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童西
摘要:《长城》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 讲述了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佩罗来中国盗取火药, 意外闯入宋代无影禁军世代镇守的长城, 见证了中国军人与怪兽饕餮的生死决战,威廉被中国战士的勇敢、信任与无私感动。《长城》虽然融入了很多鲜明的中国元素, 但是讲述了一个老套的好莱坞故事, 有人认为肤浅、庸俗, 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宝贵尝试……笔者希望通过客观分析《长城》这部中美合拍影片,从而探究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长城》;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越来越明显。当“文化”成为区别你我的象征时,我们在交流中难免会产生误解和沖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正处于快速趋同和融合的状态。不同的文化是相互排斥的还是相互融合的,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长城是由中国著名的万达公司和美国环球影城制作的。这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杰作,有很多超级明星参与其中。
一、中美文化在电影中的碰撞
(一)文化各向异性
霍夫施塔特认为,在一种文化中,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反映和代表了该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整个民族文化的性格。在影片中,从典型的中国文化入手,以暴食(一种神话中的凶猛动物)攻城为整部影片的重点。事实上,暴食是一个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生物,但在电影中,这个神话中的生物变成了怪物。这是中美文化的典型碰撞。在中国文化中,每一个神话生物都是需要服从主人的仆人。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为保护国家和人民而战。这就是中国的英雄。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明显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如美国电影《蜘蛛侠》、《蝙蝠侠》等中的许多英雄;人类英雄可以消灭所有的怪物。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暴食者都需要被英雄毁灭,只有英雄才能拯救世界。这两种文化在这部电影中有明显的含蓄的对比。同时,长城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如帝王、壁垒、安全、文明、骄傲、权威。长城上两种文化的碰撞说明中国文化在左边,而美霍夫施塔特认为,在一种文化中,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反映和代表了该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整个民族文化的性格。在影片中,从典型的中国文化入手,以暴食(一种神话中的凶猛动物)攻城为整部影片的重点。事实上,暴食是一个中国古典神话中的生物,但在电影中,这个神话中的生物变成了怪物。这是中美文化的典型碰撞。在中国文化中,每一个神话生物都是需要服从主人的仆人。几十年来,中国军队为保护国家和人民而战。这就是中国的英雄。而在美国文化中,则明显倾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如美国电影《蜘蛛侠》、《蝙蝠侠》等中的许多英雄;人类英雄可以消灭所有的怪物。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暴食者都需要被英雄毁灭,只有英雄才能拯救世界。这两种文化在这部电影中有明显的含蓄的对比。同时,长城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如帝王、壁垒、安全、文明、骄傲、权威。长城上两种文化的碰撞说明中国文化在左边,而美国文化在右边,中国文化在右边。
(二)思维模式各向异性
从电影《长城》中,作为个人主义的代表,欧洲雇佣兵威廉和托瓦洛的价值观在一开始就已经很明显了。当他们的队伍被契丹人追杀后,他们的谈话透露了他们从中国偷火药的意图。托瓦洛完全是个人主义者:他担心队员们会拖拖拉拉,并声称要扔掉在行李中发现的任何无用的磁铁。虽然威廉不同意抛弃受伤的人,但他担心受伤的报复,仍然是利己主义。三个美国人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隐私、独立、个性化、平等、公平、竞争等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自然,个人主义被贴上了“我”文化的标签。这种个体化与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人与自然的合一自然会导致群体取向,即人总是以他人为中心,在必要的时候愿意牺牲自己,这被称为“我们”文化。在电影中,中国军队为了保护人类,勇敢地为贪吃而战。他们不害怕牺牲,他们只是想保护国家和人民。几十年来,他们留在长城,互相帮助,保卫国家。不像美国,中国军队互相合作,互相依赖。
(三)根各向异性
《长城》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类面对怪兽时的无力与绝望,却不得不挣扎的感觉。它是新常态下文化碰撞表象下的一种高度的视觉表现。中美文化不仅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根源上也存在差异。美国一直想要进行文化霸权主义,所以在影片中,这也是由于中国元素在影片中过于僵硬的植入而造成人为的文化碰撞的根本原因。在影片中,我们也感到,其实所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都是由饕餮混乱造成的,而中国人在影片中所遭遇的混乱凸显了美国英雄的个人精神和个人主义。这种中美文化根源和多样性的“奇特交织”在影片中会对中美文化现有的思维秩序带来一系列可以预期的碰撞。虽然特别强烈的中国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现代美国文化输入越来越高输入功率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强烈的排斥性的激烈碰撞并产生进步的趋势,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长城》中中美文化的融合
(一)科技与视觉呈现
《长城》是少有的中美合拍片之一,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从外国演员的视角拍摄的。从影片中视觉语言处理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极为壮观。特别是打斗场景的处理,集合了工业光与魔法vita等视觉效果。所有的视觉效果都增添了许多亮点。影片中战争场面的史诗蒙太奇也将观众带入了现实世界的奇幻动作场景。从电影的细节来看,当怪兽袭击城市的时候,它们的筋膜头会抖动,所有的野兽的脖子都会抖动,所有的表演都很精彩。在《山海经》中,将美国现代视觉特效技术与中国传统想象与细腻的现实主义相结合,赋予影片足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方向和合作
