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与高职理工科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2020-07-04 03:34黄利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论语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内容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对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学习是他们的特色,这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课程相对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对高职理工科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学中,以《论语》为出发点,看课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 《论语》 价值观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高职学生的能力越来越被社会认可。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自2018年始,开设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发现,高职理工科學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远远达不到预期。首先,功利性学习占主导,理工科学生讲究实效,注重实践,从而忽略了人文社科对自身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其次,在互联网思潮的影响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各种休闲娱乐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学生忽视。再次,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教学改革的各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到适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论语》是选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论语》作为儒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中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甚至周边及其它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论语》奉为经典。以《论语》为出发点,看高职院校如何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老师在教学中引导阅读,转变学生观念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隶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高职理工科学生而言,以“考”为主的学习理念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把修满学分作为上课的目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论语》作为学生从小就接触的经典,到了高职阶段,若仍是讲解文本的模式,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兴趣。如《论语》的关于“孝道”的阐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但是,现在中国“啃老”一词盛行,小时候父母和家庭的溺爱,长大了把对父母的索取当作理所应当。很多年轻人甚至以“啃老”为荣,攀比“啃老”的实力,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互相攀比的“啃老”现象。这都是与孔子提倡的“孝道”背道而驰的。

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实际,如“北大学子弑母案”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各抒己见,非常活跃。讨论结束后,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观点,进行细致地讲解。“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一种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越来越被漠视或被曲解。如很多年轻人把孝道与金钱、贵重物品等结合起来,这一切都违背了孔子提倡的“孝道”的本义。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与遵守“孝道”看似有很多矛盾,但本源都是对“孝道”的含义理解不够。孔子在“孝道”中提出的“色难”两字,恰恰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迫切需要深刻了解的思想。“色难”,意思是说在“孝道”中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因此,讲究“孝道”,最主要的是遵从彼此的内心,出自真心实意。这是当代年轻人最难做到的,但这才是父母最需要的。通过这种引导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论语》中“孝道”的含义,感悟中国先人创造的文化经典。对于很多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二.通过精读文本,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定位

作为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如果仅仅停留在几个文本节选,这无疑与中学语文没有差异。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相对薄弱,文字功底也相对较差。还有一个情况,高职院校学生中农村家庭人数较多,父母本身受教育水平有限。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国家和学校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高职学生完成自我定位。在传统文化课堂中,通过精读文本,帮助学生培养更系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论语》课堂教学中,《里仁》是《论语》的第四篇,共26则,其中孔子的言论25则,子游的言论1则。《里仁》篇重点阐述了孔子关于“仁”的观点。“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在《里仁》中出现18次。如“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的“仁”是体现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有“仁德”和有“智慧”是相辅相成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每一个有智慧的“仁者”,都应该时刻谨记自己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忘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不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气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提出“仁”是评判好恶的唯一标准。《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德不孤,必有邻”等耳熟能详的句子,都是在继续阐述孔子关于“仁”的思考。结合当前实际,很多学生功利性强,追求学习成绩为了评奖,当学生干部为了评优,甚至有学生把无偿献血都与功利结合起来。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里仁》篇中关于“仁”的思想,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仅仅以善恶为标准。懂得顾全大局,尤其是事情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通过精读《论语·里仁》,让学生明白孔子“仁政”思想如何具体在文本中体现。对于当代高职理工科学生来说,有助于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价值,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结合实践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的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占据主导,动手能力突出。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除上述两点方式之外,还需要结合高职理工科学生的学科属性,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在《论语》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达到一种老师有激情、学生感兴趣的状况,真正实现孔子所谓的“教学相长”。

首先,在讲授《论语》中师生关系时候,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把老师和学生身份进行互换。让学生课后准备一堂课,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当前很多大学生不仅在家与父母关系紧张,在学校与老师关系也紧张。学生在家不与父母交流,在校不与老师交流,时间长久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赞美自己的学生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作为老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学生,应尊敬老师,即使老师做的不对,也应合理指出,而不是激化矛盾。在《论语》中,孔子并非从来都是一个温和的师者形象,当自己的学生言行举止不符合规范时,孔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犯了错误决不轻易宽恕。如《论语·季氏》中,孔子通过观察冉有、子路的言论和举止,分析做出总结,有理有据,指出自己的学生看待问题过于片面,没有从整体把握局势。在翻转课堂上,让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对调,互相了解,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其次,结合《论语》教学,展开课堂辩论赛。在互聯网思潮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见识较之以前也越来越多。学生都能第一时间获取各种新闻资讯。在教学中,针对热门网络时间,如“高铁上是否需要让座”组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能仅仅以对错来衡量,不能停留在事件本身,而要看事件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影响力。

明代的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即良知和实践合二为一。作为当代高职院校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坚持自己专业实践的基础上,也要做到“知”,即《论语》中所谓的“仁”,健全自身人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应端正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做好典范作用。在教学过程,结合高职理工科学生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属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3]项永亮.《论语》中的师生关系分析及其对学习德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5(3).

[4]陈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哲学史,2018(2).

[5]叶春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9(6).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力研究》(YK17-10-06)

(作者介绍:黄利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论语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