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题研制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09 03:35余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

余琴

【摘   要】当前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评价的阅读题存在没有考查阅读能力、无视目标梯度和脱离儿童阅读常态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厘清阅读能力的要素与层级,使阅读题指向阅读能力;梳理阅读能力考查目标序列,使阅读题紧扣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真实阅读状态编制试题,使阅读题回归常态阅读。“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应该成为研制阅读题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阅读题;阅读能力;目标序列;常态阅读

阅读题是纸笔测试中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常用方式,是一份试卷的核心模块,所占分值很高。阅读题的内容指向、类型倾向、难易程度等直接左右着阅读教学。一些教师往往会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从某种程度上看,阅读考试“绑架”了阅读教学。阅读题应该考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1]因此,研制科学有效的阅读题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引导阅读教学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笔者研究了浙江省各地2019年三至六年级上学期的83份语文期末试卷,发现阅读题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问题一:阅读题没有考查阅读能力

有的阅读题考的是“基础知识”,如“选择多音字的读音”“划去短文中不合适的词语”“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在文中□处加上标点”“在文中(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等。有的阅读题看起来与阅读内容有关,但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在英子不敢站到讲台上时,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有的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生活经验、科学常识、文化背景等。如“哪首古诗能反映出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出门旅行坐飞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让它发挥怎样的作用?发挥想象写出1~2个作用。”“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联想到了读过的哪篇文章或者听过的哪首曲子、欣赏过的哪次音乐会等?用几句话写下来。”学生假若没有阅读相应的文章,似乎也能完成以上阅读题,说明答题的过程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关。阅读题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考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答案就在文章中”,从而引导学生潜心读文,读通、读懂,读出理解,读出体会,进而迁移运用,提升阅读能力。

问题二:阅读题研制无视目标梯度

阅读题能够检测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但是部分命题者常常凭借经验、惯性研制阅读题,没有体现它的目标梯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年级的阅读题难度相同,出题角度几乎一致。如某县三至六年级的4份试卷中“阅读理解”模块赋分占比均为20%,且第一题都是“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赋分占比均为5%,连出现在试卷中的位置也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是4份试卷中要求排列的句子不同。统编教材把“将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上例中三年级试卷研制“排列句序”的阅读题就不妥了。二是同年级的阅读题难度差异很大。下面比较两个不同地市区域四年级上学期的文言文试题,赋分占比均为8%(见下表)。

[县区 文章 试题 某市A区 精卫填海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这则古代笑话时,你有什么问题?你喜欢文中的性缓之人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有趣?……请画出关键词句,在右边空白处从不同角度写上两条批注。 ]

某市A区的《精卫填海》是课内所学课文,某市B区的《一人性缓》是课外选文。从选文来源、试题考查目标的难易程度看,两者差异比较大。教师如果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模糊的,不仅很难准确把握阅读题的难度,还会影响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达成度。

问题三:阅读题脱离儿童阅读常态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较低标准之一是“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比如阅读小说,看到第一句,“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等等,接着进入“动作描写”,又接着过渡到“心理描写”,最后“通过……表现了……赞美了……”除了语文课、除了语文教师的备课,没有人这样读小说,那么教学内容显然就变态了。[2]有许多阅读题也犹如上述阅读教学,偏离了儿童的阅读常态。儿童很难建立起语文知识与自己生活的内在联系,很难把别人的文章当作自己心灵的镜子,也很难用“自己”去阅读,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如:“‘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是个    句,可以改为      。文中这样写是为了          。”(六年级)这样的阅读题指向的是一种“作业式”的阅读。阅读,就是从书面文字资料中获取意義的过程。学生如果不能从文章中获取意义,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者。

平时,很多教师常常抱怨学生阅读题失分多,抱怨学生阅读水平不高。其实,教师应该冷静思考:阅读题是否指向阅读能力评价?阅读题能否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所选阅读文本是否吻合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研制科学有效的阅读题的三条策略。

对策一:阅读题要指向阅读能力的考查

(一)厘清阅读能力的要素与层级

阅读题没有考查阅读能力,是因为很多教师并不清楚阅读能力包括哪些要素。笔者曾在多地让400余名语文骨干教师于一分钟内写下关于“阅读能力”的关键词。统计词频结果如下:理解(71.8%)、分析(64.1%)、朗读(30.8%)、感悟(25.6%)、丰富情感(20.5%)、概括(19.1%)、阅读兴趣(17.9%)、提取信息(10.3%)、积累语言(7.7%)、审美品位 (7.4%)、探究发现(5.1%)、表达(4.2%)等。“理解”“分析”每次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越不过“内容分析”这道顽固的“魔障”,研制的阅读题自然就以细碎的针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理解题为主,命题目的不清晰。

