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埌东医院,广西南宁 530022)
下肢骨折属于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疾病,多是由于运动损伤或者交通事故所导致,骨折本身也是造成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通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虽然可促进其骨折的愈合,然而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能诱发骨折相关并发症,并造成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使得后遗症、残疾等发生率较高。所以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骨折相关并发症以及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早期运动康复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报道不断增多,并且在促进患者骨折和关节功能恢复中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价值受到了肯定[1]。鉴于此该文将着重探究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采取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降低其相关并发症风险和促进关节恢复的治疗价值。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段,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该院88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康复治疗方案为标准分组,观察组(早期运动康复组,44例):性别比,男∶女=23∶21;年龄 24~73 岁,年龄均值(41.6±0.3)岁;下肢骨折部位:股骨13例,跟骨16例,踝关节10例,髌骨5例。对照组(常规康复组,44例):性别比,男∶女=24∶20;年龄 22~74 岁,年龄均值(40.8±0.5)岁;下肢骨折部位:股骨14例,跟骨14例,踝关节10例,髌骨6例。2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下肢骨折的临床诊疗标准;(2)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具有完整临床病例资料,且依从性较优。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语言或者认知功能障碍者;(2)合并骨质疏松症者;(3)具有神经或肌肉病变者;(4)口服激素类药物者;(5)合并脏器功能损伤或恶性肿瘤疾病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即叮嘱患者骨折术后两周内保持严格的卧床休息,并做好下肢骨折的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其康复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对其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和指导等;观察组则改为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即骨折术后3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康复训练,方法如下:(1)患者处于肢体和关节的固定治疗期间,可指导其进行适当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等相关肌肉的拉伸与收缩练习。当患者下肢固定得以解除之后,还需指导其逐步开展抗阻力练习。(2)通过运用平衡牵引方法,引导患者逐步进行适当下肢关节的活动练习,各个关节都需要练习20次,并且在练习期间需特别注意保持动作的和缓与轻柔,防止出现关节损伤等不良情况。对于股骨骨折患者来说需指导其保持患肢抬高,并能够与大腿保持一条直线,使膝关节处在紧绷状态,并保持5 s,之后放下大腿促使肌肉放松。对于髌骨骨折患者来说,可在其手术后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指导开展踝趾关节练习,术后可适当指导患者进行肌肉与关节收缩练习,保持小幅度训练,结合训练效果和依从性等逐渐提升训练强度。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在训练中应坚持先轻缓和小幅度的训练原则,对于患侧肢体的踝关节进行小幅度的屈伸活动,之后逐渐地增加屈伸幅度。(3)指导患者逐步开展坐立练习,并且在练习期间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在其练习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指导,对于产生的练习差错事件以及意外情况,需要立即给予纠正和治疗。首先可通过小幅度摇起床头的方式,并逐步提升床头的倾斜程度,直到能够完全做起为止,并鼓励患者每日进行多次的坐立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全面有效的保护措施。(4)在患者患侧下肢承受范围之内可适当的开展负重训练,首先可进行下肢伸直练习与抬高练习,之后逐步过渡到自主行走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需持续15 min。(5)对于骨折部位与肌肉损伤处可通过针灸和按摩进行康复治疗,与此同时还需配合肢体被动练习,从而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加速康复。
(1)根据患者的下肢关节疼痛症状及屈伸活动情况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即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均消失,且关节屈伸活动恢复正常;有效:即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大部分消失,且关节屈伸活动改善并趋于正常;无效:即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和关节屈伸活动等均未改善。(2)统计两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情况,包括骨折移位、关节肿胀、关节僵硬、关节囊黏连、内固定松动以及肌腱损伤等。(3)比较两组康复治疗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离床行走时间、骨密度以及下肢关节活动度等。
该文数据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计量资料用[n(%)]、标准差(±s)描述,其中两组疗效、并发症率比较行χ2检验,两组康复指标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73%,对照组 8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9.09%,对照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n(%)]
观察组的离床行走时间短于对照组,骨密度、下肢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康复指标比较(±s)
组别 离床行走时间(d)骨密度(g/cm3)下肢关节活动度(°)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28.75±12.64 39.62±21.49 10.829 114.95±8.26 85.06±6.17 21.036 0.001-0.30±0.04-0.66±0.03 11.092 0.000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也使得临床中下肢骨折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下肢骨折也对患者肢体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人体下肢得以站立的基本条件在于具有正常的关节活动度以及肌力水平,下肢骨折造成的损伤导致骨折周边肌肉及软组织受到破坏,因此对下肢关节、肌力以及活动度等产生严重影响,若不能有效治疗容易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等[2-3]。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临床中多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手术来进行治疗,然而患者术后长时间的内固定钢板刺激和挤压,容易造成骨折断面受损并导致下肢丧失原本的关节活动度[4-5]。以往康复治疗中,多通过术后的长期卧床休息来促进骨折恢复,然而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6-7],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容易诱发骨质疏松、关节肿胀、疼痛和肌腱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进一步增加了骨折患者的痛苦,并且容易造成骨内矿物质的流失。通过开展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则有利于帮助改善以及预防此类患者术后出现的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该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了术后早期的运动康复治疗,结合患者术后的肢体功能和耐受度等情况,逐步进行肢体关节的相关康复训练指导,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并且从比较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特别是该组术后离床行走时间、下肢关节活动度以及骨密度等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并且该组骨折移位、关节囊黏连、关节肿胀等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开展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对于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和促进其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率并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