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赢
中国高校书法教育自开创以来,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书法学科逐渐规范,建制不断完整。但在这种热潮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错字现象,尤其是篆法、草法的错误非常多。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书法与文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梳理了书法文字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一些学习书法文字学的方法。以篆法和草法中常见的错误为例,提出一些对书法文字学课程的思考。
“书法文字学”一词由来已久,最早是由齐冲天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书法文字学,或称艺术文字学,是从书法的角度讨论文字学。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所谓‘书法的角度’,就是从文字书写艺术实践方面,来讨论文字学。”[1]齐冲天主要强调“书法文字学”是文字的艺术性表现,着重论述书法如何美化了文字。他认为书法文字学的任务是要阐述文字学中的书法部分,并且书法的发展需要遵守文字的规则,杜绝脱离文字的书法作品。齐冲天将重点放在了表述文字笔画的形态层面,而对书法创作时应如何运用文字的叙述较少。今天高校书法专业的文字学课,大多仍是传统的“古文字学”,与文学院学生的课程并无差异,并且与之相比可能更为基础,所用教材亦是文字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字学概要》《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等。但从书法学科的角度看,无论是对古代书法作品的释读,抑或是书法创作的用字,都需要有相对应的“书法文字学”。黄德宽曾在《古文字学》一书中谈道:“可以认为狭义的古文字即指先秦文字,这种文字材料主要包括传世古文和地下发现的先秦文字资料,而广义的古文字则包括《说文》所传的小篆系统和汉武帝以前的早期隶书。”[2]那么对于先秦文字,唐兰先生亦详细列举,将古文字分为了四系:“(1)殷商系文字:包括甲骨文、殷金文等材料。(2)两周系文字(止于春秋):主要是两周金文。(3)六国系文字:包括铜器(兵器为多)、陶器、玺印(封泥)、货币等文字资料。(4)秦系文字:有秦金文、刻石等,以碑刻文字为主。”[3]文字学家着重考释古文字的形、音、义,研究古文字的演变规律,同时涉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其重点在于考证不认识的字,释读其音与义。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讲,文字学应是一门为书法艺术服务的“工具”。如果书法专业的学生仍然以学习传统的文字学为主,那么时间、精力都是达不到的。同时其学过“专”,并不能解决所有书法专业存在的问题。因而,今天的“书法文字学”应该与传统的“古文字学”区分开,构建相应的概念和范畴,确定自身的方法论和知识框架,从而形成一套逻辑缜密的体系。
“书法文字学”是以书法为主体展开的,对于文字的演变轨迹、用字的正误以及汉字丰富的艺术写法皆有所体现。其中着重探讨在具体语境中文字运用的合理性,文字的正误因语境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书法文字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纵向时间线上看,可阐述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一直到楷书的书体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是对字的含义、用法能够准确区分,如正字、俗字、异体字、繁简字等,使学生能够写出典雅、规范的汉字,避免在书法作品中出现错别字。
学习书法文字学,应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入手,继而延伸到甲骨文、金文、草书等文字。书法文字学所选用的范本应以学生日常临习的碑帖为主,这样可以契合书法专业的要求。并且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够用好专家已释古文字,注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不以讹传讹。笔者主要从篆法和草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学习书法文字学的方法。
