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霞
[摘 要] 数学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学为中心”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基于此背景,文章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导学,引导深入思考;优化教学评价,培养学习自信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例析
如何能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对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随着新课改进程地日渐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形成有效引领,促使其发展逻辑思维,而且要改变传统的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转移至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层面,全面激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与素质教学的理念以及要求相吻合.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就很难实现高效的学习效能.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法,进而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强化数学学力,保障课堂教学效能.
1. 创设生活情境,激發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以此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中,针对生活中的事物展开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生活中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拥有稳步扎实的数学根基.
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带入教室,也可以带一些圆柱体,这样在讲解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过程中,便有了实物作为有力支撑. 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带领学生对这些实物展开全方位观察,并鼓励学生完成对直观图以及三视图的绘制,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提升观察能力,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牢记直观图和三视图的特征. 可见,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促使学生主动链接现实生活,易于其理解枯燥的数学知识,掌握其生活化特点.
2.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带有悬念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促进数学思维向纵深拓展,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可以先呈现公式,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推导诱导公式?怎样才能够对不同的诱导公式进行准确区分?实际运用过程中,怎样充分利用诱导公式?这种充满悬念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其保持思维的敏锐与活跃,对诱导公式形成更深层面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可见,合理情境的创设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借助问题导学,引导深入思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问题导学方式对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问题引领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以此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1. 借助“提问式”教学,引导深度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适度穿插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把握学生的听讲情况,调整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及时调整. 这种提问环节的设置既能够成功聚焦学生注意,也能够聚焦某个课堂教学重点,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学“随机抽样”时,可以先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本课所学,之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必然经过一定的思考,深思熟虑后才会作答. 经过这一过程,教师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当时的认知及思维状态.
2. 借助“问题链式”导学,引导深度思考
“问题链”的基础在于已知问题,并对其中的条件做出适当改变,由此得到一部分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的问题.推广问题链的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由特殊向一般推进. “问题链”的设计有助于思维向纵深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能力,能促使学生深入透彻地把握命题的内涵和外延,能从中提炼出新的数学方法,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给定等差数列{an},若an=m,am=n(m≠n),则am+n=0. 基于此,可设计如下问题链:①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之和为Sn,假如满足如下条件Sn=m,Sm=n(m≠n),如何求证Sm+n=-(m+n)?②如果满足以下条件Sn=Sm(m≠n),如何求证Sm+n=0?③假如满足如下条件Sn=m2,Sm=n2(m≠n),如何求证Sm+n=-(m+n)2. 这种问题拓展方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特殊的性质,发现潜藏在其背后的普遍规律,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层面的认知,准确把握问题本质.
优化教学评价,培养学习自信
伴随着新课改进程地逐步深入,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应当特别关注针对原有评价模式的创新. 具体的评价不能只关注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还应针对现阶段的教学问题展开优化整合,应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注重多元能力的同步发展,还要积极推动新课程地持续完善及更新,更要选择与现阶段教育实践以及学情相匹配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1. 基于学生差异,开展肯定评价
在进入高中之后,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还要能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稳固的根基,为终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一线数学教师而言,应当立足于教学实践,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要客观对待这种差异. 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所以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当呈现出典型的差异性:如果是学力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应更多地选择激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如果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但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应当将竞争性和激励性语言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实际评价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尊重,由此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基于学生学情,开展全面评价
立足于学生视角而展开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深入学生这一群体中,进而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其中的全面渗透必然会对教学成效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当下的教学模式展开积极调整,同时,也应当注意其与学情以及学习过程相适应,进而才能紧随教学进度,满足教学要求,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聚焦于对三角函数知识的适度拓展,而和差化积公式等相关内容则选择略讲的方式. 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够使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备一定深度的探究.
总之,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教师需要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展开全面的优化设计,不仅要以教材和学情为基础,还要结合一部分具有针对性以及创新性的教学举措,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深化学习体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