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 李美云
[摘要]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以“间隔排列”活动课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数学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位,不仅教给学生活动方式和方法,更重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课;模型经验;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65-03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間隔排列”一课谈谈对活动课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找一找,感知特点,积累模型经验
【片段一】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图,想一想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生1:第(l)组是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接着一个排下去的。第(2)组是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一个接着一个排下去的。第(3)组是一个星形、三个菱形、一个星形、三个菱形……
师:哪一组的排列方式与其他组不同?(第(3)组)
师:我们先来研究(1)(2)组的排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1)(2)组都是一个隔着一个排的)
师:像这样(指着第(1)组图),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的排列方式,我们把它叫作间隔排列。
师:那什么是间隔排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像这样,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就叫作间隔排列。
师:在第(1)组中,一个三角形紧接着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把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看成一组,这样的一组图形中的两个物体称为一一对应。接着往下排,下一个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第(2)组是把谁和谁看成一组,又是谁和谁一一对应的?继续往下排,下一组图形是什么?我问的是下一组不是下一个哦!你是怎么想的?第(3)组是间隔排列吗?为什么不是?你能改一改其中的一个图形让它成为间隔排列吗?在这组中谁和谁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圈一组,再圈一组),你们看,每组图形都是(☆和◇◇◇)。是呀,这里面每一组都是一一对应的。
师: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间隔排列是有显著特点的。
【思考:表示规律的最好形式是数学模型,模型能够最本质、最简明、最数学化地表现规律的数学内容。然而,小学生还不具备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教师呈现一种现象,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通过“看”“比”“说”“找一一对应”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突显现象里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学生的经验里,既有比较充分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
二、数一数,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片段二】
1.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的?
师(示范):兔子和蘑菇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还有呢?
生1:木桩和篱笆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手帕和夹子也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我们先来看兔子和蘑菇这一组。看,从左边起,开始是什么?(兔子)结束是什么?(蘑菇)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物体叫作“两端物体”。每2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蘑菇就叫“中间物体”。
师:这幅图的两端物体一样吗?都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木桩和篱笆)手帕和夹子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组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都怎么样?(两端物体相同)
2.猜想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可以数一数、比一比,填一填作业纸上的表格,填好后仔细观察,写下你的发现。开始活动——(反馈表格里数据)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不论是多1还是少l,我们都可以说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板书:相差1)
师:这只是我们的初步发现,只能说是猜想。仅仅凭这3组数据就能说明我们的猜想一定是正确的吗?当然不行,需要我们进行大范围的验证。(板书:验证)
3.验证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学具,先不动,仔细听要求,请选择一些学具摆一摆、排一排、数一数、想一想,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是什么?各有几个?它们的数量有什么关系?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开始活动。
师:你摆的图形是间隔排列吗?说说每种图形摆了几个,符合刚才的发现吗?
生3:我摆的时候放了7个圆,6个长方形,我发现圆比长方形多1个,符合我们刚才的发现。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论?看,这位同学摆的是间隔排列吗?和刚才那几幅图有什么不同?我们又有了新发现:两端物体不相同,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现在我们又多了一种发现,它当然还是猜想,请验证两端物体不同时它们的数量是否一定相等。(学生摆)
师:你们摆的是间隔排列吗?圆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符合我们刚才的发现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结论的例子?(没有)好,活动结束,请同学们把学具全部收好。
师:现在能说说你们的发现吗?
生4: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个数同样多。
4.论证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时,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会相差1,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两端物体不同时,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会同样多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去论证。刚才我们得到的结果只是数出来的,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呢?
生5:我们可以一组一组地圈一圈。
师:对,圈也是一种好方法。就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选择一排物体去圈一圈。
师: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容易发现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论证。
【思考: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图、填表格、摆学具、找规律、想原因,设计了“观察一猜想一验证一反证一论证”这样一个数学思辨的活动探究过程,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聚能量。在“观察”中教会学生怎样看,看什么,在数数、填表、比较中得出数量,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在“猜一猜”中从事物本质上发现间隔排列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了“论证”,让学生夸张地“圈一圈”,意在告诉学生在之前的验证过程中采用的方式都是“数”,运用了某些特例,这只是感性的认识,不足以证明普遍的一般规律,需要进一步的理性的验证甚至是论证,这种方式可以证明一般的规律。】
三、做一做,体验运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片段三】
游戏一: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间隔排列的两个规律,现在一起来玩个游戏吧。
师:有4个圆形,要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抢答:最少需要几个圆形?怎么想的?最多需要几个?怎么排的?还可能是几个?又是怎么想的?(最少3个,最多5个,还可以摆4个)游戏二:(多种间隔排列的形式:封闭图形)
师:看,这有一串彩珠,它们是间隔排列的吗?红珠子(●)有几个?蓝珠子(○)呢?它与哪种规律相似?
生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同样多。
师:(课件演示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中间剪开转化成两端物体不同。通过圈一圈来验证,显然符合这个规律。
师:它还可以围成长方形,也还能围成五边形。
师:像这样摆成的圆形、长方形、五边形都是封闭图形。仔细观察封闭图形中两种物体的数量,你有什么想說的?(封闭图形中,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
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严格推理,你会发现生活中隐藏着很多规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从认识什么是间隔排列开始,知道了间隔排列是有特点的,我们还研究了间隔排列的规律和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观察开始,有了一些发现,我们称之为猜想;然后进行了验证,随即又进行了论证,同时还进行了反证;最后总结了规律.并把这个规律加以运用。这就是我们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方法!
【思考:好的数学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游戏教学中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消化、去吸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体验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碰撞走向融合、从混沌走向清晰,从中进一步感受基本方法和经验,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苏教版教材的活动课程,紧密围绕“核心素养”,重视两个要素。一是“活”,即方法活,思路活。这是数学思想灵动的表现。二是“动”。活动状态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追求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引领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充分体验,并将原有的认知进行适当规整与融合,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这种方法不但解决了数学问题还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学的态度,既要善于观察、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反证甚至是论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认识客观事物,会通过数学思考去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用数学方法描述、表达变化中的规律。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