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使人快乐,阅读能够使人明智,阅读能够使人不断的进步,通过不断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小学阶段,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此年龄段的特点,认真研究教材,精心组织语文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兴趣习惯;多种感官;教学方式;课内外阅读
前言:
随着近些年中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语文学不好将严重影响其他学科,而阅读是语文的中心,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阅读能力不过关,将来连卷子都做不完。”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1]。当前教育中,阅读长久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方面由于学生入学初期对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这样的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对高年级段学习中其他科目的理解造成不利。面对这种情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逐渐让学生爱上阅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去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一、创造自主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最关键,教学中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此时给他们去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神话故事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好的学习情境,单元课前5分钟,教师就给学生带去《燧人氏取火》的神话故事,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起了故事:“很久以前,在很远的西方的洪荒地方,有个国家,名字叫做燧明国……”学生最爱听故事,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课前五分钟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全班同学,然后教师在进入神话内容的阅读学习,学生们肯定全神投入。当然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第一次做好了示范,孩子们听得兴致盎然,学得也兴致勃勃。神话故事单元需要两周的语文课,接下去的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教师就把讲故事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一定在课后大量阅读神话,因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知晓的神话故事分享给其他的学生,5分钟的小故事,让接下来两周语文课圆满落幕,可见抓住学生的喜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个人如果在小学时段只会粗略阅读,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将是“终身之果”,由此而知,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是有益的。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每天养成朗读、背诵的好习惯,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就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章,继而进行小组讨论,列出课本里可以生发出的问题清单,学生们兴致浓厚,教室里议论纷纷,学生从文章中生发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真是脑洞大开。“文章第二段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句式?”“文章写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蝙蝠又是怎么探路的……”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了归类,并让学生从文本角度寻找答案,课堂氛围异常浓厚,学生们沉浸在文本中,个个学有所得,让学生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悄然间,阅读能力也就慢慢地提升起来了。
当然,阅读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在文章中圈圈划划、写写批注等。比如教师在教学《陀螺》时,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然后教师让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批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时,很多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想法。“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嘲笑”。有学生批注道:“从‘嘲笑一词,就足以看出我的陀螺长相不好,一出场就遭到了对手的笑话。”你瞧,学生就能从句子中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简单的批语。几圈地巡视,批语真的各尽其才。当学生们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让他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修改,最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批注进行一个共享,对好的批语进行肯定,对于个别的批语进行修正。学生们通过阅读,又通过批注的方式,收获颇丰。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读、圈、划、写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三、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除了用眼看,还要用耳听,用鼻子闻和用心去想等。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多感官的方式去感悟和体验文本,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比如教師在教学《走月亮》的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落,边读边用横线划出文段中“我”看(听、闻、想)到的句子,并能随之联系画面。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同桌间相互交流,把学生勾画的和想象的画面进行一个互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的交流:从文段中阿妈牵着“我”看到了修补的村道,挂满枝头的果子;“我”闻到了果子的甜香;“我”听到了秋虫歌唱,夜鸟拍打翅膀,鱼儿泼剌声,沟水汩汩声;“我”想到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吹蒲公英等,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文段分析,学生明白了,原来对于文本的欣赏和领悟可以抓住那么多的感官。当学生身临其境之时,再次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朗读去领悟和升华。孩子们通过抓住多种感官角度分析了文段,加之那么活跃的课堂,学生们乐在其中,也学有所得。
四、创新教学方式,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本质是对文章内容进行认知性的学习,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生动形象的资料,通过图片展示、欣赏音乐、播放视频等形式,丰富阅读教学的内涵,带领学生进入阅读内容的更深层次。在教学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创新教学方式,优化阅读的效果,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扁鹊治病》时,先和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扁鹊的诊断和蔡桓公的态度,让文章的脉络清晰明了。继而进行开放式课堂,演一演文本。四大组分别推选一名学生扮演蔡桓公,一名学生扮演扁鹊,其余学生进行出谋划策,根据文章添加角色。瞬间,各大组进入了激烈地策划与预演之中……表演开始了,一个学生深情并茂地说起了旁白,一出场的蔡桓侯盛气凌人,把大王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后面随从规规矩矩,看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扁鹊一出场着急的情形,让在场的学生看了都为蔡桓侯的病捏了把汗……课堂中,学生把文本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演绎得出神入化,课堂上笑声连绵,掌声不断。的确,创设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内容,而且这种实践参与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也能让阅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开展课内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段学生九年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小学阶段是提高阅读量的最佳时机[4]。的确,要开拓视野、汲取知识,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能达到目的的,那么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从被动地阅读到自主阅读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挑选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外图书。学生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课堂阅读学习的进步,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联系结合起来。
比如开学初,教师规定好本学期必看的图书《猎人笔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看,教师在每周中抽出一堂语文课,这节课中教师就把所有的主动权给孩子,因为《猎人笔记》有25个故事章节,每次课堂上进行一个章节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轮流地有感情地朗读下来,给每一个孩子几次展示朗读的机会。一个章节比较长,每一次的课堂,可让多个孩子参与进来。当一个孩子在上面朗读的时候,下面认真听的孩子,碰到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可以随时进行圈圈划划,当一个章节朗读完了,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在课堂中学生们尽情地谈论卡西扬,谈论皮留克,谈论杀佛龙等等,学生完全成为了阅读课堂的主人,课内如此,课外学生看这部名著一定也是兴致勃勃的。学生根据教师推荐书目,自行阅读的教学形式,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另外,從课堂延伸到课外继续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只有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才更加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语文教学是一门集合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重要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视角,足见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书香弥漫!
参考文献
[1] 孙定洋. 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09(42):202-202.
[2] 杨建军.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校外教育,2011(07):188.
[3] 刘希俭. 浅谈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7(6):36-37.
[4] 吴华萍. 改进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 中华少年,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