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内涵,其所具有的证据作用对学生历史理论知识的认可接受和内化运用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指引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运用好史料推动教学有效性的切实提升,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他方面同步提高。文章从借助趣味情境创设、丰富教材内容、建立史料体系、辩证选用史料、培养质疑精神、培养时空观念等六个方面入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用史料开展探究,旨在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不断改善。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情境;课标;史料体系;辩证;质疑精神
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我们的抓手即是史料。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充分运用和发挥史料的证据价值,能够促进历史学科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切实提升历史理论知识的可信度,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赋予高中历史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基于此,如何巧妙运用史料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 借助史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的激发能够增强个体的内在行动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史料为创设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情境,对学生产生强烈吸引,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在教师设计情境的过程中,需要与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将史料融入课堂,以生动化、直观化的方式来呈现历史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确保历史课堂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出发来选择历史故事、歌曲、历史纪录片段等,把握好时机进行情境创设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学生的历史认识,为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开展“蒸汽的力量”教学时,教师可引入《大国崛起》视频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喧嚣》视频创设教学情境,以生动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历史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课堂上,教师可将瓦特与蒸汽机的故事引入到历史课堂中,通过背景材料的合理化运用,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蒸汽相关学习中。借助史料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辅助,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也逐步发生改变,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二、 借助符合教学实际的史料丰富教材内容
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材为依据,但不同版本下,对于课标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知识论述方面也有所不同,这就极易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课标要求出发,对史料加以合理运用,确保教材内容得以丰富,以有序推进历史教学,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例如,在对“始皇帝”的来历进行讲解,并介绍郡县制建立相关内容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基于课标要求出发,把握教材内容阐述情况,让学生把握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明确其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这就能够促进学生脑海中历史知识结构的顺利构建,学生能够形成清晰的思路,对君主专制制度在民族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加以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强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三、 借助完善的史料体系拓宽思维空间
史料的运用,不仅要重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切实提升学生史料的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理论分析与历史探究能力的强化。在这一方面,史料的运用不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一类史料,构建史料体系,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拓宽思维空间,强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把握其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改善至关重要。
例如,在开展“发生工业革命直接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作为史料引入到历史课堂中:“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手工业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同时,运用多媒体呈现伦敦科学博物馆藏品“1829年蒸汽机车”视频、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2011年克拉普著《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等书籍插图,这样通过综合运用直接、间接多种史料,形成证据体系,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感悟,进而正确理解把握“发生工业革命在于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丰富的资本积累和科技跨越式进步”,明确工业革命与市场变化存在的密切关联。通过史料的巧妙运用来创设生动的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结合自我理解在脑海中构建史料库,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
四、 借助辩证选用史料强化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學环境的创设,应当与学生历史认知相符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质疑,才能够获得真知,提升自身历史水平。国外研究表示,以史料为载体开展历史教学,能够对学生判断能力加以锻炼,因此必须要辩证地选用史料来推进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自身阐释、鉴别、判断、应用等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
例如,在对“戊戌变法的序幕”进行讲解时,学术界就“公车上书”存在争论,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史料,满足学生探究需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加以锻炼,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增强。材料一选自康有为《我史》,材料二选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选自欧阳跃峰《“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明确史料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缘由以及身份等,明确史料的学术价值。在学生将“公车上书”相关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后,对材料作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对论证过程中证据进行剖析,包括类型、数量、逻辑关系等,学生结合自身历史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出发,对不同观点之间矛盾进行辨析,分析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批判性思维也在无形中得到强化,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五、 借助史料培养质疑精神强化认知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往往对社会既有信念和规范加以顺从,试图向学生传递主流观点,甚至强加于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以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真实权威,此种情况下学生缺乏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思维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无法保证学生判断的理性化。针对此种情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史料加以巧妙地运用,对学生质疑精神进行培养,促使学生主动对权威进行挑战,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也能够逐步得到强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突破常规思维,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史料为载体来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与质疑精神进行培养。
例如,在开展“罗斯福新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从教材入手来讲解罗斯福新政的意义,比如使得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对法西斯主义加以遏制,国家经济管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得以开创等等。但教师很少分析罗斯福新政与二战之间的因果关系,学生的思考也不够全面,并未从不同的视角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很多政治家、史学家等反思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的批判罗斯福新政中的多项措施,有的认为世界货币会议中重视汇率与贸易问题的解决,而罗斯福认为国内经济恢复是当务之急,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英美之间为避免世界大战所导致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所提出的,致力于对自由贸易和通货稳定进行恢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若能够以史料为支持来展现出不同的观点,则有助于引导学生就历史知识开展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不断强化。
六、 借助史料时空差异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史料在当前和其所处的那一历史时间,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认知存在着巨大的思想论述冲突。当前是用“新时代”的眼光,是“后知后觉”,而返回到那一历史时间位置,是“当局者”的判断,其具有局限性。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借助史料的时空差异,引导学生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历史,同时再借助史料具体事件,让学生将自己的判断返回到“这一历史”所在的时空位置进行“设身处地”地审视。以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思维对史料所反馈的事实进行审视,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时空观念。例如,教学“新文化运动的形式主义倾向”时,课堂教学中引入陈独秀在《今日之中国政治问题》中的相关论述:“无论政治还是学术道德的文章,西洋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段史料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观点表达时,部分教师认为“新文化运动”具有片面性,对社会进步有负面的影响。那么,针对这一史料,如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形式倾向”进行分析呢?以时空观念培养为引领,教师应引导学生站在那一历史時空下,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国民神经颠倒错乱”的现实情况,陈独秀的想法是“既要推行立宪共和政体,又要尊君礼教,反对民权。同时,设立科学,还要信鬼修仙。”从这一现实背景来审视当时的历史,学生会对陈独秀的想法产生“理解”,他也是受当时的时代认知所局限。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是重要的素材,能够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对学生产生强烈吸引,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究欲望,无形中启发学生思维,切实有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教无定法,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侧重创设趣味化的历史情境,基于新课标要求出发,以史料为支持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构建。
参考文献:
[1]刘永学.半日读书 半日教书:论“古代史史料”阅读的教学转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
[2]苏静.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
[3]提妍妍.开启史料宝库,打造历史课堂: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案例评析[J].新课程导学,2020(2).
作者简介:
吴爱平,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