古文字书法是书法文字学研究的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古文字,能够明晰书体演变的轨迹,知晓文字的本义,亦能掌握正确的用字方法。在学习古文字时应先从《说文》入手,积累扎实的文字学基础。继而再上溯两周金文,最后学习甲骨文等商代文字。《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解释的文字学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字典。它总结了前代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汉字的发展和文字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慎将《说文》所收录的字按照部首分类归纳,创建了540个部首,从而统摄全书单字。段玉裁言:“若网在纲,如裘挈领。”[4]这些部首是构成小篆字形的基本单位,即由说文540个部首,据形系联,统领全书9000多字。我们首先应学习《说文》部首,明确篆字的构形意图,进一步可掌握其合成新字的取向与规则,从而建立扎实的文字学基础。
当下我们在篆书创作时,常出现很多错字,而这些字在《说文》中往往能查到其正确写法。我们应对这些错字分类归纳讲解,从而改善这一现象。
1.今造字
今造字一般是《说文》中没有收录的字,但却有表示其本义的字。今人没有查字的本义,而是仿照后起的简化字形随意作篆。下面对一些书法展览中常出现的篆字错误举例说明(见表一)。
“炬”,本义为火把。“炬”在《说文》中并未收录,是后起字。《说文》有“苣”:“苣,束苇烧。从艸,巨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炬,非是。’”[5]可见,“炬”当篆为“”。
“茶”字,《说文》无,《说文》作“荼”:“荼,苦荼也。从艸,余声。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6]因而“茶”当篆作“”。裘锡圭先生将“茶”字归为“荼”字派生的一个字,认为“‘茶’是‘荼’字减去一笔而成的分化字,大概在唐代才出现”。[7]
表一:今造字错误举例说明
《说文》无“答”,“答”为后起字,《说文》正字为“荅”:“荅,小尗也。从艸,合声。”[8]章太炎解释为:“荅,对双声,‘应荅’为‘对’之假借。”[9]《王力古汉语字典》解释为:“《说文》无‘答’字。清邵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说文》无答字,正字当作荅。’”[10]“答”应篆作“”。
山部的“峥”字在篆书创作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很多人将其篆为“”。“峥”是后起字,这样的篆法显然是错误的。《说文》无“峥”而有“崝”:“崝,嵘也。从山,青声。臣铉等曰:‘今俗别作峥,非是。’”[13]段注亦云:“方言曰:‘崝,高也。’郭云:‘崝嵤、高峻之皃也。’崝今字作峥。”[14]可见“峥”字当篆作“”。
水部此类型的字较多,“池”为隶变后的俗字,古字当作“沱”。“沱,江别流也,出㟭山东,别为沱,从水,它声。臣铉等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徒何切。”[15]因而,“池”当篆作“”。
“添”字亦是后起字,《说文》作“沾”:“水出壶关,东入淇。一曰沾,益也。从水,占声。臣铉等曰:‘今别作添,非是。’他兼切。”[16]可见,“添”应篆作“”。
“汴”字是魏晋后的俗字,秦汉之古字应当为“汳”。《说文》解释为:“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蒙为雝水,东入于泗,从水,反声。臣铉等曰:‘今作汴,非是。’”[17]可见,“汴”当篆作“”。
“澄”字在《说文》中作“澂”:“澂,清也。”[18]即清澈之意。“”是今造字,缺乏依据,且不合字的本义。徐铉注:“今俗作澄,非是,直陵切。”[19]因而“澄”字当篆作“”。
“浒”在《说文》中作“汻”:“汻,水厓也。”[20]徐铉注:“今作浒,非是。”[21]段注:“水厓也,《大雅》:‘率西水浒’。《传》曰:‘浒,水厓也。’释丘曰:‘岸上浒。’”[22]可见,“浒”字是后起字,此处当篆作“”。
“沉”,《说文》中作“沈”:“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臣铉等曰:‘今俗别作沉,冗不成字,非是。’”[23]“沉”字,是“沈”的讹变,裘锡圭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异体字分工,即根据现代人使用文字的情况,将狭义的异体字分化成用法不同的文字。而以“沉”拼凑出的篆字是错误的,“沉”当篆为“”。
“渺”,《说文》无“渺”,但新附有“淼”字:“淼,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24]字的本义为水广阔无边,因而“渺”应篆作“”。
由此可见,在讲授《说文解字》时应逐字逐句分析,将每个部首中容易出现的今造字归纳讲解,从而使学生避免出现今造字的错误。
2.浅俗字
所谓浅俗字,指的是不理解字的本义,虽然字法并非绝对错误,但字的本义不合文意。后来的学者如段玉裁、章太炎等,对此皆有所修正。
现代的简化字虽然精简实用,但汉字的构形表意特性有所降低。王宁曾经提到:“这一方面说明了现代楷书和简化字由于书写的简化,比起小篆来说,字理有所退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今天,汉字表意特性和构形系统性的理念有所弱化。”[25]我们在篆书创作时,选用篆字的本义应与文意相同。下面对水部有异体字关系、本义不同,而在运用时容易出现浅俗化问题的篆字举例说明(见表二)。
