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
内容摘要: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和中小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核心素养”的构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就工具性而言,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语文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汉语学科的学习不应当只是局限在学科知识本身,应以语言学习作为媒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目的。对于处于这一阶段认知能力不断成熟、技能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的小学生来说,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支架的搭建,能够在强调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是提学生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习支架 策略
一.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下的真实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创设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支援和延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以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以及语言描述情境等六种途径作为尝试,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现结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进行阐述。
《丁香结》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綜合新课标各要素、单元目标和文本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学习描写丁香花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品读当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
4.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境创设,搭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情境支架、问题引导性情境支架和混合性情境支架,让学生体会和运用宗璞“融情于景”式的描写方法,并提升多层面的学习思维及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渲染,带入情境
音乐能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喜、怒、哀、乐。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情感的共鸣。所以,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从情景创设的角度来说,可以在课前、课中进行。渲染情境的内容选取要考虑是否与教学内容的基调、意境等方面能够协调。
导入:(播放《雨巷》朗诵录音)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戴望舒的《雨巷》。戴望舒在这首诗里选择了丁香这个意象,用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虑和迷茫。作家宗璞窗外的三棵丁香与她朝夕相伴,它们诱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宗璞的《丁香结》去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音乐渲染,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理解文本开辟一条顺畅的通道。因此,课堂上的音乐情境渲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也让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由单一的“听分析”变成多侧面的感受。
三.图片出示,优化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出示丁香花的图片,通过比照,体会比喻之贴切,再现课文情境。
(一)借助图片,初识丁香花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说一说:(出示“街旁丁香图”)丁香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花,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画。
提示:指导有条理地描述。
2.比一比:读读文章第1自然段,比较文中的描写和你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比较用词,体会课文语言之妙;表达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通过朗读表现想象到的画面意境。
(二)对比图片,品析丁香韵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格外妩媚。
3.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联系在一起”?
(1)出示阳光下和雨中丁香的对比图。
(2)引导抓雨中的特殊环境,发现颜色融合,感受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的美感。
4.借助图片,指导朗读。
作者运用绘画的手法写景状物,语言的画面感极强。精妙之处,应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开去,让自己的观察经验和作者的体验发生关联,把内容内化为脑海中的图像,丰富阅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四.语言描述,丰富情境
语言描述创设课文情境是一种特别经济又实用的情境创设方法,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小学生正处于富有想象和幻想的年龄,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结合有关情境的积累,借助想象,丰富情境。
(一)适时点拨,感受写法之妙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3.教师点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二)结尾点拨,领悟人生态度
每個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
2.思考:丁香结和人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3.指名谈体会。
4.教师点拨、呈现: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我们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我们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作者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这是因为有了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了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荣怀国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