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

2020-07-02 07:12鞠永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疼痛感活动度

鞠永锐

(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4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患者的腰椎间盘在外力作用、退行性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等情形并对邻近的脊神经造成一定的压迫作用,致使患者的肢体活动力明显降低,而且大部分患者均伴随不同程度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腰痛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1]。 该次研究将着重讨论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疗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为研究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该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76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例数均为38 例。 参照组中男女例数之比为 20∶18,年龄平均为(53.23±3.23)岁;观察组中男女例数之比为 19∶19, 年龄平均为 (54.76±3.76)岁。 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且不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应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时,患者应保持仰卧体位或俯卧体位, 针灸部位主要为双侧委中、昆仑、悬钟、承山等穴位。 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同时在阴陵泉、环跳、风市、秩边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对于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同时在太溪穴进行针灸治疗;对于湿热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同时在三阴交穴进行针灸治疗;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同时在承扶、腰阳关、华佗夹脊、腰俞、阳陵泉、命门、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首先应对针刺部位实施消毒处理,随后运用直刺方式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为一寸,之后采取提插捻转补法,留针时间为 30 min,1 次/d。 诊治周期为一个月。 观察组应用中医疗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中医疗法的治疗方案与参照组一致。 运动疗法:(1)患者应保持仰卧体位,随后双手握拳,深呼吸,由大腿外侧缓慢抬升双上臂直至头顶后方位置,同时伸展躯干,抬高腰背部位,整个动作时长为15 s,重复动作5 次后应休息10 s,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2)患者应尽量保持不动,背部贴紧床板,腰骶部用力,并拢两足同时上抬骨盆,并维持5 s。 整个动作时长为20 s,重复动作5 次后应休息10 s,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3)患者应保持俯跪体位,平视正前方,将右小臂、左膝作为支撑点,缓慢抬升左臂、右腿并水平伸直,维持5 s 后恢复原位。 随后休息10 s,并将左小臂、右膝作为支撑点,缓慢抬升右臂、 左腿并水平伸直, 维持5 s 后恢复原位。 重复动作5 次后应休息10 s,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4)患者应保持俯跪体位,平视正前方,脚面贴紧床板,拱起腰背部至极限,缓慢后移臀部使其坐于足跟。 之后牵引腰背部肌肉伸展,直至最大限度后恢复原位。 整个动作时长为10 s,重复动作5 次后应休息10 s,之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5)患者应保持俯卧体位,将双手放于大腿外侧,保持掌心朝上。 翻转上臂同时使用手掌撑地, 借助支撑力缓慢上移躯干部,使身体上半部呈现反弓姿势, 整个动作时长为20 s,重复动作5 次后休息。 运动疗法的持续时间为30 min/次,5 次/周。 诊治周期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

(1)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 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表征彻底性消退,腰椎功能完全恢复;有效:患者的相关临床表征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腰椎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无效:患者的相关临床表征并无明显的改善迹象[2]。

(2)观察、对比治疗期间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 疼痛程度需借助视觉模拟量表来进行评估[3],评分区间为0~10,若患者无明显的疼痛感,则标记为0分,若患者存在轻微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3 分,若患者表现为适度的疼痛感,则标记为4~6 分,若患者存在相对严重的疼痛感,则标记为7~9 分,若患者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则标记为10 分。 疼痛的剧烈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 检验,检验水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对照

参照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等临床诊治结局对应的例数分别为 17 例、13 例、8 例, 即临床诊治有效性为78.95%;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等临床诊治结局对应的例数分别为 19 例、17 例、2 例, 即临床诊治有效性为92.86%。 可见,接受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明显提升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临床诊治有效性对照[n(%)]

2.2 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对照

接受治疗前,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均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对照()

表2 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对照()

组别 腰椎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疼痛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35.43±7.23 35.72±6.83 0.893 0.102 39.53±5.89 41.72±5.42 9.834 0.002 6.87±2.73 6.79±2.91 1.021 0.097 4.77±0.94 3.01±0.92 8.732 0.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具备较高发病率的临床疾病,临床上通常将保守治疗方案、开放手术疗法、经皮穿刺切吸术等作为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案[4]。 保守治疗方案虽然具备无创、无不良反应、费用低等优势,但是该方案难以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复发率相对较高。 开放手术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削减病症的复发率[5]。 但是运用开放手术疗法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椎板实施切除处理,这将对患者的韧带造成一定的损害作用,且术后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在中医学观点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痹症”“腰腿痛”范围内,致病因素主要为跌打损伤、风寒湿邪侵入机体、肾虚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坚持调节阴阳、通经疏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 针灸疗法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案,在针灸治疗方案中,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患者的血流速率,缓解气阻血淤症状,进而实现通经疏络的治疗目的。 针刺阳陵泉穴,有助于缓解患者肢体的麻木感,调节内平衡,疏通气血,同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的疼痛感;针刺腰眼穴、委中穴及足三肾俞穴,有助于削减患者腰腿的疼痛感。 相关研究指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周围肌群的力量相对薄弱,腰背部的肌肉强度相对较低。 运动疗法有助于提升患者腰背部的活动度,矫正不良姿势,改善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度,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腰腹部及臀部肌肉的平衡性,增强肌肉强度。 相关研究证实[6],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疗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进而达到改善预后的临床治疗目的。 该次研究发现,接受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临床诊治有效性明显提升94.74%,两组的腰椎活动度、疼痛评分均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 这一结果再次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疗法、 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增强患者的腰椎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预后,同时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示中医疗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靠,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疗法、 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诊治结局甚佳, 对患者腰椎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十分理想。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疼痛感活动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of grade 1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WONCA 研究论文摘要汇编
———2 型糖尿病肥胖成人生活方式改变及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