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天津市安定医院九科B3,天津 300074)
护士在各医院中均承担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决定者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未来发展情况[1]。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高速发展,护理工作呈现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需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以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适应护理学的发展[2]。但由于我国护患比例过低,每名护士需要负责多位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尤其对于精神科工作的护士,需要时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精神压力较大,相应的用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较为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护士培训工作的效率,成为当今护士培训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此背景下,采取反馈型培训模式向护士开展培训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018年7月—2019年6月,选择天津市安定医院16名护士作为培训对象。所有护士均为医院正式工作的护士,且均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在16名护士中,男13名,女3名。护士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30.2±5.3)岁。其中护士5名,护师9名,主管护师2名。根据培训时间的不同,将2018年7月—2018年12月的培训时间段纳入前期组。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的培训时间段纳入后期组,分别开展培训教学。
前期组在主要采取讲授法开展培训,如聘请院内外护理专家和科室内护士轮流承担培训任务,不定期地向科室护士开展集体培训。后期组采取反馈型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具体过程如下:①培训前期教学。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先以反馈型培训模式为主题开展前提培训,使护士对反馈型培训模式有基本了解,并在主观上明确参与培训和提高护理技能的重要性。②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全体护士逐一对自身护理技能方面的不足进行总结,然后护士长根据全体护士的总结情况,将存有共性问题的护士组成多个培训团队,并将本环节总结的问题作为反馈型培训模式的培训内容。③开展反馈型培训。根据上一步培训团队的建立情况,以培训团队为单位,护士长选择最佳人选作为各个培训团队的教师或者主讲人,开展反馈型培训。在反馈型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先初步演示某一护理技能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与全体护士共同完成操作。此时护士随时向教师反馈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若护士性格较为内向或不善言语,则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主动掌握护士的操作情况。教师得到护士的反馈后,根据护士的反馈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采取举例法等,再次开展培训教学,直至护士完全理解和掌握后,本次反馈型培训环节结束。
教学效果如下:①护士对培训环节的学习体会。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内容制定、个性化教学和培训氛围等。每项满分均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护士的培训体会越好。②护士培训后学习效果自评。调查结果分为明显提高、有所提高、基本提高和未提高4种,良好率为前两者之和。
护士对培训环节的学习体会比较如表1所示,可见后期组护士对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内容制定、个性化教学和培训氛围的评分均高于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护士对培训环节的学习体会比较(n=16,分,
与前期组比较,*P<0.05
护士培训后学习效果自评比较,前期组良好率为68.75%,后期组良好率为93.75%。后期组学习效果自评良好率高于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护理学科的高速发展,目前各个医院均非常重视对护士的培训工作,以使护士的护理技能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3]。但对于护士来说,由于护患比例过低,导致工作量过于巨大,相应的用于培训和学习的时间较少。随之而来自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护士的培训效果和学习质量。
反馈型培训模式与传统的培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培训主要以培训教师的讲授为主,培训内容和进度完全由教师把控,而护士是否掌握以及掌握的程度教师并不了解。在此教学模式下,很多护士培训后并未掌握相关的知识,既浪费宝贵的培训时间,也未在培训中受益[4-5]。反馈型培训模式与之不同,其将护士在培训中的反馈作为重要的教学信息,教师根据护士反馈结果,及时个性化地调整教学方法,且以护士完全掌握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保证和提高了护士的培训效率。
反馈型培训模式教学完成后,护士的学习体会更为理想,同时培训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