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玲
(沂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淄博 256101)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盆腔疼痛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其中尤其是尿失禁问题,会给产妇的精神造成沉重负担,因此严重影响产后身体康复效果[1]。所以,请加强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治疗,通过治疗尽早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从而确保产妇产后身体恢复效果,提高产妇生活质量。为此,该文将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以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为研究段,内容所示如下。
该文研究病例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将110例产妇依据就诊顺序给予分组治疗,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产妇55例。对照组产妇年龄 22~36 岁,平均年龄为(29.0±2.2)岁;观察组产妇年龄 23~36 岁,平均年龄(29.5±2.5)岁,两组产妇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已通过检查确诊为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其中包括5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3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26生殖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等症状,所有患者和家属均详细了解了该次治疗研究内容及意义;纳入的患者智力和语言功能均为正常,且无任何精神性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治疗研究,并且能积极配合完成所有治疗流程;排除标准:排除产前存在尿便失禁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严重肾脏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伴有免疫性疾病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产后指导,详细告知产妇产后相关注意事项,做好饮食指导,指导产妇进行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每日训练2~3次,主要包括会阴肌力训练和盆底康复训练,并根据产妇身体耐受程度以及呼吸情况,实施会阴肌肉、提肛、尿道放松以及收缩等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左右;并指导产妇进行阴道哑铃训练,通过训练提高盆底肌肉以及阴道收缩功能,并根据产妇身体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以及阴道哑铃重量,训练时间为每次15 min,每日训练一次,共连续训练3个月[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前嘱咐患者排空大小便,平躺在治疗床上5 min左右,让患者适应治疗环境,并给语言安慰缓解患者不安心理状态,要耐心地对产妇讲解治疗的作用、安全性以及良好配合的重要性,确定患者情绪稳定后采取治疗[3]。在治疗过程中耐心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腹部收缩和阴道收缩等,从而充分掌握产妇阴道和盆底肌力情况;随后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产妇实施治疗,阴道电极长度要根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予以电刺激治疗,治疗频率=Ⅰ类肌纤维为 9~32 Hz,Ⅱ类肌纤维为 30~80 Hz,电刺激方式选择自动,刺激强度根据产妇的承受能力而定,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每周治疗两次,共连续治疗3个月[4]。
记录对比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总肌电值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同时记录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评价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效果,评价依据为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治疗后产妇盆底肌肌力得到显著改善为显效;产妇治疗后盆底肌肌力改善较好为有效;治疗后产妇盆底肌改善较小或无改善为无效。恢复有效率=显效加有效例数。
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有效率仅为85.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产妇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产妇发生子宫脱垂1例,压力性尿失禁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3/55例);对照组产妇有4例发生子宫脱垂,6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并发症发生率为18.2%(10/55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 4,P=0.038 6)。
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总肌电值各项指标数据分别为(23.2±5.2)cmH2O、(24.5±5.9)cmH2O、(7.5±0.9)μV;对照组产妇上述指标分别为 (23.5±5.3)cmH2O、(24.3±5.7)cmH2O、(7.4±0.8)μV,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99 6、0.180 8、0.615 8,P=0.765 0、0.856 9、0.539 3);治疗后同对照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总肌电值各项指标的 (30.8±7.5)cmH2O、(31.5±7.7)cmH2O、(8.6±1.1)μV 相比, 观察组产妇上述指标改善效果更佳, 其结果分别达到了 (37.1±8.2)cmH2O、(42.3±9.3)cmH2O、(10.5±1.4)μV, 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计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4 4、6.633 7、7.914 1,P=0.000 1、0.000 0、0.000 0)。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是影响产妇产后身体恢复的常见产后并发症。由于妊娠期机体内分泌发生变化,骨盆韧带松弛,并且随着胎儿的不断增长及羊水增多,因此会导致子宫体变大而压迫以及牵拉盆底支撑组织,导致产妇盆底肌异常松弛。而且产妇分娩过程中也会造成盆底结构改变,盆底支持组织受到损伤,进而导致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该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产妇产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严重影响了产妇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所以,针对产妇分娩后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尽早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才能确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不受影响[5]。为此,该次研究中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采取了盆底综合康复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盆底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及时对产妇产后采取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流刺激产妇的盆底肌肉,可使盆底肌肌肉收缩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并且通过刺激组织神经系统,加速神经轴突再生,恢复肌肉神经支配功能,从而使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给予产妇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产妇的心理状态得到良好改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配合传统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最终使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得到尽快恢复[6]。
综上所述,对产后发生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使产妇的盆底肌功能得到尽快恢复,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产妇身体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