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角下杜甫《阁夜》及其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0-07-09 03:17李欣颖张依然
现代英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物性原诗许渊冲

李欣颖 张依然

一、 引言

文章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进行文本分析,系统功能语法是以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成的严谨的语言理论。 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旨在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将语言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联系,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二、 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

及物性(transitivity)理论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及物性理论,韩礼德认为人的经验被为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和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在确定过程类型之后,对其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进行分析。 例如,物质过程中的参与者主要为动作者(actor)和目的(goal);心理过程的参与者主要为感觉者(sensor)和现象(phenomenon);环境成分包括时间(time)和空间(location)等。

三、 《阁夜》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文章对《阁夜》原诗进行分析如下(表1)。

表1 原文及物性分析

续表

《阁夜》分为四联,八个小句。 诗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描绘了寒冬夜宿夔州西阁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愁与飘零寂寞之感。

首联交代时间背景,而对“阴阳催短景”的理解,则意见不一。 韩兆琦所编著的《唐诗选注集评》一书主张将“阴阳”视为动作者,“景”为目标,即阴阳之气催着日子急匆匆度过。 而陶道恕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则主张将“阴阳”理解为日月,把“短景”视作动作者,“阴阳”视为目标。 “催短景”实为“催于短景”,即被短景所催。 不难发现,尽管二人在词语理解上有所不同,但均将此句归入物质过程的范畴。 下半句中的“天涯”在此处既点明杜甫所处的地点夔州,又暗含诗人孑然一人飘零天涯之意。 “寒”为“宵”的属性,“霜雪霁寒宵”为物质过程,雪后初霁,天地一片白茫茫,诗人不由顿生万千感慨。

颔联主要包含两个物质过程。 先从听觉角度描写鼓声悲壮,此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可以是诗人(感知者)听到了战鼓声(现象),也可以是士兵们(动作者)在五更(凌晨三到五点)就敲(过程)起了战鼓,渲染了战事吃紧的肃杀之感。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另一个物质过程——三峡星河影摇曳。 但动荡不安的又何止是水中的点点星光,更是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活。

在颈联中,诗人再次从听觉角度,通过行为过程和物质过程,控诉战争使百姓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不同学派对于“闻战伐”的解读有所分歧,主要争议点在于究竟是“各家”(感知者)听到了战争(现象)而落泪,还是诗人(感知者)在哭声中听到了战争(现象),抑或是在战争时只能听到千家万户的哭声。 而在此时,“战伐”为环境成分。

尾联可划分为物质过程和归属类关系过程以及隐含的诗人的心理过程。 诗人化用典故,用“卧龙”代指诸葛亮,“跃马”指“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此处的“寂寥”不仅仅指往来书信渐少,更是“人事音书”的属性,是诗人的孤独凄凉的内心感受。

四、 《阁夜》三则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

诗的首联,许的译文中,“岁暮”被直译为by the year’s end 置于句首,点明时间,既忠于原文,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许渊冲在译文中将day 视为动作者,grows 视为过程,将to lengthen the night 视为目的,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诗所描写的冬天日短昼长之意,但缺乏了诗人所想表现的日光荏苒、岁序逼人之境。 许渊冲在翻译时并没有拘泥于“天涯”的字面意思,而是选用far from home 来表现“天涯”,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处境与孤独寂寞的心境,符合原文的内涵和情感基调。 而在“霁寒宵”的理解上,许渊冲的译文与原诗略有偏差。 杜甫偏重于表现清冷明亮,而在译文中,许渊冲则着墨于“白色”这一颜色,缺少了夜晚凄冷这层意味。 (表2)

表2 译文第一句及物性分析

华兹生用year ending 来直译“岁暮”,点明时间,也置于句首,与许渊冲的译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华兹生的译文中将“阴阳”直译为Yin and Yang,并将其视为动作者,将brief night 视为目标,动词hasten 强调加快,体现出Yin and Yang 使本就短暂的夜晚更加短暂,展现了时间飞快流逝的动态图景,符合原文的意境。而后一句的译文却未能很好地体现诗人的孤寂漂泊之感。 At sky’s edge 没能还原“天涯”一词下隐藏的诗人独自一人飘零天涯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华兹生选用then 这一环境成分,体现了时间变化,用clear 强调了冰雪消融的纯净明亮之感,再用cold 表现寒冷,符合原诗的意境。

BBC 译本与华兹生版译本有许多相似。 与另外两版译本类似,BBC 的翻译中,用in the evening of the year 直译“岁暮”,点明时间,放于句首。 hurry 本身带有催促的意味,与华兹生译本中的hasten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与其不同的是,BBC 版本中,shortening 修饰了daylight,强调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华兹生采用了already brief(属性),强调结果。 另外,和华兹生版本译文一样,BBC 版本译文也选用了clear 来表示霜雪之后的天晴,再补充in the cold of night 来体现寒冷,符合原文的内涵。

