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丽
(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 护理部,天津 300300)
留置尿管是临床常见操作,但患者易并发尿路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留置尿管期间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临床的关注重点之一。临床护理模式不断发展,集束化护理模式即为一种新型模式,其将集束化护理策略和目标性监测方法按照循证护理证据,针对性捆绑在一起,可发挥一定的前瞻性干预和控制作用[1]。在留置尿管期间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可优化常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对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留置尿管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1)纳入标准:①置管前尿培养呈阴性[2];②无全身感染,无糖尿病。(2)排除标准:①置管前已确诊为尿路感染者;②包皮包茎或发生龟头炎者。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5~74岁,平均(58.74±3.12)岁。观察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26~73岁,平均(5.91±2.0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保持温湿度适宜。定时检查导尿管是否堵塞或脱落,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告知留置导尿管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应合理饮食。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担忧。拔管前指导患者进行膀胱收缩训练。
1.2.2观察组 接受集束化护理策略。建立干预小组:由护士长和4名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小组,护士长与责任护士依据留置尿管期间相关尿路感染状况,制定护理策略,同时指导和监督每一项护理策略实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培训,并定期考核置管护理操作技能、无菌操作要求,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尿管。对于留置尿管超过48 h者,从第3天开始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在无继续留置导尿管指征的情况下,与主治医生交流,尽早拔出。每7 d更换1次抗反流尿袋,加强对尿管、尿袋的观察,如发现堵塞、漏尿、沉淀物累积,则及时冲洗或更换。在操作期间,避免引流管受压、曲折,尿袋和引流位置不能高于患者膀胱,并保持尿管的封闭性。拔出尿管后,密切观察排尿情况,确保会阴部干燥清洁。每天用碘伏擦拭消毒会阴部、尿道口,排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和尿道口。
1.3 评估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留置尿管不同时间段(3、7、10 d)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尿路感染诊断标准[3]:伴有下腹触痛、腰痛、肾区叩痛;尿液、尿道分泌物异常、尿道口红肿;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1,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1。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90分以上为满意,50~89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2.1 尿路感染发生情况观察组留置尿管3、7、10 d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留置尿管不同时间后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2.2 尿管留置、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管留置、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aχ2=6.667,P<0.05。
留置导尿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和临床治疗。留置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因素较多,常见的有置管操作不当、置管时间过长等。临床科学干预留置导尿管患者,有效控制引起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因素,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4]。集束化护理策略将护理和治疗有效整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留置尿管3、7、10 d后,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集束化护理策略可有效预防留置尿管期间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该结论与相关文献报道[6]一致。同时,观察组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减轻膀胱刺激症状,促进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护理措施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策略可有效预防患者留置尿管期间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轻膀胱刺激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