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兰
摘 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进行学习,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四基”目标。基于此背景,文章探讨了数学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的三大策略:呈现数学之美,让数学课堂“生动化”;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课堂“趣味化”;引导数学操作,让数学课堂“实践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渗透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却不能太“严肃”,如果数学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不融入情感教学,数学学科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小学是学习启蒙的重要时期,在接触各门基础学科的初期,教师应该建立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数学这门学科时,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启发小学生的学科情感思维,使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而不是对数学的抗拒。小学生还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期,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的渗透,以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一、呈现数学之美,让数学课堂“生动化”
任何事物都有美的存在,数学也不例外,表面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深入探究发现也融入了美的元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数学小故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美,逐渐拓展学生对数学之美的想象。徐利治提出过这样的看法:数学是一门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学科。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这样,就能够让数学课堂教学“生动化”。
1. 呈现数学“简洁美”
“简洁美”是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增加生活中对称图形展示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简洁美。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融入数学美的元素,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开拓学生们对数学美的认知,从而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2. 呈现数学“线条美”
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研究的两大要素。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一些几何图形存在很强的“线条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数学“线条美”呈现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展开。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你们的身边都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这些物体都有哪些相同之处呢?”问答环节结束后,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圆形的物体,然后通过动画的形式抽象出“圆”,总结归纳圆的特征,最后理解圆的概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圆是由曲线按一定的规律围成的,具有对称性,从而感受到圆这一图形的“线条美”。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习更生动,让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创设数学情境,让数学课堂“趣味化”
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总是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情境中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会有情感的产生,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基础,依据教学目的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快乐,同时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对所学形成更深的印象。
1. 创设趣味化故事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故事情境:孙悟空拿着自己的金箍棒问沙师弟:“我想知道金箍棒的长度,我现在有一把米尺,沙师弟,你可以帮我量一下吗?”沙僧立马行动,用米尺量金箍棒的长度,快要完成的时候发现最后一截没有一米,沙僧不知该如何是好。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如何解决沙僧的问题呢?不如我们拿起手边的米尺量一下课桌,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学生们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学生提出:米尺可以分成100厘米,多的那一截可以用厘米表示。教师对这位思维灵活的学生给予肯定:“这位同学说得很对,但如果不能换算单位呢?”这时候,教师继续播放动画片段,沙僧是根据分数来表示剩下一段的长度的,由此引出多出的一截是36厘米,就是米,也就是( )米。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完成这一填空。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成功实现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对接,深刻认识到了“米=0.36米”,对小数表示的是百分之几的分数这一本质进行了理解。
2. 创设生活化趣味情境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终究还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渗透性情感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常识带到课堂中去,基于此,可创设生活化趣味情境。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利用身边的实物创设情境:“一本作业本的标价是0.50元,现价是0.5元,这两个价格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小朋友都纷纷前去购买这种作业本,结果被在场的一名大学生拆穿了真相。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這个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顺势带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向学生揭示小数的性质。可见,如果数学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的,那么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新知时,要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以此提高他们的接受程度,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影子。
三、引导数学操作,让数学课堂“实践化”
实践是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经常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知识技能,真正地做到情感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融入多种多样的元素,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知,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任务融合起来,实现学习与快乐的结合,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数学学科的发展,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准备小棒供学生们学习使用,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他们对除法有初步的印象。教师要求学生把手中的2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会发现,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有不同的分法,但是,分后的结果都是每份有4根小棒。教师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其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布置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向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4。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实现学生对数学新知的自主探索。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总之,小学生情感的变化直接影响接受知识的程度。任何一种行为都以情感为基础,学习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并获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