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松解治疗跟腱滑囊炎的疗效观察

2020-07-02 07:12马站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滑囊跟腱压痛

马站立

(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中心卫生院,北京 101201)

跟腱滑囊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是足跟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走路或跑步时跟腱在跟骨后结节凸起处长期滑动、 牵拉导致跟腱止点处纤维粘液样变性,最后纤维化、钙化,跟腱增粗,形成结节,病变早期疼痛为间断性,后期为持续性疼痛[1-3]。 跟腱滑囊炎典型临床表现为足跟后部顽固性疼痛、局部肿胀,跟腱两侧可见膨出,局部皮肤温度可升高,跟腱内外侧均可有压痛,被动背伸踝关节可加重疼痛[4]。 传统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针对此情况,该文应用小针刀治疗跟腱滑囊炎的效果进行分析, 以2015 年6 月—2018 年6 月期间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跟腱疼痛患者60 例。 女42 例,男 18 例,患者年龄 26~58 岁,平均年龄 42 岁;体重为50~90 kg,平均体重为 70 kg。 病程 1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8.5 个月。其中单侧跟腱痛患者53 例、双侧跟腱疼痛患者7 例。 将60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 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6~52 岁,平均年龄39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8~58 岁,平均年龄43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跟腱滑囊炎确诊标准,且均未患有糖尿病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走路后单侧或双侧跟腱疼痛,背屈或跖屈加重;(2)病程超过 1 个月;(3)查体跟腱周围肿胀、压痛;(4)X 线片可见跟骨后结节突出或跟骨后方有圆形隆起的增生改变。

1.3 排出标准

(1)除外跟腱断裂、跟骨骨折病史;(2)除外心肝肾及骨肿瘤等严重疾患;(3) 除外糖尿病病史;(4)除外出血、凝血障碍性疾病;(5)除外患处皮肤感染及皮损改变。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患肢休息、穿厚底鞋,穿低帮高跟鞋,红外理疗仪照射患侧足跟部,20 min/次、1 次/d,以及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双氯芬酸缓释片 1 片、1 次/d;

1.4.2 观察组 患者俯卧位,踝前垫枕,足跟朝上,取跟腱止点及周围压痛点、以及跟腱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作为针刀进针点,以进针点为中心,常规消毒,术者戴口罩、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进针点处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每个治疗点注药1 mL,待麻醉起效后,术者一手固定进针周边皮肤,另一只手持针刀从跟腱中央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与下肢纵轴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呈9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当刀下有阻力感时到达跟腱,继续进针刀1 cm,纵疏横剥2~3 刀,范围0.5 cm,然后进针刀直达跟骨骨面,退针刀少许,以痛点为中心上下提插松解2~3 刀,刀口线始终与纵轴方向一致,待患者有酸胀感后,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3 刀,范围0.5 cm,以手下有松动感后,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 分钟,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然后另取两只针刀, 分别在第1支针刀内侧和外侧0.5 cm 的压痛点定位,从跟腱内侧及外侧进针刀,刀口线与纵轴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呈9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跟腱内侧缘和外侧缘骨面,退针刀少许,以痛点为中心上下提插松解2~3 刀,刀口线始终与纵轴方向一致,待患者有酸胀感后,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刀,范围不超过0.5 cm,以手下有松动感为度;同法,取股骨内侧髁和外侧髁后方压痛点为进针点,松解跟腱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处的黏连,术毕,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 min 后,创可贴覆盖两处针孔,保持局部干燥48 h,以防感染,每周一次。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 周。

1.5 疗效评定与统计学方法

1.5.1 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即使用一条长约10 cm 的直线,标有10 个刻度,一端为0 分,表示无痛,一端为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 根据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疗效评定标准[5]:优: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时足跟无疼痛;良:足跟无压痛,行走无痛或稍有疼痛,接近正常功能;可:足跟有轻压痛,行走仍有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差:疼痛未减轻,行走疼痛同治疗前。 总有效率=痊愈率(优)+有效率(良)/例数×100%。在 4 周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

1.5.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对照组(n=30)7.35±1.48 7.67±1.72 7.35±1.48 7.67±1.72

2.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跟腱滑囊炎是指跟腱与皮肤之间有跟腱皮下滑囊,跟腱与跟骨之间有跟后滑囊。 穿着鞋帮过高或过硬,可刺激跟腱皮下滑囊产生炎症。 长期刺激跟后区,如妇女所穿的高跟鞋、自行车运动员骑车上坡可产生任何一侧跟骨骨刺及跟后滑囊炎[6]。 炎性刺激致使滑囊周边充血、水肿,囊内滑液增多,反复刺激,囊壁增厚,导致跟后肿胀、疼痛,行走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通常采用休息、穿低帮高跟鞋,理疗,严重者跟骨后注射封闭,虽然可减轻疼痛,缓解局部水肿,但是会导致肌腱纤维变性,使跟腱失去弹性和伸展性,而脆性增加,在行走及活动时背伸跟腱压力增大,导致跟腱断裂的概率增加[7],并且复发性高。 该文根据针刀人体力学原理分析,跟腱滑囊炎为慢性劳损所引起跟腱起止点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张力增高,引起局部疼痛;病程迁延导致纤维性增生,黏连或增厚。 应用小针刀松解跟腱起止点及周围组织的黏连与瘢痕,减轻局部张力,血管扩张,改善跟腱及周围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使炎性物质快速吸收,消除局部水肿,恢复人力力学平衡,消除疼痛,从而达到根本治疗。 小针刀不仅直接作用患处,而且显效快,时间短,对人体组织损伤小,复发率小,费用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滑囊跟腱压痛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髋部滑囊炎的高频超声表现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超声在围髋关节相关滑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滑囊炎一般无需抽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