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李娟,李健
(1.日照市东港区妇幼保健院,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卫计办,山东日照 276800;3.日照市中心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患者采取外科手术后, 由于术前长时间的禁食、选择的麻醉方式、手术过程中对肌肉组织造成的牵拉以及腔内渗血渗液均会影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腹胀、便秘等胃肠道紊乱症状。 若患者胃肠道紊乱不能及时恢复,患者下腔静脉回流会受到阻碍,膈肌上升导致运动受限,患者会并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1]。 因此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后,需要及时恢复胃肠道的功能,便于患者及时进食补充机体营养。 该文择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于该院收治的52 例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开展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针灸对于外科全麻患者术后胃肠患功能的恢复影响,具体研究内容详见下文。
择取该院收治的52 例外科全麻手术的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随机将其划分为项目组与常规组,每组26例患者。 选入标准:患者和家属对研究全程知情;患者无语言沟通障碍;患者无内科严重疾病。 项目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值为14∶12,年龄为21~69 岁,平均年龄为(39.5±4.7)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值为15∶11,年龄为21~68 岁,平均年龄为(39.1±4.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所有患者均已了解研究内容,均在自主意愿下签署知情文件。 该次研究已通过临床神审核,核发有正式文件。
常规组患者术后,采取抗炎和止血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项目组患者需要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在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 避免患者对针灸治疗产生恐惧感,护理人员需要选定患者取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腧穴,在患者穴位处使用碘伏进行消毒,选择规格为0.3 mm×40 mm 毫针进行针刺治疗, 得气后需要留置针20 min。 每天针刺治疗一次,直至患者排便,对患者进行为期3 d 的针刺治疗,当针刺治疗3 次后患者未能排便者,疗效为无效,护理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和家属记录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当患者首次排便后需要点燃艾柱,将艾柱放置于艾灸盒内进行艾灸操作,选定患者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通过调节通风孔的大小,来调节艾灸温度[2]。艾灸时根据患者的温热感调节通风孔大小,让患者保持局部有温热感,不能过烫,避免患者发生烫伤,在患者接受艾灸前与艾灸后都需要让患者饮用500 mL 的温水,补充体内水分,待去艾炷燃尽后为患者撤去艾灸盒,每日艾灸一次,连续艾灸7 d。
(1)记录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从肠鸣音恢复时间、 排便时间以及排气时间3 方面加以综合判断,排便、排气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越短则表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越快。 (2)记录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3)记录项目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的排便与排气情况[3]。
课题研究数据一次性导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便秘发生率)采用[n(%)]表示,行χ2检测,计量资料(胃肠道功能指标)使用(±s)表示,采用t 检测,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后,项目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表明常规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状况比较[(±s),h]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状况比较[(±s),h]
组别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项目组(n=26)常规组(n=26)t 值P 值31.79±3.12 49.58±4.68 9.351 9<0.05 31.79±3.12 49.58±4.68 9.351 9<0.05 42.41±3.05 57.73±5.39 9.826 3<0.05
经过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发现,接受治疗后3 d 项目组患者无患者便秘, 便秘发生率为0.00%。 常规组中共计有12 例患者便秘,便秘发生率为46.15%。 项目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比较
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项目组中排气患者23 例,占比为88.46%,排便患者18 例,占比为69.23%;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 项目组中排气患者25 例, 占比为96.15%,排便患者23 例,占比为88.46%;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 项目组中排气患者26 例, 占比为100.00%,排便患者26 例,占比为100.00%。可知采取针灸治疗可促使全麻手术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应用效果较好。
有研究认为[4],硬膜外麻醉对于胃肠动力有一定影响,会导致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对此研究当前并未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明确知道麻醉药品的使用确实会对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加上现代医疗手术中电刀使用越来越频繁,手术过程中对肌肉组织造成牵拉、腔内发生渗液,上述刺激确实会导致胃肠蠕动节律、 强度和方向受到波及,隐性患者胃肠蠕动,故而患者术后会发生腹胀和便秘,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还有研究表明[5],术后患者消化道内菌群移位、水平遭受破坏,也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关键因素。 根据中医研究,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此时患者气血两亏,脏腑濡养不足,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腑气通降失常,患者术后会发生腹胀和便秘的不良症状。
针灸可在人体神经、 体液和免疫多方面进行调节,利用多层次拮抗达成双向良性调节效用。 根据临床研究[6],针刺对胃部肌肉的生理电活动、胃肠部位的运动神经和胃肠有关体液具备双向调节功能。 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手术操作甚至是部分腹膜外的给予的刺激也会导致胃肠收缩功能遭到破坏,临床治疗胃肠功能紊乱。 针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需要在胃经和大肠经上选穴, 胃经和大肠经上的穴位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脾胃运化之力, 能够平逆降气用以调理气机,而对患者进行艾灸利用艾灸的热力与药力可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选定患者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进行艾灸,能够促使患者血液循环功能加快,艾绒燃烧后能够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可促使胃肠动力恢复。 对患者进行艾灸过程中, 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灼烧感,以患者感觉为准,调节艾灸温度避免患者烫伤。
综上所述,应用针灸可促使外科全麻手术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能够有效预防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