诗的颔联,许渊冲在翻译时,补足了主语“I”。drear 强调气氛的压抑,许渊冲借此来表现“悲壮”,与原诗意境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作中“五更”为环境成分,点明时间,但许的译文则将其融入另一个物质过程中——“horns and drums(动作者)announce(过程)the dawning day(目标)”。 此种译法虽没有遵循原诗的成分,但却别有一番意味,体现了译者对原诗的再创作。 许渊冲的颔联第二句译文准确地还原了杜甫原诗的内涵与意境,他补充了星河倒映在三峡中这一物质过程,用mirrored 来体现“影”。 许渊冲将“动摇”译作shiver,在选词上颇有讲究,shiver 强调因为寒冷而颤抖,符合冬夜的语境,且带有拟人化的意味,恰恰契合了杜甫所想表达的国家命运的飘摇。 (表3)

表3 译文第二句及物性分析

“五更鼓角声悲壮”这句中,华兹生选用的物质过程与原诗相同。 先用fifth watch 直接对应“五更”,点明时间,再用drums and bulges 直译“鼓角声”,辅以sad and militant 展现“鼓角”的内涵。 而后一句,华兹生译文虽然在过程类型、过程、参与者上都与原文相符,但是在用词选择上略有偏差,其用lights 来表现“光影”,缺乏了“倒映”这一层含义。 另外,sway 偏重于表达左右摇摆,没能体现出原诗映射家国命运这一层更沉重的寓意。

BBC 译本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采用reflections 直译“倒影”,the river of stars 直译“星河”,动词stir 和shake 来直译“动摇”。 与许渊冲版译文的选词shiver 有所不同,stir 偏重于表现打乱原有平静状态而引起的微动,同样也蕴含作者对战争打破了人民往日平静的生活、导致生灵涂炭的悲愤之情,符合原诗的情感内涵。

诗的颈联,许渊冲在翻译时采取了“各家闻战伐而落泪”这种解读,并加上prolong 来具体化“战伐”的内容,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时的再创造。 此外,“野”字一词,在原诗中属于环境成分,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突出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但在许渊冲的译文中rural 修饰homes,构成关系过程,偏重于位置偏远,与原文有所出入。 (表4)

表4 译文第三句及物性分析

华兹生版译文对于“野哭”的理解有所偏颇,环境成分in the fields 不太恰当。 与许渊冲版译本采用的prolong 不同,华兹生采用mourn their battle-dead 来具体化“闻战伐”,传达出了诗词中更深厚的情感内涵。杜甫原诗中表达“几家”是虚指,而华兹生却将其译为实指。 另外,“夷歌”的翻译barbarian song 有失偏颇。原诗中,“夷歌” 是为了体现夔州地处偏僻,而barbarian 一词强调的是野蛮,与原文的内涵有所偏差。

BBC 版本用shaking 修饰哭的状态,加强了悲伤的气氛。 但此处的问句,颇为令人迷惑,不知译者究竟是想表达疑问,还是试图用反问加强语气。

诗的尾联,许渊冲用政治地位来代指诸葛亮与公孙述,颇有新意,较好地还原了原诗中所想表现两者的重要历史地位。 “终黄土”内涵丰富,暗含诗人无可奈何的惆怅,该译本将其描述为were buried underground,直白有余、意境不足。 此外,“寂寥”在原诗中有双层含义,既是“人事音书”的“寂寥”,也是作者内心的孤寂。 许渊冲将“寂寥”解释为lonely,符合原文的语境。(表5)

表5 译文第四句及物性分析

华兹生主要采取直译的办法。 直接将“卧龙跃马”翻译成Sleeping Dragon and Prancing Horse,不甚妥当,缺乏了指代的内涵。 华兹生将“漫寂寥”用巧妙的方式转述出来,符合原诗中杜甫由于人事音书渐少倍觉孤单的状态。

BBC 的译本与华兹生译本有相似之处,也是直译“卧龙跃马”,但用一个关系过程将Sleeping Dragon and Leaping Horse 识别为the old heroes,补充解释了二者身份。 turned to 表述“终黄土”,强调过程,而许渊冲的译文强调结果。 尾联后半句中,lost 为过程,all word of events 为动作者,用in these vast silent spaces 这一环境成分渲染寂静荒凉,但“寂寥”作为诗人重要的内心情感抒发,在翻译过程中,略有不足。

五、 结语

文章主要基于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对比分析杜甫《阁夜》的三个英译本。 经比较,可以发现三个译本所采用的过程类型大致与原诗相符或相似,且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的再创造。 在情感表达或意境上,三个版本均有所缺失;在词语选择上,三个译本也有所不同侧重。 许渊冲在翻译时,倾向于补充原文所隐含的内涵,尽可能传达原文所想表达的深层情感和意境。而华兹生以及BBC 译本则更倾向于直译,忠于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在意境塑造上有所缺失。 综上所述,由于诗歌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译者不仅需要考虑字面含义,更需考虑诗中未言明的思想感情内涵,使译作尽可能贴合原诗的意境和整体情感基调。鉴于中国诗歌含蓄凝练的风格特点,想要完全还原原诗难度极大,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时有所取舍。

猜你喜欢
物性原诗许渊冲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