表二:《说文》水部易出现浅俗化问题的字举例说明
“滚”字的篆书主要有两种写法,在书写“叹滚滚英雄谁在”的“滚”时,“滚滚”应形容历史长河。《说文》虽无“滚”字,但有古音、义与其相同的字“混”。“混”字本义为“丰流也,从水,昆声”。[2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盛满之流也。孟子曰:‘源泉混混。’古音读如衮,俗字作滚。”[27]《王力古汉语字典》解释“混”字条:“混(gǔn),集韵:‘滚,大水流,或作混。’混混,水奔流貌。”[28]王同愈的《小篆疑难字字典》也提到:“‘滚滚’字篆作‘混’,水部百五十九,‘混混’字古音读如‘衮’。”[29]因而此处“滚”字应篆作“”。而当“滚”表示开水沸腾之意时,则应用“涫”字。《说文》:“涫,也。从水,官声。”[3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江苏俗语‘水’曰‘滚水’,‘滚水’即‘涫’,语之转也。”[31]王福庵《作篆通假校补》中“滚”亦篆作“”。[32]
“净”字在篆书创作时容易出错,成联方曾提到:“吴让之曾写过《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小篆作品,其中‘风烟俱净’之‘净’字,即写作‘浄’,而没写作‘瀞’。吴让之这个写法即是浅俗化的,我们应当给予纠正。”[33]自吴让之以来的书家,此处的“净”字皆篆为“浄”。但在《说文》中解释:“浄,鲁门城北池也。”[34]指护城河。而“瀞”则是“洁净”之意,“瀞,无垢薉也”。[35]段注:“瀞,此今之‘浄’字也。”[36]章太炎解释:“浄,鲁北门池名。洁净当作‘瀞’。”[37]可见,此处篆为“”显然更合文意。只要“净”表示“干净”之意,都应从“瀞”。
图一 张嘉杰 草书《东坡论书》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北京人文大学书法本科
“淡”和“澹”若区分不清,容易出现用错的现象。这两个字并非是繁简字关系,二字在《说文》中都有。《二十四诗品》中“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淡”字,书家在创作时容易将其篆为“澹”。“澹”在《说文》中解释为“水摇也”。[38]“人淡如菊”意为佳士内心极其淡泊。再看“淡”字,“淡,薄味也”,[39]与文意相合,则此处应篆为“”。如若创作篆书“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是形容水波荡漾,显然应篆为“”。二字在隶变后含义有混淆之处,但在《说文》中区分得非常清楚,因而书家在创作时应谨慎对待。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一些篆书作品中的错字,《说文》中此类问题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我们应依循《说文》部首,将这些书法创作中易出错的问题梳理总结,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研习《说文》。对于学习《说文》的辅助书籍,应参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及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等。除此之外,书法专业的学生还应常备王福庵《作篆通假校补》、王同愈《小篆疑难字字典》等,皆是学习《说文》的辅助工具书。
当前文字学界较为忽视草法的研究,很多文字学家认为其不过是古人的潦草写法。目前草法还没有像《说文》那样权威的字书教材,学界对于草法的造字原理尚未深入研究。草法与篆法一样,亦应确立书写规范。但是在高等书法教育中,还未普及草法教学。当前书法专业学生使用草法极为草率,缺乏系统的认识。在写草书时,不能随意为之,因为草书是有特定草书符号的。“草书的简化是用一种新的符号来代替正规字体的符号”。[40]除此之外,应将晋唐经典草书作为学习范本。启功先生对此有过论证:“故言草书者,必以晋人为主。上窥炎汉,以溯渊源,下概李唐,以穷俗变,宋、元工草体者,仅米、赵数家。明人偏旁多杜撰,尽可存而不论矣!”[41]由此可见,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掌握草法是必要而迫切的。与篆书不同,草书在书写中因文意而出错的部分较少。在草书作品中出现的舛误多是对历代经典中约定俗成的草字符号不熟悉,在书写中随意增减笔画造成的。下面是一些全国展上高校学生作品的草法错误,从中便可看出此类问题。
1.偏旁错误
我们应梳理草书创作中常用文字偏旁的草法并熟练掌握,这是草法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全国展上高校学生草书作品中出现的偏旁错误,多是不明晰草书偏旁的源流及演变而造成的。
图二 万骐畅 草书《世说新语一则》 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 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硕士
