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的内涵解析

2020-07-06 07:59张宗登赵雄辉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张宗登 赵雄辉

【摘要】非遗进校园是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为比较热门的教育活动;文中从“非遗”的资源属性定位、“进”校园的方式定位、“学校”的角色定位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非遗进校园的内涵。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  资源属性  方式定位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07-02

非遗进校园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非遗课程的形式对非遗进行传承与保护。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传承方式之一,推进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对接,制定有效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鼓励学校开发跟非遗相关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校本课程,实现非遗的科学传承。

1.“非遗进校园”之“非遗”的资源属性定位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课程资源的知识主体,并非现成的课程,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实施者需将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形成完整的非遗课程体系。非遗进校园首先要解决的是非遗资源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对接,根据不同非遗的特点设置适合的课程。从课程的本质来看,课程是“专门设计和系统组织的教学内容”[1],具有知识性、经验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

根据课程的本质属性,将不同类型的非遗内容与课程属性之间找到对应的关系,建立非遗课程资源库,使非遗与课程之间合理融合。非遗作为课程资源,具有课程的本质属性,通过构建相应的课程来产生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将非遗转化成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使非遗项目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即明确开设的课程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是否可行、如何展现其课程内容、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2]表1中根据十类非遗项目的特点,从知识性、经验性、实践性、系统性等方面确定每一种非遗项目的课程属性,并对课程属性的主次进行排序;然后依据非遗项目的课程属性,来确定非遗项目适合哪一类课程,进而确定好具体的课程。

2.“非遗进校园”之“进”的方式定位

“非遗进校园”从语言结构来看,属于主谓宾结构,主语是“非遗”,谓语是是“进”,宾语是“校园”。由于非遗项目的差异,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很难用单一的方式或者方法来阐明非遗如何进校园。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非遗进校园”中“进”具有多重解释,一是从非遗主体层面看,“进”具有授、传、教、习、展等层面的意思;二是从校园客体层面看,“进”具有“听、看、学、做、研、思”等层面的意思。

根据非遗的差异以及学校课程的类型,可以对非遗“进”校园的 方式进行初步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遗“渗”入文化课堂。文化课程主要指知识性较强的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民间文学(如故事、传说、方言等)、传统民俗(如节气、节日、信仰、庙会、娱乐、婚俗等)等知识性较强的非遗,渗入到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民族传统文化或习俗。二是非遗“介”入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主要指音、体、美为代表的综合素养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传统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地方非遗内容比重,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非遗项目,让学生对本地区的民族技艺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民族技艺的认同感。三是非遗“代”入课间活动。课间活动主要指学生脑力劳动之后的休息时间,包括早间、大课间等活动。在早操与课间操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传统体育、武术、游艺、杂技等非遗中提炼动作元素,设计出节奏明快、动作优美的现代体操。四是非遗“纳”入兴趣培养。教师在兴趣班的培养中,可以将传统文学、武术、游艺、杂技、音乐、美术、舞蹈、技艺等非遗项目作为兴趣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兴趣对传统非遗的学习兴趣。五是非遗“融”入研学实践。将非遗实践基地作为研学实践的目的地,通过组织学生到非遗实践基地实践学习,使学生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湖南省的雨花非遗馆、沙坪湘绣博物馆、白沙溪黑茶体验基地等,将非遗与研学实践结合得比较好。

3.“非遗进校园”之“学校”的角色定位

“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决定着非遗进校园的成效。要让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相应的成效,必须明确学校的主体角色,学校是非遗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贡献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学校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主体,必须主动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非遗的课程化,使非遗课程的知识性、经验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征得以显现。所要解决的是“非遗”课程的目的与成效问题,即“我去干什么,能得到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定好非遗的课程目标。二是明确非遗的价值导向,使“非遗”与“校园”之间实现价值融合。价值融合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非遗”与德育价值的思想融合;(二)“非遗”与智育价值的方法融合;(三)“非遗”与体育价值的过程融合;(四)“非遗”与美育价值的情感融合。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度是学校作为主体确保“非遗”校园传承得以实现的保障。学校作为主体,它既包括抽象的校园机构,也包括具体的教师、学生等,因此制度的制定要既符合学校的目标,也要使教师、学生具有积极性与获得感。具体而言,可以围绕非遗开展特色项目的申报、特色活动的举办、特色课程的申请等,使学生、老师更多的了解与熟悉非遗,这样才能讓非遗在校园中得到健康传承。

结语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脉的物化载体,是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学校开展非遗进行校园活动,不能盲目引进,首先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非遗项目,理清非遗项目的资源属性,并将非遗的课程资源属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然后需对非遗进校园的方式进行合理定位,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想兴趣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等角度,确定非遗进校园的方式。当然,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非遗进校园活动能够有序、健康、良性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森,陈晓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宋胜宜.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7(6):99-100.

作者简介:

张宗登(1982~),男,汉族,湖南武冈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非遗进校园的研究。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CAL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民意在原则裁判中的角色定位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赤道原则Ⅲ与金融机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