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本土接轨的意识,关注民族演唱的奥妙—评中国原创合唱新作品指挥研习班之刘晓耕的创作

2020-07-02 07:58赖菁菁
歌唱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合唱团民歌教授

赖菁菁

《坡芽歌书》

从2017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原创合唱新作品指挥研习班和“‘心声’新作品音乐会”,邀约刘晓耕、夏彦彬、潘行紫旻、温雨川、何崇志等在合唱领域非常活跃的中国作曲家,展演他们高水准的合唱音乐作品。历年活动都安排了几位作曲家在研习班上畅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构思,与指挥共同指导合唱团现场排练,讲解作品在表演诠释上的重点。这样的创作、表演、近距离“见面恳谈会”,让参加活动的学员和教师们左右采获,获益良多。

刘晓耕教授是云南禄劝人,任职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致力于收集整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小调,将这些原生态音乐素材改编、谱曲为合唱作品。刘教授奉献了《水母鸡》(壮族)、《小河淌水》(汉族)、《崴萨啰》(傣族)、《一窝雀》(彝族)、《阿细跳月》(彝族)、《月亮今晚要出嫁》(布朗族)、《纹身》(傣族)等多首合唱佳作,其合唱音乐创作在题材风格、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倾向与偏好,成为近年来中国合唱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本文将回顾分析刘晓耕教授的合唱音乐创作,分析他为中国原创合唱新作品指挥研习班带来的音乐作品和部分代表作。

“真善美”的民歌题材选取

刘晓耕教授改编创作的合唱作品题材丰富,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与传统人文价值。通过精心处理的音乐,将这些多姿多彩的人文风貌与充满“真善美”的价值观进行了艺术化的传播。

刘晓耕教授与华南师范大学苏严惠教授探讨

合唱曲《命好才相会》的音调来自《坡芽歌书》,这是一种“流传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发现者最初在坡芽村所见的歌书是一块宽约1尺、长2尺余的土布,画有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①。刘教授根据《坡芽歌书》的题材还创作了《妹要嫁何方》《火烧芭蕉》《只爱你一个》等多首合唱作品。《坡芽歌书》所记载的81首情歌大量采用比兴手法,韵律严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命好才相会》却与众不同,它的歌词简单通俗,体现出壮族人民的“生活美学”:“彼此之间是命好才能相逢、相遇”。这不仅是对人们之间相遇、结识的感慨,还是与“花鸟山水”相会的感恩,表现了壮族人敬畏自然、惜福惜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爱情是民歌中最具有创造力、拥有最诗意表述的永恒主题。合唱曲《舍得舍不得》引用了两首爱情主题的山歌创作而成。第一段和第三段为云南富宁县郎恒乡的“郎恒山歌”,第二段为“归朝山歌”(也被称为“呃哎调”)的歌调。歌中唱道:“今天好日子,我俩来相会。哥像镜中影,见到摸不着。难舍妹回家,难舍妹回去。分别就像果离树,离别就像鱼离水。歌妹离别去,来日再相聚。”歌词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爱情男女相会、不舍别离的情绪。

刘教授还改编了许多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展现自由快乐的童真、童趣。大家熟悉的壮族童谣合唱《水母鸡》其实是生活在稻田边、水塘中拇指般大小的黑色水甲虫,它们善浮水,会爬行,能飞行。孩子们捉住水甲虫放在手中玩耍时,会吟唱这首童谣,“水母鸡,游呀游,你莫飞上天,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游在田里边。”这首作品成为国内很多小学合唱团特别喜爱的佳作。其曲调原是刘教授根据牟洪思创作的童谣改编而成。在作品创作完成后的采风过程中,影视人类学学者谭乐水采集到一位80多岁的壮族老人龙琼琳唱的一首别样的《水母鸡》,揭开了这首歌曲的另一种表意。歌中唱道:“水母鸡在我的手上,它往哪儿飞,飞到东边我就要嫁到东边。”②原来壮族女孩在十五六岁时,有放飞水母鸡、占卜婚嫁的仪式,水母鸡飞走的方向预示着女孩今后出嫁要去的方向,没想到《水母鸡》还是一首婚嫁歌曲。可见,民歌曲调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有可能承载多重意义与内涵。若是以这位老人的演唱为依据,《水母鸡》这首合唱曲必是另一番样貌与情感。

《纹身》是刘教授创作中比较特别的一首,叙事性非常强。其曲调原本来自舞剧《泼水节》的节选,后为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成立二十周年而量身定做的合唱作品。歌曲讲述了聚集在大榕树下的青年们参加了神圣的纹身祭祀仪式,在长者低沉吟诵的过程中,青年们得到象征神灵庇佑的纹身,最终战胜了恶魔,救回了侬香公主的故事。戏剧性效果如此强、人声的表现如此多元、表演张力如此惊艳的单首合唱作品在国内同类创作中并不多见,这部作品让刘教授的合唱作品创作主题从“山水、天地、人”,上升到了“神”!宏观上也反映出国内专业合唱团体的蓬勃发展,对艺术性强、富有挑战性的合唱作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多元化”的民歌编创思路