张嘉杰本科就读于北京人文大学书法专业,他的作品《东坡论书》(图一),其中“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的“有”字草法有误,问题出在“月”部。需要注意当“月”作为偏旁时,其草法与独立成字时是不同的。“有”字上部分的草法是在快速书写中将撇与横连笔,而偏旁“月”的草法是随着字形的演变形成的。从“有”的演变来看,(《说文》)→(《马王堆帛书》)→(张芝《秋凉平善帖》)→(王羲之《十七帖》)。从中可见,当“月”作为草字部件时,经过减省、合并笔画,连笔并加快书写速度,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草字符。作者所写“月”的草法,感觉下部少了一段弧度,不能明确体现出是“月”字。因此,此处的“有”字草法应为“”。
图三 许嘉亮 草书《颜真卿诗选》 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书法本科
万骐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书法硕士,他的作品《世说新语一则》(图二),“时何充为敦主簿”的“簿”字偏旁草法不准确。“簿”字属竹部,“竹”小篆作“”,武威简作“”,皇象《急就章》作“”,至王羲之《十七帖》中,经过连笔快写,发展成规范的草法“”。“竹”与“艹”作为偏旁时多混用,《正字通》解释“竹”:“竹从倒‘艸’,与草木别为一类。”[42]可见,“簿”字偏旁的草法写为“”或“”皆可。但作者写为“”,写成了三点。而连续的三个点表示的是草字部件“炏”,如“螢”“榮”等。因此,“簿”字的正确草法当为“”或“”。
又如,“旁人为之反侧”的“侧”字草法有误。“侧”字右边是“则”,“则”属“刀”部。(《说文》)→(《马王堆帛书》)→(皇象《急就章》),为方便连笔书写,将“贝”的横画合并,省略“刀”字的撇,立刀旁形成草书符号“”。有时还在“”字上加一点,如怀素《小草千字文》“则”写为“”。可见立刀旁的基本草书符号为“”或“”,而作者错写为“力”字形。因此,“侧”的草法应为“”或“”。
许嘉亮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他的作品《颜真卿诗选》(图三),其中“朅来从旧赏”的“从”字草法有误,问题在于偏旁“彳”不准确。从一些经典草书字帖来看,如“”(《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以及“”(《书谱》),“从”的草法基本一致,“彳”在快写中形成了固定的草字符“”。这种写法有时容易与“亻”和“讠”旁混淆,因此还可以写作“”。作者所写“彳”形似“忄”的草法,从(《说文》)→(《马王堆帛书》)可以看到,“忄”的草法是由篆书逐渐减省而来,最终形成了规范的草字符“”。此外,还有进一步的省略,为与草字右边部分连写顺畅,将“忄”右边一点省略,以便加快书写速度,因而竖心旁亦可写作“”。可见在创作时,要能正确区分“忄”与“彳”的草法。
2.字根错误
偏旁与字根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的草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草书字根的形成,亦是通过减省、合并笔画,或改变笔画的形态和位置等。我们在快速书写时,应保证字根的准确。
图四 王浩 草书《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 河北美术学院书法(本科)
王浩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他的作品《陆游跋岑嘉州诗集》(图四),“每醉归”的“醉”字草法不易辨识,其字根“卒”不准确。据刘东芹研究,“‘’,由(《说文》)→(流杂27)→(居505.27)→(178.10)→敦煌马圈湾木简→,我们可以看出‘卒’字由篆书至草书的演变过程。”[43]由此可见,“醉”字正确的草法应为“”。
又如,“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的“传”字草法有误,“传”的字根为“專”。“传”小篆作“”,发展至汉简作“”(《武威仪礼简》),或“”(《马圈湾前汉简》),“專”逐渐草化。“專”的草法,横画减省成两笔,将上部的竖画与下部相连,保留点画。作者所写“”字下部少了一个横折的笔势,使其不易辨认。“传”的正确草法为“”。
再如,“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的“刻”草法有误,其问题在于字根“亥”书写不明晰。“亥”有两种约定俗成的草法形式,一种是“”,从“亥”的演变来看,(《说文》)→(《马圈湾王莽新简》)→(智永《真草千字文》),可以看到“亥”笔画合并连写,逐步草化的过程;“亥”还有一种草法“”,应是将笔画进一步连笔快写形成的,如《书谱》中的“骸”“骇”等字皆用此草法。作者所写“刻”字的左部无法释读,容易引起误解,“刻”的正确草法应为“”。
陈泰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博士,他的作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图五),其中“童稚开荆扉”的“稚”字,右半部分“隹”不好辨认。从小篆,《十七帖》中“虽”的右半部分“”以及《书谱》中的“”可以看到,“隹”的草法应是通过连笔快写,简省笔画,最终写为“”。“隹”的竖不宜向上出得太长,稍出头即可。此处作者所写像“”(生),应避免书写混淆。