阅读是由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判断、推理、评价、解决问题等智力行为构成的认知过程。要从完整而连贯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准确离析出每一种阅读能力要素是很困难的。笔者依据阅读的心理过程,综合学者们关于阅读能力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能力要素由低到高分为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作出评价、解决问题五个层级(如右图所示)。

与阅读心理紧密相关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策略、阅读兴趣习惯促进了这五个层级的发展。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次性整体形成的,而是线性发展的,即从低向高一层层建立起来,每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发展都以前一层阅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和基础。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一般都是并存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逐层深入又往返流动,只是在某个时期有所侧重。[3]

(二)指向阅读能力要素的考查

明晰了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层级,就能使每一道阅读题都指向阅读能力的考查,从而引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以“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四年级语文测试题”为例。试卷选用了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共3篇,根据四年级学习结束时的阅读要求,共研制18道阅读题(题号17-34),每一题都指向某个阅读能力层级的考查。其中,文学类文本《蝈蝈》的7道阅读题(题号17-23)见下表。

阅读能力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层级在《蝈蝈》一文中没有对应的试题,但此试卷针对之后的非连续性文本编制了一道试题:“34.阅读时,小红喜欢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她觉得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你觉得她这样做有什么依据吗?请使用图和文字中的信息,写出两条依据。”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综观整份试卷,三篇阅读选文的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体现阅读能力的不同层级

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在不同文体、不同学段中,分布的倾向性会有所不同。如,阅读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所表现的阅读能力的侧重点就有所区别。因此,命题者要把握学段目标序列,清晰而合理地进行题组间不同阅读能力层次的布点,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文《蝈蝈》的7道阅读题在阅读能力层级上的布点比较均匀,且题组之间的具体序列符合最为基本的阅读认知规律,即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遵循阅读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

又如,五年级上学期试卷中的《新型玻璃》一文设置了4道阅读题。

①这段文字介绍了两种玻璃:一种是(  ),一种是(  )。

②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和(  )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

④“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其中“必须”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新型玻璃》属于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性文章。《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以上4道试题符合该学段目标,且都指向阅读能力的考查。题①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题②③④考查学生评价文章表达形式的能力,属于“作出评价”层级。从阅读能力层级的分布看,考查高层级的阅读题偏多了。命题者在组题时,要注意试题考查的阅读能力层级,做到分布均衡。

对策二:阅读题要体现课标与教材的目标序列

(一)联系课程标准、全册教材、一组教材确定考查目标

如何使每个年级的阅读题考查的阅读能力符合学习目标,改变以往凭经验命题的现象?命题者需要从研究《课程标准》开始,结合统编教材,梳理阅读能力考查的目标序列,将“课程标准”转为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

◎五年级上学期《深层海水》中的两道阅读题:

①文中“这种被称为‘涌升海面的地方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1%,却集中了海洋鱼类资源的60%,甚至更多”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②简要概括深层海水的三个特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说明性文章”,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围绕这一要素,教材编排了《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的不同类型,梳理文章的主要信息,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深层海水》是一篇说明性文章,题①②分别考查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抓住文章要点的能力。考查目标明晰、合理,符合说明性文章的学习要求。

(二)系统思考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明确测试落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教师要了解全套统编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内容安排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层次性和发展性,从而增强整体教学观,在教学中实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4]这种教学观体现于命题中,即要求命题者每设计一个考查点,都要弄清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关联,让测试的落点精准到位。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三学段常见的阅读题考查点,属于阅读能力中的“整体感知”层级。下面以2019年浙江省各地三至六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试卷为例,比较不同年级中此考查点的测试落点。

[册别 单元语文要素(逻辑起点) 试题列举 三年级上册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第②自然段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 四年级上册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围绕跑步这件事,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把过程补充完整。

以上试题体现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学到的“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对同一阅读能力层级的测试落点精准。这样命题,就有效避免了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

(三)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体现与阅读能力的关联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是从“阅读、表达(口语与书面表达)和习惯”三个维度安排的,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均建立联系。因此,命题者要理解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让试题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而锁定每册教材的重点学习内容。另外,还要从单元语文要素中提取阅读能力测评的考查点,反映学生应达到的阅读能力。

如,2019年永嘉县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安排了《陀螺》《快乐鸡毛》《眼镜的“进化史”》三篇文章,其中《快乐鸡毛》编排了4道阅读题(题号9-12)。

9.阅读选文,提取关键词将“快乐鸡毛”的玩法补充完整。

10.边读边想象画面,补充选文中的批注。

11.联读《陀螺》《快乐鸡毛》,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变化过程,选择相应的心情变化图。

