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性:优秀教师的特质审视

2020-07-04 03:35刘玮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知行合一优秀教师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30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成长的持续研究发现,社会理性是优秀教师的特质之一。其存在意义在于促进教师重新认识知识价值,重构课堂教学关系,重建整体育人目标。从社会理性到实践育人,又构成了优秀教师成长的行为样态,并表征为超越个体需要的窠臼,朝向立己达人职业理想的自觉与升华;走出传统教学的藩篱,朝向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摒弃固化知识的传递,朝向完整人的培育与社会进步的推动。

【关键词】社会理性;优秀教师;知行合一;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07-05

【作者简介】刘玮,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008)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近十年来,笔者对江苏省30名优秀的中小学特级教师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试图深刻地了解他们是怎样认识知识的,是如何改进教学的,又是如何理解教育的。在現行的教育制度环境下,他们如何在解构中重新建构关于成长的个人哲学?这些带有深刻烙印的个人哲学又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征为什么样态?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既体现着研究对象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又引导着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实然行为。优秀教师总是基于主体本身对社会的认知去建构自己的教育信条,并引导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外显可视的,但其行为的内在意义却源于个人的理解与认知,此意义的赋予隐蕴着深层的社会影响,发端于教师对教育之于社会价值的认同与升华。简言之,社会理性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特质之一。

一、社会理性:优秀教师成长的应然追求

1.“社会理性”的内涵。

“理性”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从与感性相对的维度出发,它又指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于社会学而言,理性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现代社会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指向于人的行为方式和分析综合能力,将理性视为人类解决问题与获取利益的工具。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也称“经济人假设”,是指人在有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现象,其实质是一种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的理性观。社会理性与个体理性不同,涂尔干曾说过:“人具有两种存在:一是个体存在,它的基础是有机体,因此,其活动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二是社会存在,它代表着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到的智力和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即我所说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人类一切秩序都须建立在对社会及其结构的充分而合规律的认识基础上,个体通过对社会道德与规则的认同,并接受所依存的社会组织的审视,从而促进本体认知的去蔽、澄明与敞亮。社会理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认同周遭社会的理性准则,接受其理性审度与关切,于社会现实中反思并超越,进而呈现出一种改造现实、建造完美社会的精神样态。

综上所述,社会理性是个体以社会有序、高效运行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合理而有选择地参与社会活动,并用主动且富有建设性的行动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倾向。优秀教师的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知识、教学与教育,以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来培育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并致力于以教育改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具身实践。在教育活动中,存有社会理性的优秀教师能够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探索知识与教学的关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深度思考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契合与优化。

2.社会理性之于优秀教师成长的价值意义。

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作为理性的教育者———优秀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儿童并不是如洛克所描绘的那样形同一块空无一物的白板可以任意涂抹。优秀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应该理性地认识知识、理解教学,并建构完整的育人体系,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素养提高,使其成为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

(1)社会理性促进教师对知识价值的再认识。

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论述了科学知识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是那个时候学校中古典学科占首要位置。为了引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视,斯宾塞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是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阿普尔由此展开更进一步的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传统知识观的最大不足是过分强调课程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而忽略、轻视课程知识与社会环境的关联。两位哲学家关于知识的追问即是个体社会理性的表达。优秀教师亦然。知识教学的深刻与丰富取决于优秀教师理性思维的完整,而这种对知识的认知又真实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贲友林老师在他《重新认识课堂》一书中,从自身对社会的理性认知出发,超越固化知识的局限或某种片面的认识,营设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在具身探索与体验中获得活泼泼的知识。不论是对知识的解析、教学过程的建构,还是教法与学法的选择,甚至是对知识学习效果的评价,从广泛意义上来看都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一次相遇。唯有在这一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熟知所处其中的社会价值体系,才能给学生完整且适切社会发展的知识。

(2)社会理性促进教师对教学交往的新理解。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即是交往”,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量,课堂中师生的教学交往次第走过了主体性交往、主体间性交往和他者性交往的范式转型过程。在主体性交往的课堂中,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视自我以外的他者为没有思想和意识的“物”,过度地夸大自身的主体性而削弱或遮蔽他者的主体性,从而单一主体的自由与解放使他者陷入禁锢与束缚。主体间性交往的课堂则力求规避主体性课堂范式的不足,强调交往双方在民主、合作与深度参与中,超越主客体冷漠而不对等的交往地位,从而达成彼此的理解与体认。但事实上,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与主体性教学交往一样,其结果都走向了对整齐划一的憧憬,对差异与个性的无视。优秀教师大多能基于对社会理性的认识,在自身的课堂实践中破解同一性的主体认知,追求教学交往的他者性转向。在他者性交往课堂中,师生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学生迎面而来的教师面孔卷入他者的世界,同时学生面目的出现又将教师引入与学生的关系之中。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老师曾定义他的好课标准:“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他者性交往课堂充满生命张力的显现,也是社会理性赋予教师为他者负责、于他者成功中成就自身的教学伦理所在。

(3)社会理性促进教师对完整育人的深思考。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四有”好教师的标准究其实质是社会理性赋予教师“善”的规格。它既体现教育伦理的高度,又细化为专业标准的要求。教育的社会理性是传承和赓续人类文明,它不是单一的个体意义的存在,其所承载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隐喻着丰富的社会意义。教师只有具备积极的理性精神,才能寓教学的个人主义于社会理性要求之中。首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学生品格必须是社会理性所期待的优秀公民品格;其次,因应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氛围也支持着教师教学价值的充分实现。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是三位一体的”,教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成全了学校教育的道德本质。教师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以理性主体的身份卷入社会生活的过程。杜威曾生动论述过教师的理性精神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都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知识传递的形式,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以理性主体的角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给朱永新老师的信中说:“中国教育的问题积聚不少。我总想着儿童、少年、青年的成长。他们的内心有祖国、有他人吗?有愿为祖国效力的志向吗?他们追求崇高、鄙视低俗吗?他们的灵气、潜在的智慧是得到开发,还是被泯灭了?”对教育及教育对象的忧患意识,是优秀教师从未忘却的,而这份对教育、对民族、对国家真挚朴素的爱,正是其社会理性的流露与彰显。