再如,“长歌吟松风”的“松”字草法有误。右边的“公”写成了“工”。“公”的草法,是将笔画连起来书写。如“”(孙过庭《书谱》),虽是连笔,但不能将第一点和第二点之间连成一条横线,仍要保留点画的形态。因此,作者所写并非“松”字,而近似“杠”字。“松”字的正确草法应为“”。
图五 陈泰锁 草书《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国第四届草书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
通过对一些书法专业学生作品中出现的草法错误举例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仍存在许多草法问题。对于书法文字学草法部分的教学,首先应选择草法准确的范本。成联方提到:“高二适先生说《书谱》‘草法典重’,《书谱》的草法有极高的文字学价值,学习《书谱》,可以解决草法问题。”[44]《书谱》草法典雅规范,适合作为学习草书的范本。在学习草法时,应仿照《说文》,梳理草书中常用的偏旁和字根,确立规范的写法。同时对草书偏旁和字根的来源亦要辨析清楚,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草法。
丛文俊先生曾言:
在古代,学习书法首先要能精通文字之学,而论说书法也必须先引述文字,我们讲书法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此即其一。今天,强调并突出书法的艺术品格,这是历史性进步,但如果由此忽视其文化成分,总是不能避免那些常识性的错误,就会出现进步中的倒退,使书法成为无本之学,给世人、后人留下笑柄。[45]
首先我们应重视文字学的学习,进一步应确立书法文字学的教学体系。如果本科没有文字学课程或课程周期很短的话,在研究生期间想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难度是极大的。当今全国高校书法专业应尽快加强构建书法文字学的相关课程,同时相应的书法文字学教材也应尽快编撰,从而促进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为了阐释清晰用了部分繁体字、异体字)
注释:
[1]齐冲天.书法文字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
[2]黄德宽.古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
[3]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32-34.
[4][14][22][27][31][3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64,441,552,546,561,560.
[5][6][8][11][13][15][16][17][18][19][20][21][23][24][26][30][34][35][38][3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26,15,25,19 1,224,226,227,231,231,232,232,234,238,229,235,227,235,231,236.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17.
[9][37]章太炎.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27,447.
[10][12][28]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5:877,238,599.
[25]王宁.怎样读《说文解字》[N].中华读书报,2017-6-14(88).
[29]王同愈.小篆疑难字字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242.
[32]王福庵.作篆通假校补[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139.
[33]成联方.锋芒与沉思——关于书法的若干问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110.
[40]欧阳中石.新编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6.
[41]启功.启功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42]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90.
[43]刘东芹.草书字法解析——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2.
[44]成联方.当书法教师第一次写《书谱》[J].书法教育,2018(2):106.
[45]丛文俊.艺术与学术——丛文俊书法研究题跋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