刘晓耕教授的合唱改编曲创作,既展现出一种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敬畏之心,又大胆地将这种传统音乐文化放入当代创作思维之中,使他的作品亲切而富有新意。接下来,笔者将从调性变化、结构布局、风格元素融合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刘教授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精巧构织。

1.调性对比

调性对比是丰富旋律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简单的民歌旋律进行调性的对比处理,新的调性色彩往往能够让听众对已经烂熟于心的旋律产生新鲜的感受。比如合唱曲《小河淌水》的第三段,也就是再现段,完整采用了c小调,与歌曲的主要调性a小调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普遍应用的小三度的调性对比,相对于属调(纯五度)的调性对比,具有更强的色彩感、更弱的功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小三度的调性对比具有对称性,歌曲前10小节的引子也是从c小调开始,然后进入a小调的主旋律。调性的色彩与结构布局相结合,令耳熟能详的《小河淌水》经典旋律焕发出动人的光泽。

有时候,刘教授的创作中调性色彩的对比非常大胆。在合唱曲《崴萨啰》中,他使用了大二度的调性关系结构,主旋律声部的三次呈现,依次出现在D大调、E羽调与升F大调。欣赏这一作品时,能明显感觉到调性色彩的层层递进,在音响上贴切并升华了“多彩云南”的歌曲境界。

2.不协和音程的运用

为民歌旋律配上不协和和弦,也能够达到丰富旋律表现力与戏剧感的效果。合唱曲《一窝雀》中段的音乐就充满了和声性的表现,两个旋律声部构成四度关系(见谱例1)。合唱作品一般以三度、六度音程关系来为旋律声部进行“加厚”,此处的旋律以四度关系为主,配以钢琴奏出增六和弦的固定音型,为传统的民歌旋律披上了现代音响的外衣,当然也对合唱团的演唱音准带来不小的考验。

谱例1 《一窝雀》第81—88小节

3.结构融合

将民歌旋律发展变奏成艺术化的合唱曲,结构上的扩容必不可少。通常刘教授会为乐曲的中段创作一个功能性的对比乐段,《崴萨啰》《小河淌水》《水母鸡》等作品都有一个以“节奏动机展开”为手段的音乐性格对比的动力段,它们中有些来自其他的民间音调,有些是作曲家对歌曲动机素材的展开,以扩充乐曲的情感动力与表现张力。《崴萨啰》的中段便是刘教授对旋律、动机素材的舞蹈性展开,他期待中段表现出印度舞蹈音乐那般的激烈动感,鼓励大家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加入各种民间打击乐器,以烘托泼水节载歌载舞的欢畅情绪。《舍得舍不得》则是将风格相异的山歌旋律有机融合,构成更宏观的曲体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郎恒山歌”歌调速度舒缓而流畅(58BPM),旋律轮廓以八度跳进开始,再一路婉转装饰下行,高亢嘹亮又满是儿女情长的唱腔。对比性中段拼接的“归朝山歌”(也被称为“呃哎调”)歌调以切分、小后附点和三连音的节奏因子,层层递进,制造持续的音乐动力。其中的第一组节奏动力是以男声部演唱具有切分因素(每小节一次)的节奏性固定低音,女声部吟唱二声部的自由长腔,速度为115BPM(见谱例2)。第二组节奏动力来自连续的“小后附点”(见谱例3),这也是壮族民歌中典型的节奏形态,切分节奏因子(每拍)以128BPM的速度,形成比之前更强的动力层次。

谱例2 《舍得舍不得》对比性中段的“归朝山歌”

谱例3 《舍得舍不得》第76—84小节,对比性中段的节奏展开段

4.风格“翻新”与“做旧”

将当代风格化的音乐元素与民歌音调结合,展现了作曲家对民歌与各种音乐风格元素进行“混搭”的功力。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流传着很多舞蹈音乐。《阿细跳月》便是彝族阿细人的民间舞蹈音乐,男舞者弹奏大三弦或吹奏笛子,女性合着节拍与之对舞。这首歌曲的改编版本众多,刘教授根据其五拍子的舞蹈律动与大三度的基本和弦,创编了一首融合流行音乐和爵士乐元素的合唱作品。

而这并不是刘教授第一次将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更大胆的一次创作来自《小河淌水》。原始民歌音调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被作曲家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调,对比性的中段明快而动感,以典型的探戈节奏推动,速度从之前的80BPM转换为144BPM,为这首歌曲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意趣与时尚感(见谱例4)。