二、从社会理性到实践育人:优秀教师知行合一的行为样态

社会理性体现着教师从社会组织角度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而实践育人则表达着教师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具体行动。知行合一是优秀教师基于社会理性的行为样态。存有社会理性的优秀教师不囿于个体需要的窠臼,他们视立德树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为人生最高层次的需要;他们不囿于传统教学的藩篱,致力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并努力追求自己教学风格的形塑;他们不囿于固化知识的传递,着眼于完整人的培育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建构“目中有人”的教育生活,坚守合乎理性的育人价值,以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担当的行走姿态,重建有真义的教学生活。

1.优秀教师的社会理性不囿于个体需要的窠臼,还朝向于立己达人职业理想的自觉与升华。

每次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笔者心中总会想起一个人,她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斯霞。在斯霞的教学生涯中,多次出现“人生可以更舒适的”改行机会,她都放弃了,因为她的心中最爱的是学生。组织任命她当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多次请辞,两年后又回到她牵挂的学校和孩子们中间。这就是一个用一生践行着初心的优秀教师。诗人臧克家曾為斯霞老师写下这样的诗句:“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一个存有社会理性的优秀教师总是有着诚挚而执着的教育情怀,并以内在的动力坚定地追求职业的理想和生命的意义。

情境教育创始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一直称自己是“一个长大的儿童”。2019年4月初,她因身患疾病而不得不离开她一生钟爱的学校,前往医院住院治疗。凭她的身份与家庭,她完全有条件选择国内医疗条件一流的医院。但她婉拒了家人和领导的建议,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和她工作的学校、牵挂的孩子只有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她拉着医生的手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病房要朝向学校,让我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一个存有社会理性的优秀教师,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守望着她一生用爱与智慧浇灌的精神家园。他们不追求丰裕的物质、拥有享受的地位等个体需要,而是以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生命拓展的境界,在现实社会中坚守内心精神的诗意栖居。

2.优秀教师的社会理性不囿于传统教学的藩篱,还朝向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扉页提出:“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社会理性总是在促使存有社会理性的教育主体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而存有社会理性的教师又持续不断地以主体的反思与超越回应着社会进步的关切。优秀教师的社会理性表现在行为实践上是主体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范式的创新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在我们跟踪研究的特级教师群体中,常见到他们基于个体经验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和教学风格,却带有鲜明的社会理性的印记。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徐斌老师从多年的数学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无痕教育”的教学理念。其基本精神是遵循儿童数学认知的规律,解构与重组数学课程和数学教材,改革教与学的方法,把作为科学的数学转化为作为学科的数学,把作为教材的数学转化为作为活动的数学,从而把“成人世界的数学”转化为“儿童喜欢的数学”,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丰富数学学习体验,从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研究者,我曾以朋友的身份问过徐斌做“无痕教育”最初的价值起点在哪儿,他神色凝重地说:“任何一个儿童,只有一次童年。”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优秀教师心中社会理性的力量,他们致力于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的藩篱,并不是追寻个人主义的标新立异与青史留名,而是以教育风格的形塑、教育思想的创立来回应心中的社会理性———对教育对象即儿童的爱与呵护。

3.优秀教师的社会理性不囿于固化知识的传递,还朝向于完整人的培育与社会进步的推动。

优秀教师的理性精神在实践中常常表征为对个人主义的远离,主动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且以深厚的专业学养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引领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优秀教师是教师群体中觉知社会的先行者,他们是一群守护着社会良心的人。古往今来,从孔子到陶行知,从梅贻琦、张伯苓到斯霞、李吉林,不论身处何种时代,亦不论教在何类学校,他们都能在普通民众尚汲汲于一己之安时就深刻地洞悉到社会的困顿。优秀教师之崇高与优秀不应只是固化知识的传递,他还朝向于完整人的培育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其说他们是文化知识薪火传继的载体,还不如将其称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江苏省苏州市东山实验小学吴金根老师扎根乡村教育40载,无怨无悔,潜心育人,为苏南乡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着人才、智力支持,这是一个优秀教师“把根留住”的行为写照,其实质是优秀教师社会理性的驱动。他用自己40年的坚守弥合着城市与乡村二元世界的文化疏离,并用理性的澄明與行为的去蔽敞亮地安处于偏僻的乡村世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栋生老师曾将自己对当下教育的忧思写成一本书,书名叫《不跪着教书》。他从教育现状的呈现落笔,深刻地揭示教育问题的社会原因,真实而朴素地表达着对人和教育本质的关注。对充斥于学校教育人文精神的遮蔽、社会道德的式微,对那些泯灭人性的教育方式、禁锢教育对象期冀与理想的功利行为,他或喟然叹息,或拍案而起……一个教师唯有将传授学科知识与关心社会发展相统一,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才能成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知行合一的优秀教师,也唯其如此,才能成为引领并促进社会进步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

[2]车丽娜.论教师的社会理性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11):143-150.

[3]徐继存.个人主义教学及其批判[J].课程·教材·教法,2007(8):20-24.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

[5]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7.

[6]辛治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追问中的问题与教育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21-125.

[7]朱永新.“诗人”教育家李吉林[J].天津教育,2010(12):5-8.

[8]江平.从杜威的“教育信条”看学校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视界,2015(11):77-79.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辞职终究是教育损失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三)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三)
江西:优秀教师省内5A、4A级景区可免门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