[题号 单元语文要素 阅读能力层级 9 第三单元: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提取信息 10 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

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形成解释

作出评价 11 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整体感知 12 继续运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策略,同时关联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体现温州市“1+X”联读研究 解决问题 ]

以上4道题关联了四年级上册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明确,突出学习重点,且能考查不同的阅读能力层级。本册其他五个单元语文要素在《陀螺》《眼镜的“进化史”》两篇选文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从而全面考查学生本册的阅读学习情况。基于统编教材的阅读题研制,既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也要体现阅读能力测评,这是当前阅读题研制的新趋势。

对策三:阅读题应符合学生真实的阅读

阅读是一个特定情境之下读者与文本“建构”和“交互”的过程。读者要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文字及情境线索,运用有效阅读策略,让阅读内容产生意义,并进行反思。这就是真实的阅读。阅读题要体现学生真实的阅读,就要考虑阅读目的、阅读文本选择、阅读认知过程等因素。在这个方面,PIRLS(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和NEA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的评价框架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PIRLS、PISA和NEAP是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三大阅读评价体系。从评价框架来看,三者都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非常贴近学生的真实阅读。这些阅读评价经验值得借鉴,能使阅读题回归常态阅读。

(一)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评价的文本,兼顾阅读的“审美性”与“实用性”

从国际三大阅读评价框架看,阅读目的与文本选择是紧密相关的。为文学体验而阅读的是文学类文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是信息类文本,二者都基于学生的真实阅读。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题的研制情况看,“为文学体验而阅读的文学类文本”偏多,阅读题也是紧扣文学体验来研制的。建议第二、三学段选择阅读评价的文本时考虑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两类。

如,“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四年级语文测试题”共遴选了三篇文章作为阅读题拟题文本。文学类文本《蝈蝈》是根据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赵丽宏的同名散文略作修改而成的,文本語言朴素,叙事简洁,情感真挚,清新悠长,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文学体验。信息类文本《植物“啃”石头》、非连续性文本《左右脑是怎样思维的》以非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常识,内容新颖、独特、有趣味,符合学生的阅读特点。测试结束,命题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学生认为:“这张卷子的阅读文章很有意思。本来不大知道的知识,考了以后又多了解了一点。还有一篇阅读文章跟平时看的科学书一样,有图画,有文字,让我了解了自己的大脑。”

(二)切合评价对象的阅读特点与现实生活,确定适合阅读评价的文本

《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因此对于阅读评价的文本要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建议四年级阅读评价文本的字数一般以400~600字为宜,最长不宜超过800字,同一份试卷中的2~3篇文本可采用一长一短(二短)的形式。

除了字数要求之外,选择材料的题材要广泛,覆盖面尽可能大。文本的内容可以具有常识性,但非专业性。文本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符合学生的阅读特点,尽量避免科幻、荒诞。文本内容充实有层次,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可以选择的考点较多。学生了解文本的相关背景,但文章中含有学生不知道的信息,必须阅读文章才能答题。阅读测试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首先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否得当。

(三)试题的题型、题量与内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体现真实的阅读过程

无论是PIRLS、PISA还是NEAP,均采用一项正确、三项错误的单项选择题设计模式。对于主观题,PIRLS要求学生基于文本给出自己的答案,PISA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NEAP也有简短式与扩展式两种类型。无论怎样的题型,都与评价对象的阅读能力发展特点相一致。因此,阅读题的题型要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题目呈现的顺序与学生阅读文章的顺序保持基本一致;题目数量要得当,尽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答题的时间。

题目内容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阅读能力的各个层级,并有恰当的比例,且所有的题目必须通过阅读文章才能正确回答,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过程。如,永嘉县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给学生提供了三则阅读材料《只有一个地球(节选)》《风能》《中国重要资源在世界的位次表》,其中一道试题如下。

◎做一次关于“新能源新发展”的演讲。

(1)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会重点阅读材料                                                     。

(2)结合阅读的材料,我打算为这种新能源设计一句宣传标语向大家推介: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运用策略的活动。此题融合了本册教材“有目的地阅读”的阅读策略,指向阅读能力中的“解决问题”层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和监控理解过程。这是一个真实的阅读过程,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次全面评价。

以上所谈的都是基于纸笔测验的阅读题研制策略,有的阅读能力要素是无法通过纸笔测验考查的,如“阅读兴趣习惯”,对此就需要研制“表现标准”。“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应该成为研制阅读题的核心概念。命题者要通过探索阅读能力的科学测评,明晰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更好地改进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3]余琴.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与结构[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1(4).

[4]陈先云.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小学语文,2020(3).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式方略探讨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数”山有路“读”为径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