首先,长城本身就是中美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例子。它为中美影视文化的交流筑起了一座长城。中美之间传统的影视艺术交流往往局限于资金、技术、制作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小演员的支持。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三个主要角色是外国演员,这在中美合拍片中很少见。同时,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后期制作几乎是中美智慧的结晶。第二,《长城》不同于以往许多只由美国导演执导的中美合拍片,这部电影由中国著名导演执导,中国也参与了大量的筹备工作。最后,在这部影片中,中美两国的主要演员和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互动与合作。在影片的结尾,观众可以看到,在强大的怪兽几乎完全失控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男女主角互相信任,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守卫任务。
三、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必须以文化自信面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舞台上的日益活跃,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人们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存在一些误解,对中国历史也存在一些好奇。讲一个好的中国故事的目的是回应这些担忧,解决这些好奇心。但是世界那么大,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进观众的心里呢?世界上最强大的产品不是一般商品,而是文化和政治知識产品。例如,印度的宝莱坞和日本的卡通,韩国的青年偶像生产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传播自己的文化模式。这些国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俗话说,越民族,越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智慧,今天中国的迅速崛起已经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从万里长城出发,有勇气不断探索和提高,世界就会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会走向世界。
四、结语
《长城》是中美合拍片中规模最大的一部,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如果从一个更深刻的形象来分析这部电影,《长城》其实是一部想要唤起人类共识的壮丽史诗。如何从这部电影开始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都应该是繁荣的,发展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开展文化交流。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明也会发生冲突。经常发生的冲突有两种。一是西方大国文化冲击,我们的文化不适合我们的国家,另一个是西方文化完全冲击我们的文化。所有人都必须抵制和防范它,不能让它损害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吸收彼此文化的优秀之处。把那些不利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东西处理掉。努力使我们的文化经受住考验,在冲突中发展。例如,为什么印度电影能在中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为什么日本漫画在中国很受欢迎?为什么韩剧能在中国大卖?虽然有许多中国电视剧被译成英语,如《西游记》、《后宫》,但近年来,它是少数。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改造什么,如何改革,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加拿大通信员迈克·卢汉对“地球村”的预言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文化冲突没有赢家,只有文化和谐,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或多赢。在当今文化迅速趋同和融合的今天,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通过相互交流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只有求同存异,多元文化才能繁荣共存。每个人都必须相信,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会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同的文化需要理解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来避免矛盾。自暴自弃,彼此对立,不是文明的道路。尊重、吸收、包容是任何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ubleday Dell Publishing,1976.
[2]Nom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J].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5(19):63-65.
[3]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国外文学,2001(3):86-92.
[4]崔婷.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 2006(04).
[5]何立群.五行理论与《喜福会》的成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4-77.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7]马子亭.从“文化维度”理论指导下看中国学生与外国友人的文化冲突[J].长江丛刊.2016(35).
[8]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长城》[J].河海大学学报,2003(1):74-76.
[9]于珍彦,武杰. 文化构成和文化传承的系统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 2007(01).
[10]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