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友,高情
(1.日照市东港区南湖中心卫生院,山东日照 276800;2.临沂卫康中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中风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速度快、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脑功能缺失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丧失劳动力、偏瘫等,该病在发病后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才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才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既往临床多给予西医康复方案治疗,但随着祖传医学的兴起,有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可有效治疗中风后偏瘫,可有效减少后遗症的残留,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该院收治的12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中风后偏瘫采用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2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将122例患者依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中男女各有37例、24 例;年龄区间在 30~67 岁,平均年龄为(48.86±5.43)岁;病程在 1~5 个月,平均病程为(3.0±1.4)个月。 对照组中男女各有33例、28例;年龄区间在30~66岁,平均年龄为(48.14±5.52)岁;病程在 1~6 个月,平均病程为(3.3±1.5)个月。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口服西药治疗,甲钴胺片一次500 μg,3 次/d;吡拉西坦片 0.8 g/次,3 次/d;阿司匹林 50 mg/次,1次/d;阿米三嗪萝巴新片10 mg/次,3次/d;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1 mg/次,3次/d。
观察组:西医康复方案同对照组,中医康复方案如下:(1)中药辩证治疗,补阳还五汤处方如下:黄芪3 0 mg,当归尾、桃仁、赤芍、川芎、地龙各10 g,红花6 g,加水煎煮获取300 mL药汁,1剂/d,早晚服用。言语不利者增加远志、石菖蒲、郁金各10 g,四肢觉冷者增加茯苓、泽泻、防己、薏苡仁各10 g;肢体麻木者增加陈皮、茯苓、半夏、胆南星各9 g。(2)针灸:以患者的手足三阳经为主穴,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取穴,语言、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取金津、神门、足三里、通里穴针灸,下肢瘫痪患者取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穴针灸,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取手三里、外关、肩前穴针灸。均采用采阴补阳法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3)康复师训练:将偏瘫患者分级,根据分级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床上翻身、站立平衡、下地行走等,1 h/次,5次/周。患者治疗1月。
两组患者的(1)临床治疗有效率,根据1968年第二届强国脑血管病相关讨论和《中风后遗症临床诊断标准》制定疗效标准,痊愈:患者的患侧肢体肌力大于Ⅳ级,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的患侧肢体肌力大于Ⅱ级,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部分生活需要照顾。有效:患者的患侧肢体肌力大于Ⅰ级,站立坐均可自行完成,但是步行存在一定难度。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2)中医症状积分,采用四分法(无、轻微、中度、重度症状)依次评估患者的症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便干便秘、肢体麻木、语言不清)。(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4)综合功能评分,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估。(5)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量表评估[3-4]。
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61例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6.7%(痊愈18例、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大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2.0%(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22 例,无效 11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61例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综合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61例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61 例治疗后的综合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1)观察组(n=61)t值P值16.21±2.32 16.28±2.38 0.092 2 0.44 13.87±2.15 8.23±2.06 12.177 6 0.01 19.89±2.65 20.07±2.71 0.109 8 0.73 15.47±2.58 10.01±2.38 6.098 2 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综合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综合功能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综合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61)观察组(n=61)t值P值34.27±17.27 34.36±17.25 39.09±17.02 54.27±17.26 37.87±15.27 34.08±15.34 47.88±14.22 65.87±15.02 0,221 3 0.34 4.376 6 0.01 0.098 2 0.51 7.265 4 0.01
中风现今是我国的高发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中外医学正努力攻克的世界性难题。我国祖传医学中最早记载中风的著作是《黄帝内经》,历代医学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均有不同的认识,其阐述也存在一定差异。唐宋以前,中风学说以“外风”为主,认为内虚邪中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以正气扶助、祛邪疏风为主[5]。唐宋以后,中风学说以内风为主,认为湿痰生热、心火暴甚、正气自虚等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则以补阴潜阳、滋阴熄风为主[6]。
随着现代医学的兴盛,西医针对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该病的治疗方案。病理学认为,中风的病位在脑部,以脑血管缺血或出血导致脑组织、中枢神经损伤,最终引发疾病[7]。既往临床以控制疾病发展,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为主要治疗目的。但随着临床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深入研究,临床发现,人体中枢神经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在正常情况下,脑部有相当一部分细胞是处于休眠状态的,若人体的高级中枢或者通路出现损伤,这些细胞可进入功能状态[8]。在患者脑中风后,可通过大脑皮质功能自身的重组特点让神经细胞突触再生发芽,产生新的突触,降低神经冲动传导阀值。
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是一种结合中西医特点的康复方案,通过常规西药、中医辨证用药、针灸、康复训练等,可有效改善人体患肢的局部血液循环,可通过关节、肌肉运动向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输入本体感觉冲动,从而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中存活的神经细胞兴奋性,促使神经元功能的恢复,最终达到神经系统功能重建的目的。
综上所述,脑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优化康复方案,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