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给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打了一支强心针,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中心。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阶段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63-02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以正确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学科。在初中时期,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加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也十分敏感,极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么,在初中这一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教师该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政治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政治认同的来源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热爱。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展示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与改革开放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认同感。
比如,在“踏上强国之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不易。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我国长达百年的苦难历史,并在屏幕上展示出当时人们缺衣少食,甚至在炮火中艰难挣扎的图片,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然后,教师再用一些图片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简单展示一下现在人们的美好生活,并鼓励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活,再将代表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们在强烈的反差中深刻地明白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从而对国家产生巨大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组织辩论活动,培养理性精神
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理性精神就是对学生勇于质疑和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的培养。正所谓,“理不辩不明”。想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就课本上相关内容提出某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看法分成两组,让每组在进行内部讨论后选出四个代表人物互相进行公开辩论。
比如,在“诚实守信”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就“在现代社会应不应该诚实守信”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辩论。正方的学生认为是应该的,因为诚实守信是人的宝贵品格,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中华传统美德;而反方则认为不应该,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过于诚实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别人。辩论的胜负不重要,关键是真理往往越辩越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收集能够战胜对方的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构建教学情景,培养法治意识
培养核心要素的第三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作用。针对这一要点,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让学生们扮演其中角色的方式来进行。
比如,在“走进法治天地”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行人闯红灯结果遭遇车祸,司机是不是犯法”这一问题构建法庭情景,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辩护人的方式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由于学生们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不同,从而所持的观点也不同。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开展课外实践,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培养核心要素的第四点就是对于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针对这一要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去,亲身体验各种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所带来的成就感感悟到每个人都可以也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让学生将自我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认识到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比如,在“建设美丽中国”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们去做一天的公园环保志愿者,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平常清洁人员保持公园美丽的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再次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佰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21):65.
[2]李亚卿.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9(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