从而改变虚度年华、颓废消极的行为,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社团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等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通过组织红五月合唱比赛、诵读红色家书、品红色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榜样》《跨越时空的回信》等专题节目,强化学生职业敬仰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心理协会的心理情景剧大赛引导学生汲取心理营养;通过医学生宣誓、社团文化月活动等方式加强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在思政课中加强价值观教育
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努力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时代楷模的示范,让医学生懂得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讲解常见的医德问题,引导医学生认识到“大医精诚”的内涵,掌握处理医患关系的正确方式。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共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通过理论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价值观教育
医学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医学专业课程里面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在培育学生价值观方面的优势。譬如,通过《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成长不易”,从而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在生物课程中,解释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动植物的生长与凋亡,引导学生敬畏生命;通过《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呵护自我生命的健康成长,感受人的生命弥足珍贵。
3.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中加强价值观教育
在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医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陶冶性情,健全人格。通过学习古代名医,如扁鹊和李时珍的崇高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感;在《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通过典型案例讲解,使学生了解医疗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尽早做好职业准备以及规划,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养;在《医学伦理》课堂教学中可组织医学生对医疗事件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医学领域中的道德现象,使其学会尊重患者生命,正确处理医疗行业中的道德问题。
总之,引导医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素质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自觉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体现医护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三)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指引方向,加强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
在平时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教育班会、谈心谈话、深入学生寝室等方式,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指引方向,打造好思政课的第二课堂。辅导员可因时制宜,以学习雷锋榜样、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为契机,设计主题班会,加强学生在良好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因地制宜,以临床见习、实习为契机,让学生提前意识到践行医德的重要性,为今后从医做好铺垫;因人制宜,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消费观、择业观以及学业规划、生命价值观等方面的主题班会。
另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情绪ABC理论,人的一些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结果(C)是由不合理的认知(B)造成的,还可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对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知来改变其不良行为。尤其针对贫困生、残疾学生,以及自卑、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个性化档案,积极关注、引导其克服自卑、消极、颓废等不良状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以校园志愿服务为载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育过程也是一个将自我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3]。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助于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讲奉献,培养责任意识。依托校园志愿服务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增强责任实现能力,实现知、行、思三者合一。
完善校园志愿服务体系,设立实验室服务岗、班导岗、环保岗等多个志愿服务岗位,并有序把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从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社区或农村进行医疗知识宣讲,帮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总而言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我服務,我快乐”的良好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五)通过实习,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通过实习实践,引导医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转变过程中履行医护人员的职责。学校可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与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自觉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将实习反馈的情况作为如何培养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依据。
医院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过程中增强职业角色意识,自觉遵守医护人员的道德规范。传统医德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譬如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带教老师应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对他人生命富有道德情感;教育学生在行医过程中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价值观的波动性和可塑性,致力于其正确价值观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杨柳青.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与特征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
[2]张敏,李俊.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武装当代青年大学生[J].山西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2).
[3]汪燕春.医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现状及培养对策[J].老区建设,2017,(10).
[责任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