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用康复训练对患者运动耐量提升影响

2020-07-03 08:38蔡青青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静息收缩压康复训练

蔡青青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作为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血管腔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男性人群多于女性。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生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患者时,通过应用介入治疗,虽然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救治,然而介入治疗后依然存在复发情况,在降低治疗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相关文献显示[2],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实施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更好地表述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实施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31例、9例,年龄 61~82 岁,平均年龄(71.5±3.2)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8例、12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2.5±3.5)岁。 资料基本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经诊断,患者确诊为冠心病;(2)患者未患有心、肝、肾等功能性障碍;(3)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人员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严重的关心病家族史;(2)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3)患者拒接参与或中途退出。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均采用常规疗法,即指导患者服用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在介入治疗后第3 d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具体划分为3个步骤,内容包括:(1)冠心病监护室时期。患者应每天坚持缓慢步行,每次步行时间应控制在5~10 min,并让患者采取间歇性运动锻炼,靶心率应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2)普通病房时期。患者应在病房内进行有规律性的低强度运动,并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保持站立姿势开展平衡训练,每次站立时间应控制在3~5 min左右,对于产生劳累的患者,可让其进行适当的休息,也可让其进行缓慢的步行或上下楼梯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应控制在5~10 min,3~4次/d,靶心率约为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3)出院前时期。患者在进行3~5 min缓慢步行后,应逐步加快步行速度,以产生累点为界限,全天最长运动时间应在20~30 min。另外,在该时期,患者应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骑车、划船等训练方式,在活动结束后,患者在进行10 min的放松训练,从而确保其血压与心率平稳运行。患者应每周开展3~4次运动,并结合其运动状况,进行药物治疗。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定期进行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1)检测并记录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

(2)统计患者经平板运动试验指标,如ST段压低1 mm时间、最大ST段压低幅度、心绞痛发生时间以及最大运动耐受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名义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经[n(%)]表示,行χ2检验、经(±s)表示,行 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

静息状态下,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状态下,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对比两组患者经平板运动试验指标

表1 对比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s)

组别静息状态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运动状态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83.5±3.6 83.4±3.7 0.123 0.451 114.3±5.4 113.2±5.3 0.919 0.180 73.5±4.7 73.4±4.5 0.097 0.461 125.4±6.2 96.5±3.2 26.197 0.000 151.8±13.6 127.9±10.5 8.798 0.000 113.4±9.7 83.4±4.5 17.744 0.000

两组患者ST段压低1 mm时间、最大ST段压低幅度、心绞痛发生时间以及最大运动耐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经平板运动试验指标(±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经平板运动试验指标(±s)

组别ST段压低1mm时间/min最大ST段压低幅度/mm心绞痛发生时间/min最大运动耐受量/METs对照组(n=40)观察组(n=40)4.19±1.34 6.85±1.45 5.76±2.15 7.94±2.12 5.49±1.32 8.15±1.43 t值P值8.521 0.000 2.37±0.41 1.38±0.26 12.897 0.000 4.566 0.000 8.645 0.000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晚上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对于哪一种方法最为有效依然没有准确的定论。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介入治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缓解心绞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血量,且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虽然起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然而术后依然存在胸痛症状,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据赵杰刚等[3]学者研究发现,介入治疗后通过应用康复训练,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体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情况。当前,伴随着心血管医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冠心病的心脏康复已经从常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转移到心脏介入治疗后康复。据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悲观情绪,不但极易加重患者病情,同时还会影响其预后身心的恢复,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5]。因此,临床医护人员逐步意识到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实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通过让冠心病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以及饮食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其甘油三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增强患者心功能以及运动耐受力,同时还能增加其负荷功率以及峰值心率等,从而对改善患者预后[6]。在栾春红等[7]学者研究中,通过对心力衰竭哈晕着进行5~24个月的康复训练,结果证实,患者的体力、活动耐受性以及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运动平板实验分析康复训练配合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以及运动耐量的影响。结果证实,经康复训练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运动耐量[8-9]。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状态下,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ST段压低1 mm时间、最大ST段压低幅度、心绞痛发生时间以及最大运动耐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康复训练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有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能够提高其运动耐受量,改善其血压以及心率情况,促进了冠心病患者的身心康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静息收缩压康复训练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