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冬
[摘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并提高练习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以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而且练习能活化学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堂练习;设计;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91-02
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练习为依据去调整教学方式。可见,课堂练习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一、设计准备性练习
准备性练习能够更好地推进教师的教学进度,也能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学习。准备性练习分为基础课堂练习和铺垫课堂练习两种形式。
1.基础课堂练习
基础课堂练习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得牢固。数学的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需要运用到旧知,教师为此可以事先做一个规划。比方说在开展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去分析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找寻不同章节知识的联系,然后设计相关习题,有序地开展练习。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分析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都不熟练的话,就很难学好20以内的进位加法。因此在真正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不妨心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计算一些有关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帮助学生找到计算的技巧和感觉。
2.铺垫课堂练习
铺垫课堂练习能够发挥出“正迁移”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结构,通过具体的练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帮助学生找寻新知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提前设置铺垫性课堂练习:
(1)11+12= (2)22+58= (3)1.32+1.24=
(4)1.28+2.31= (5)5.63+2.97= (6)4.69+7.86=
题(1)、(2)是以整数的加法为例,让学生回忆加法的计算法则。题(3)-(6)涉及小数的计算,其中题(3)、(4)不涉及进位,学生只要按照整数的计算法则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而题(5)、(6)涉及进位。此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①小数点前面的数字进位和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进位有什么差别呢,此时小数点还需要对齐吗?②如果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的话,是直接向整数部分进一吗?然而这些问题既是疑问,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为解决疑问,学生在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正确回答。铺垫课堂练习可以有效地创设出一个课堂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
二、设计内化性练习
学生只有将知识内化之后,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和理解。内化性练习重在与课堂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设计观察、操作类的活动,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1.直观操作课堂练习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活动课堂练习。学生在活动中会接触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如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四个角,它是方方正正的;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圆没有尖尖的角,它是圆圆的……为了让学生找到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建议学生动手去组拼一些图形,看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能否拼出另一个图形。学生拿出七巧板,通过动手操作,有了许多新的发现: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用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也可以拼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用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拼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用两个相等的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等等。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2.思维形成课堂练习
学生的思维形成要经历从表象转化到抽象的过程。抽象思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衔接好这个过渡,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从上往下观看,观察到一个圆形;从侧面观看,观察到的是一个长方形。这是有关表象思维训练的题目。紧接着教师不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直接想象长方体、球体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分别是什么,这是有关抽象思维的训练。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如教室的门就是一个长方体,并对学生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些物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呢?”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本来就比较紧密,这类习题的设置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结构,能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三、设计巩固性练习
温故而知新,学生的解题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巩固性练习主要分为专项习题训练以及变式习题训练。
1.专项习题训练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若能在教学方案中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结合起来,并渗透在练习中,就能起到较好的训练作用。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的教学,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剪切、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去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学的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为此,教师开设了专项习题训练:(1)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若三角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分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用手去拉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架,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一个三角形的花坛底边长是15米,其长是高的3倍,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变式习题训练
适当开设一些变式习题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不仅学会从正面去解决问题,也学会从侧面或者是反面去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对以往的习题进行改编,如“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8平方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要求学生能够探究不同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关联。如果想要解答这道题目,就需要找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总之,很多数学概念、数学公理、数学公式都需要学生通过习题去认识并理解,最后才能掌握。质量高的习题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各项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此,需要教师在课下多费心,借助资料或是借鉴参考书,设计有意义的习题,让学生在做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责编: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