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国华
【摘要】统编教材按读写双线安排单元课文,凸显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亲历品读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参与适时适量练笔等言语实践活动,真实感受语言魅力,实现迁移运用,培养正确表达的能力,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言语实践;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回归是统编教材的重大创新。教材呈现的系列化的语文要素,清晰地传递出“教什么”“ 学什么”的信息。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品读中,落实语文要素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在精读环节,教师就可以紧扣语文要素设计品读活动,以重点字、词、句子的品悟为载体,让语文要素有机地融合在品悟的过程中,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
(一)聚焦词语,品言入境
每篇文章都是由词语、句子组成的,教学时如果能抓住关键的词语、句段引导学生深入品析,则更容易走进文本。如《带刺的朋友》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课文写了一只小刺猬偷枣的经过。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把机警的小刺猬写得活灵活现。小刺猬偷枣的有趣的样子,让人读来会心一笑。这一课是在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紧扣动词展开言语实践”。
环节一:圈画动词。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默读课文第2至第11自然段。用笔圈画出有关动词。
环节二:交流动词。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展示交流(教師版画:枣树、小刺猬)。学生把动词卡片贴在板画的相应位置上:爬、摇、掉、归拢、打滚、驮、跑。
环节三:体会动词。作者为什么要抓住这一连串动词动作来描写刺猬偷枣呢?让学生猜一猜,刺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动词,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语言的生动。如“归拢枣”和“打个滚”, 就有学生猜想到:毕竟是偷东西,当然是越迅速越好,否则容易被人发现。如果把枣子一个个刺到身上就要用好长时间!不如先把枣子归拢起来,再滚几下,就可以把所有的枣子一下子都刺到背上了。这只小刺猬实在是太高明了!我相机出示句子“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学生的猜测得到了证实,心中对小刺猬的赞叹之情便油然而生。作者也正是用“满背的红枣、身子长大了一圈”,这样的描写来说明“归拢枣”和“打个滚”的高明之处。
环节四:积累动词。当学生理解了这些动词,并有了自己的体悟之后,接着帮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先全班一起打着节拍来读一读词语“爬上树、用力摇、掉下来、归拢枣、打个滚、驮着跑”,再按照“先……接着……再……最后……”的顺序,用上这些动词,说一说小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围绕动作设计四个环节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作者用心观察,抓住动作描写的方法,也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二)群句联动,整体推进
中高段的课文往往篇幅较长,要品析的句子也比较多,比较散。如果逐句的品析的话,容易陷入琐碎分析,满堂灌的窠臼中。因此不妨从文体特征入手,将句子进行归类整合,通过板块学习来把握文章的关联。
如《带刺的朋友》一课,生动的语言散布全文,如果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在教学时,我把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成三组进行品析。第一组,表现刺猬偷枣动作的句段。抓住这些句段的关键词句揣摩感受刺猬的聪明机灵,鞠态可爱。第二组,文中对红枣和夜色描写的句段。环境描写虽然不是重点,但在故事中起到很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安排少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味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第三组,文中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的变化。作者对刺猬的称呼从“那个东西”到“那个家伙”再到“小东西”,不断在变化。可让学生找出来对比读一读,议一议。学生通过品悟,感受到作者对小刺猬的情感是从“讨厌”到“ 好奇”再到“ 喜爱”,不断发生变化的。采取有规律的群句组合,分板块开展言语实践,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文。课文从父亲望、闻、猜三个角度,正面描写父亲爱鸟懂鸟,而通过我的猜疑侧面烘托父亲对鸟的熟知。因此也可以分板块组织学生进行品析句段:哪些是父亲望到的?哪些是父亲闻到的。其他的判断父亲又是怎样得出来的?通过群句组合品析,最终使学生悟出父亲知鸟、懂鸟,更爱鸟。
二、在小练笔中,落实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优美,语言规范生动,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可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化整为零,在小练笔中逐一落实。
(一)有效补白,丰富文章内容
在文章简略处适当补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灰雀》一文有一个显著的语言特色是以对话描写的手法推进情节发展。文中语言描写的句子有八处之多,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笔者把 “体会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定为本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对提示语“怎样地说”进行补白,来体会说话者的内心活动。学生通过在相应话语前后加上表示表情、动作、心理活动之类的词语,来理解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课文意思。
课文中“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话是列宁说的。为了使学生把握好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的急切心情,我抓住“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写得比较简略,于是设计了这样的补白练习:小灰雀不见了,列宁可能会到哪里去找呢?会怎样找呢?心情怎么样呢?
列宁走到树林的南边找找( ),又走到北边的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