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笑宇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临床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发病人群多为老年患者,具体发病原因是颈椎出现退行性变化,导致脊柱平衡失稳,椎动脉神经因压迫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1]。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快节奏的生活,该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恶心、头晕以及颈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几年,临床常采用按摩、牵引等方式对其治疗,但是临床疗效普通,中医认为,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临床治疗应以通经络、调气血为主,故该次研究选取来该院2017 年4 月—2019 年4 月接收的6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分别采用按摩治疗及针灸治疗后,评估临床总有效率、血流动力学指标、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纳入笔者单位接收的68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每组 34 例样本。 入选标准:(1)该次纳入患者均符合第二届颈椎病专题讲座认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 (2)依从性较高患者。 排除标准:(1)存在颈椎脱位及骨折现象。 (2)患者伴随严重高血压症状。 (3)重要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患者。 治疗组:男(n=20)、女:(n=14);年龄:31~62 岁平均年龄(46.50±13.09)岁;病程:1~6 病程平均(3.50±3.05)年。 对照组:男 (n=15)、 女:(n=19); 年龄:32~65 岁平均年龄(48.50±14.07)岁;病程:0.5~6 年平均病程(3.25±3.02)年。该次研究获得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对比上述2 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对照组:采用按摩推拿治疗,要求患者呈坐位,于患者颈项部涂抹颈康膏, 用掌根缓慢推至患者颈椎处,随后利用搓、揉、滚等按摩手法放松患者斜方肌、上肢肌肉、颈背部项韧带及胸锁乳突肌,放松后以点按、弹拨及理筋等手法行肌肉治疗,将偏歪的颈椎棘突进行拨正处理, 并将椎体小关节错位进行纠正;最后取患者百会穴、风池穴、夹脊穴等进行按揉[3]。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要求患者呈俯卧位,选取患者天柱穴、百会穴、颈百劳穴、大杼穴、风池穴及两侧夹脊穴,选用合理尺寸毫针,并对毫针及所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并行补平泻法,进针时以患者胀感为度,对于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患者,加选内关穴进行针刺;对于眩晕明显患者,针刺时加选太阳穴;对于失眠患者,针刺时加选安眠穴;1 次/d,留针 25 min/次[4]。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1 d。
临床总有效率评估:痊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正常生活;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变化,日常行动受限;有效率分值越大,说明临床总有效率越好。 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评估:参照功能评估量表进行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评估。
68 例患者数据资料借助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该次研究中临床总有效率属计数资料范畴,以χ2进行检验、[n(%)]进行表示;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属计量资料范畴, 用t 进行检验、 标准差()进行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经治疗, 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表2 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组别RI PI TMFV(cm/s) PSV(cm/s)治疗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0.81±0.28 0.94±0.23 2.09 0.04 0.90±0.42 1.13±0.34 2.48 0.01 27.98±4.29 25.63±4.68 2.15 0.03 61.12±13.53 52.36±14.89 2.53 0.01
经治疗, 治疗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见表3。
表3 颈椎功能改善情况()
表3 颈椎功能改善情况()
组别治疗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颈椎功能改善治疗前 治疗后24.3±4.1 24.1±4.0 0.20 0.83 37.5±3.2 29.7±2.9 10.53 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间隙狭窄导致椎动脉受压,从而造成椎基底供血障碍,导致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病症[5]。 患者病发以间接性眩晕为主,其次伴随颈椎疼痛、听力下降及肢体麻木等症状,由于该病病程较长,治疗缓慢,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而言,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尤为关键。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多由于气血亏虚、肝肾失调所致,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以推拿按摩为主,治疗时通过各种手法刺激患者颈肩部相关穴位,以此达到通经活血、舒筋止痛的治疗目的[6]。 而针灸属于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针刺治疗,可起到通经止痛、理气行瘀的效果,针刺患者百会穴,具有开窍醒脑之功效;针刺患者风池穴,可有效缓解颈椎疼痛及头部疼痛症状;而针刺患者夹脊穴,可有效治疗患者眩晕症状[7]。 有报道介绍,针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交感神经系统,缓解韧带粘连或痉挛现象,且针灸对改善患者颈椎部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作用[8]。 通过该文研究发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按摩及针灸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37.5±3.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针灸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既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又能促进颈椎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