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双创”教育的优化创新研究
——以江西省民办高校为例

2020-07-09 01:30何世剑崔健东
关键词:江西省双创民办高校

何世剑 崔健东

一、“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时代性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制定支持双创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1]一时间,“互联网+”与“双创”教育再次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时代需求性

全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而“互联网+”背景下实行“双创”教育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高度重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键所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创”教育是国家发展和高校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时代所需,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

国家战略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双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双创”教育,更是让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如虎添翼,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大众,都高度重视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高校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布,其中着重强调高等院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要求“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整体水平,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需要。“互联网+双创”教育的模式是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创新举措,其“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个人潜力,辅助大学生明确个体人生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实现个人价值”[3]。此举旨在使学生发现潜在的机会,并在社会和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是培养新时期、新环境下特定人才的需要。

(二)时代意义性

“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和高校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时代需求,而且在学理和实践层面也具有时代意义,尤其是地方性的民办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落实与推进,对国家高等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学理层面。首先,以地方性的民办院校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研究,以点窥面,不仅可以深入到某一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状况,分析具体问题,而且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放置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把握,更有利于全局架构性的系统研究。其次,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入手,进一步深化对“双创”教育的实践考察和研究。通过对江西省民办高校的具体案例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为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以此观照国家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全局,彰显“互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时代意义。

实践层面。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考察创新创业教育,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使得“双创”教育借助高效平台,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和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打开新思路、开拓新视野,逐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教改理念,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全面革新。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就业转向自主创业,重在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环境、自主创新的新型人才,以适应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进而实现人生价值。“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落实将有力促成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伟大转变,由此而论,其重要时代意义不言而喻。

二、“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梳理

伴随“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化落实,江西省高等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大力开展相关工作。课题组在江西省31所民办高校当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所民办院校(分别是江西科技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南昌工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相关学校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状况,以及相关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课题组在8所民办高校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58份,其中江西科技学院131份、江西服装学院208份、南昌理工学院106份、南昌工学院93份、江西工程学院67份、江西应用科技学院74份、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167份和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112份。

(一)大学生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和能力状况

1.在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方面

课题组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才能方面,选取了“适应时代的技术和技能”“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丰富的经验”“丰富的人脉和优越的家庭背景”“自身的学识和知识储备”“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等六项能力进行考察。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丰富的人脉和优越的家庭背景”(396人)和“适应时代的技术和技能”(208人)的学生最多,占比分别为41%和22%,其次分别是“自身的学识和知识储备”(104人,占比约11%)、“团队合作的精神”(103人,占比约11%)、“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丰富的经验”(95人,占比10%),最后是“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52人,占比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较为看重家庭因素以及个人能力因素,对于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等重要因素不太关注,创业欲望较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认知程度不高。

2.在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方面

课题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方面,选取了“能否熟练撰写创业项目报告并阐释创新和创意点”“是否熟悉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能否综合运用‘互联网+’的相关平台”“是否了解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和所需行业”“能否综合运用自身技能投入到创业当中”等当下认可度较高的五项素质进行考察。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熟悉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898人)和“了解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和所需行业”(823人)的最多,占比分别为94%和86%,其次是“综合运用自身技能投入到创业当中”(639人,占比67%),再次是“熟练撰写创业项目报告书并阐释创新和创意点”(536人,占比56%),最后是“综合运用‘互联网+’的相关服务平台”(仅396人,占比41%)。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的素质情况较为清楚,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就业形势比较了解,但撰写创业项目书及表达创意点方面是许多学生的短板,尤其在综合运用“互联网+”平台方面,多数学生表现出信心不足,还有很大的学习和提升空间。

(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状况

针对相关高校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和落实状况,课题组选取了创业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完备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

相关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虽然有所开展和落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诸多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选择“学校经常鼓励创新创业并经常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意识培养”的有209人,占比22%,意味着此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优秀的学校较少。选择“学校偶尔鼓励创新创业并偶尔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的有642人,占比67%,意味着绝大部分学校的工作处于这种不好不坏的层面。部分学生选择“学校从不鼓励创新创业而且从不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说明相关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选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完善,相关课程很多,学习后对自己将来的创新创业帮助很大”的有356人,占比37%,说明有三成以上的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选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相关课程较少,学习后对自己将来的创新创业帮助不大”的有539人,占比56%,说明半数以上的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和不足。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缺失,没有相关课程。由此可见,相关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方面。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完备,相关教师很多,对教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非常感兴趣”的有312人,占比33%,说明仅有约三分之一的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强。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弱,相关教师较少,对教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太感兴趣”的有646人,占比达67%,说明多数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虽然没有学生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缺失,但从整体上看,相关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三、“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战略路径探究

江西省民办高校在21世纪前两个十年里没有很好地抓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这两个时代机遇,在“互联网+”“双创”到来的“第三个时代”,就面临着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考验。

(一)“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SWOT分析

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梳理,尝试找出江西省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危机,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探究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图1)

图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图

优势方面。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更为灵活,机动性高,有利于及时调整。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更加适合自主创新创业。就业率是民办高校最为重视的一项指标,关乎其生存发展,因此民办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民办高校与相关的企业联系较多,甚至自己都有相关的产业,创业的氛围较为浓厚。

劣势方面。民办高校整体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更为紧缺。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模糊不清。民办高校整体的科研状况较差,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困难重重。

机遇方面。首先,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连续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倡导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次,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未来的职业需求甚至社会结构都会产生革新性的影响,与新兴技术伴随而生的必然是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最后,当下国家和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

危机方面。民办教育在整体的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方面还比较滞后,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中难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民办高校相较于公办高校而言,各方面竞争力都比较弱。生源水平较差,创新创业教育难度较大。资源和平台方面处于劣势,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处境较为艰难。

(二)“互联网+”背景下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对策分析

综合江西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结果,结合当下国家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依据“政府-高校-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在“互联网+”背景下探求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和有效性策略。

体系建设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应有之义,是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统一,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与通用能力的重要渠道。”[4]首先,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其次,大力引进相关师资力量,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再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并以之指导实践。最后,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

学生培育方面。与传统教育中的学生“找饭碗”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造饭碗”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让“要我创业”逐步转变成“我要创业”。其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各种线下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线下实践中得到锻炼。再次,在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最后,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业项目和各类比赛,尤其是国家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校企合作方面。首先,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开展校企之间全面广泛深入的合作,同时积极引入“互联网+”的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其次,开展与相关企业间的技术研发工作,由校方牵头,将科研成果积极转换成技术成果,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更高层面。再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招生-教学-就业-创业”的协同创新式的教育培养模式。

自主创新方面。首先,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间的联动合作,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其次,重视创新创业的资源区块链建设,打造“实训区-孵化器-产业园”的链条式区块载体群,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线下实践平台服务。再次,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视科研成果的科技转化落实,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的效能,让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真正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服务。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双创”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又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5],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

江西省民办高校在江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伴随科技的不断创新和“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江西省民办高校应该审时度势,结合自身特色及时做出调整,力求抓住“互联网+”“双创”教育的重要机遇,卸下传统包袱,搭上时代列车轻装上阵。

猜你喜欢
江西省双创民办高校
模拟成真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