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善意促进师德建设

2020-07-10 22:43王琛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师德理性教学活动

王琛

摘要: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两主体之一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胜任其职位的必要条件。对先验的善意、形式的善意和实质善意这三种善意的重视,是提升教师善意,促进新时代教师师德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师德;善意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这个论断,并在随后被我国历届领导集体所重视并不断重申,带来了改革开放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教育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教育,教育和科举制是寒门士子实现阶级跨越,体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大众的受教育年限和层次都在不断提升。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5%,正式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截至2015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越来越多受过各种教育的年轻人走向工作岗位,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尽情奋斗。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两主体之一的教师,往往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工程,教育投入具有长期性和相对滞后性的特点。教师的育人工作也就具有了相同的特点。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用耐心和爱心来完成教育这项长期性工作的每一时刻。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胜任其职位,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必要条件。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关键之一。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美誉。[1]过去,传统教育学在赫尔巴特时代发展到了顶峰。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强调教师中心,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展开,学生主要作为被动接收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参与度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存在的对“人”的忽视,对于儿童能动性的压制等问题逐渐被发现和讨论。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他名著《学校与社会》中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儿童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2]杜威注重学生的经验,认为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强调儿童中心。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培养独特而完整的人格特征,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3]这些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中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针对的,都是传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活动需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承认并重视学生经验的重要性和意义,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师生是一种更加平等的关系。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师中心的教育提出了严肃的挑战。这也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三种善意促进师生之间的联合生活

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新审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经验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永久认为,“学习的秘密,就是师生彼此形成一种联合生活”。[4]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分别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共同参与,形成一种独特的新的生活。教育基于善的意图和心理的影响这两条特性同其他人类活动区分开来,教师在联合生活中也基于善的意图对学生施加心理的影响,同时,学生也通过和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对教师发生作用,师生共同形成一个非血缘关系的学术共同体。教学相长,在联合生活中,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的。教师的善意,是形成联合生活的关键,也即是新时代教师师德的重要内容。

康永久教授认为,教育的善意包含有三个类型。首先就是先验的善意。先验的善意是指独立于经验的善意,是自然而然的善意;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独立于各种道德观念,纯粹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据此而来的希望它变得更好的善意;是属于我们本性之中的善意。涂尔干所说的“对于社会群体的依恋”,就是一种先验的善意。先验的善意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也存在于联合生活的教师和学生身上。基于先验的善意,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建立起和谐、亲密和相互交融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就在于交往中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真诚和开放。联合生活就是师生基于先验的善意的相互开放和悦纳,在这个过程中,行动的主客关系被消解,真诚以真诚回应。这种善意已经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教育意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的善意,首先就应该是这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一种纯粹的善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真诚相待,引出学生的先验善意和他们心中对于世界美好和谐的认知。

第二种善意是形式/理性的善意。康永久教授认为,如果在教育行为中追求价值包容和程序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不干涉他们/它们自身的运作,而且阻止那些试图干涉其自主运作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就有一种形式/理性的教育意识,也就是形式/理性的善意。[5]形式/理性的善意有两个特点。首先,形式/理性的善意旨在创建一种环境,一种公正、理性的环境。这就和杜威的观点十分契合。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6];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生活的准备。这些观点是很具有启发性的。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小型的公共社会,这个小型的社会虽然只有三四年的时光,但却富有教益,学生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间接获得环境的教育;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言行,践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使整个环境更加富有教育意味。其次,形式/理性的善意所创建的环境之所以具有教育意义,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是一种没有包含实质性道德意志,充分尊重他人的道德实践行为,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为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善待的环境。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史重要的著作《正义论》中,罗尔斯所建构的正义社会一个重要的现实是“理性多元论”的现实,在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所有的公民不可能都接受同一种统合性学说,并由这种学说规范着社会合作的条款;正义社会的公民需要通过在公共生活中,通过基于对他人尊重的公共理性实践,实现对一种理性统合性学说的共识。公共理性对于一个正义的社会是如此重要,是现代文明社会建构社会共识,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以至于对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养,决定了现代公民教育的成败。形式/理性的善意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提供一个公正的,包容的,开放的环境,这个环境甚至比实际的教育内容要更为重要。康永久教授因此认为,真诚优先于真理,善意的流露或教育关系的建构优先于知识的传递,前者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最后底线。[7]

最后一种善意是经验/实质的善意,也就是有明确教育目的、有价值判断,针对特定对象而发生的善意。课堂上老师们的知识传授,课下父母长辈们的谆谆教诲都包含着实质性的善意。在学校中,这种实质性的善意覆盖了教学活动的大多数过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最主要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因此,实质性的善意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自己的课堂;保持自己的教育热情,对抗职业倦怠也就成为了教师保持实质善意的应有之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含着专业科研能力的发展,也包含着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不仅能讲,而且会讲。

善意,虽然微小,但却是一切友好行为的开端。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善意,重视善意,善用善意。通过三种善意的传递,教师能够实现对学生从环境到内容的全面教育;而三种善意的结果,则是学生从内而外的理性开放,更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诸惠芳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6]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中印、吴志宏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第15页.

[3]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4页.

[4][5][7]康永久:《教育学原理五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导言第4页,第24页,第27页.

猜你喜欢
师德理性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致良知与师德
欲望膨胀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