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广祥
作为一篇声韵、意象、意境都趋于完美的现代派新诗,《雨巷》在审美体验的价值上毋庸置疑。但我以为,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也大有可为。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过《雨巷》舞蹈视频,萌生了改编课本剧的想法,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分工筹备,择时演出,但是在演出前必须公开陈述改编理由。
在此背景下,《雨巷》剧本自主策划听证会应运而生。以下是课堂活动简案:
一、导入
主持人(导演):为了演出我们心目中的《雨巷》,经过前期分工和认真的准备,我们拿出了自己初步的方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大家一起讨论。
二、小组汇报
1.编剧组:我们的改编有几个难题。
首先,人物意象为什么是大众不熟悉的“丁香”可以更改吗?
其次,改写原诗时我们考虑了韵脚问题如何处理,原来韵脚anɡ是否过于阳刚、明亮?选用仄声是否更合适?
最后,诗行经过我们的压缩调整、化繁为简是否妥当?比如: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在雨中彷徨又哀怨;
在雨的洗礼里,/消散了她的芬芳和颜色,/消散她的惆怅和叹息。
2.美工组:诗中说的是紫丁香还是白丁香呢?诗人并没有明确指定。我们可给出不同设计。
另外,我们对“雨巷”的背景设计也有不同想法。“青石小巷, 弯弯曲曲,墙壁灰暗,篱墙歪斜”是一个方案,但似乎不够美,显得阴暗逼仄,“江南水乡,桨声欸乃,骤雨初歇,游人如织”是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方案。
3.配乐组:配乐风格选择有二,中国古风或现代钢琴曲。前者如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纯音乐版本,后者如《雨的印记》等钢琴曲。请大家讨论。
4.导演、表演组:以上的讨论结果最终都得服从一个宗旨——这首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请亮出你的个性解读。
三、总结通过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所以,每一个方案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和意境来完善。
在2017年中国教育创新大会上的演讲中,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先生呼吁我们,放飞学生的思维,打开思想的桎梏。并在随后的采访中,就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给出建议,指出批判性思维的链条是:“停下来”,开始怀疑、思考——找替代,多元思考——合理化,让自己的判断从模糊走向精确,从不完善走向完善。
《雨巷》以小组汇报——听众质疑——总结通过几个环节结构全课,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最后达成感悟诗歌的个性魅力的目的。
這,才是放飞批判性思维和培养判断力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