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文英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做出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包括倾听、语言、交往和运动能力等。智障生因为智力障碍,在情绪、认知、交往、遵守规则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都落后于正常儿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唱游与律动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唱游与律动课程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功能限制的改善,在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渗透康复理念,促进学生听觉、语言、动作能力等方面的改善,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帮助”。这就是说音乐对智障生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智障生的认真倾听能力
所谓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作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会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十分有益。北京大学心理治疗课程徐浩渊博士认为: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行为。在听的过程中,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而是脑子在不停地高速运转,不但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还要跟上音乐的情感深度。因而是倾听不是简单地听,而是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然而对于智障生来说,倾听能力普遍较弱,学会倾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聆听、感受、理解、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要潜移转默化地引导、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首先是选择有特点的音乐,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才能在听赏中全神贯注。如,孩子都比较喜欢小动物,通过对《狮王进行曲》《小鸭子》《象》等歌曲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在《桔梗谣》(朝鲜民歌)、《侗家兒童多快乐》(侗族民歌)、《草原赞歌》(蒙古民歌)等歌曲的欣赏中去体验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还有欢乐活泼的《四小天鹅舞曲》、让人怀念的《童年》以及耐人回味的《菠萝献给解放军》等都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
其次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溶入乐曲的角色,让学生有目的地倾听音乐,并逐渐养成听赏音乐的习惯。在孩子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进行引导性谈话,向他们介绍作品的名称、内容,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让孩子知道听什么,同时向孩子提出欣赏的要求。
二、在演唱教学中培养智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有了语言就能与外界沟通,只有和外界沟通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但是,智障生常伴有语言障碍和语言缺陷,如口吃、语言不连贯、吐字不清、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等等,语言障碍和缺陷,常常成为智障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在音乐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智障孩子在音乐课上都表现得比较活泼开朗,但是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毕竟都比较短暂,要想让他们理解并记住歌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表演唱、对唱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智障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沟通和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沟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较强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更能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立足社会。智障学生由于脑功能发育障碍,因此认知能力较差,生活经验缺乏,普遍缺少沟通的动机,交往能力比较差。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美妙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轻松、愉快、和谐、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与同伴交流、互动、合作的机会,掌握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法,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教师先让几个平时比较大方又善于交往的孩子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同伴,并主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爱好等,并询问对方愿不愿意与自己做朋友,如果双方愿意,两人握握手成为好朋友。在找朋友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态度要真诚,身体接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随后,教师教授《找朋友》的游戏玩法,要求孩子与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最后,教师鼓励孩子们去找更多的好朋友,尤其是平时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要主动去邀请自己喜欢的好朋友跳个舞,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主动交往的积极性。
又如,在音乐游戏《拔萝卜》中,教师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拔一拔“萝卜”,感受到一个人拔不起来时的那种痛苦和无助的心情,再说一说一个人拔不起来怎么办?最后通过“老婆婆”、“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等的帮助,大家团结一致顺利拔起了“萝卜”。在角色扮演时,可以让孩子们事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样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得到了大大提高,而且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体验到团结合作的愉悦感和重要性。
四、在律动教学中培养智障生的协调运动能力
律动是伴随音乐,按节拍、节奏做出简单肢体动作的活动。 智障孩子的中枢经系统发育较慢,除了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发展得也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因此律动教学在协调智障生四肢活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音乐律动《摘果子》中,训练学生们跟着乐曲的节拍做手腕转动的动作,再学习踵趾步(脚跟、脚尖、跑跑跑),最后再把手和脚的动作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发展孩子们脚手的协调和配合能力。类似的律动还有很多,比如《踏点步》《蹦跳步》《十字步挽花》以及《秧歌舞》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运动协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便能逐步习得,但对于智障孩子而言,则需要我们老师刻意地进行训练,并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引领和帮助学生,让他们逐渐掌握一项项技能,就一定会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