歌曲原本的核心审美意象与现代编曲之间的关系,或许是每位创作者在改编每首作品时都会反复揣摩的,尤其是面对已经传唱百年、深入人心的民间曲调。《命好才相会》这首作品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构思,刘教授异常谨慎,尽力避免过重的作曲技法折损乐曲原本的风味。他坦言,在为这首民歌做改编时,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多种手法,却始终无法妥帖,担心现代作曲技法掩盖了丰富的唱腔变化,把歌曲原有的韵致和“文化含量”破坏了。百思之后才豁然开朗,决定用类似于西方格利高利圣咏的创作方式来改编。这种“做旧”的作曲思路,让我们听到了现在这首朴素清甜的合唱版《命好才相会》。

谱例4 《小河淌水》中段的探戈曲风

5.人声的多重塑造

当代合唱作品中的人声,被高度的器乐化、节奏化、音响化、音色化和交响化……刘教授力图在民歌的演唱之上,展现人声的可塑性与创造性,这与他系统扎实的作曲训练分不开。部分声部演唱器乐化的固定音型,为主旋律伴奏成为刘教授无伴奏合唱作品中典型的织体样式。合唱曲《月亮今晚要出嫁》的开篇,男声声部化身为复合的器乐化伴奏,映衬着女高音的主旋律更为“赏心悦目”(见谱例5)。

谱例5 《月亮今晚要出嫁》第9—13小节

谱例6 《一窝雀》中段第117—119小节,合唱各声部模仿电锯声

谱例7 《崴萨啰》第87—90小节,三类歌词同时演唱

对自然声响的生动模仿是营造歌曲音画效果的重要手段:《小河淌水》中就运用了器乐化的人声音色,在引子部分以多声部的人声模拟出流水的不同状态与层次;《水母鸡》的中段更是“热闹非凡”,各式各样动力节奏的组合与声效的运用,仿佛进入了神奇的微观昆虫世界。如此有想象力的人声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原本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趣味,激发了听众多元的感知想象,增添了无伴奏合唱团的艺术魅力。

人声发出的各种“噪音”,还能成为塑造歌词内容或故事的“场景化”元素。在《一窝雀》的中段,不同声部交替出现的快速弹舌与钢琴的震音交织,以极不和谐的和弦音响模仿电锯锯断一棵棵大树时的噪声,让听众身临其境,不由地想到森林被砍伐、雀儿们赖以栖息家园被毁的场面(见谱例6)。

在合唱指挥的创作理念中,不同语言歌词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成为独特的音色。在刘教授的作品中,非固定旋律的念诵在《纹身》中的运用达到了某种“极致”。此曲采用了南传佛教中的两种梵文经咒,展现了青年们在经咒声中纹身获得庇佑的古老仪式,颠覆了听众对傣族乐曲飘逸悠扬的一贯认知,感受到傣族文化传统中厚重的一面。人声吟诵还能与其他演唱形成对比与融合之势。《崴萨啰》的尾声,不同声部并列出现了“哎啰”的吟诵,汉语歌词与傣语的节奏型念白,乐谱上详细标注了念白的腔调(见谱例7)。这种颇具西方宗教经文歌每个声部不同歌词的妙趣,将歌曲推向了终点的高潮。

“原汁原味”的母音制作

母音演唱与创作是刘晓耕教授一直秉承的民歌合唱创作思路,这里的“母音”指的是典型的民族音调及其方言元素。刘教授在对歌曲进行旋律化与节奏性展开时,所有出现的衬词与衬腔都来自民歌本身,“提炼母音”的创作理念被广泛应用。作曲家在深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记谱和音响分析,进而将音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音元素融会贯通地揉碎、提炼和重组。这是刘教授的核心创作手法之一。

《舍得舍不得》有两组过渡段,分别为两组节奏段落之间的过渡段(第60—75小节),以及音乐回到第三段主旋律的导出段(第100—108小节,见谱例8)。这两组过渡段有明显的加速变化,两次加速均是由三连音动机来完成。三连音动机曲调配的歌词分别是“哟来咯”和“赛米来”,这应该是刘教授在2018年“桂林民歌合唱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到的被“揉碎”和“提炼”的母语。通过对母语发音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将词汇分解、重组后转化为合唱中的衬词。衬词化的发音,与乐曲的其他歌词同宗同源,毫无违和感,并且为进入下一个乐段,制造了在音乐形象、音量和速度(从128BPM转回62BPM)方面的最强音响动能。在排练时,除了对优美旋律不失风味的演唱外,刘教授还建议合唱团员要唱出作品清晰的结构,尤其是这类连接段和过渡段。

谱例8 《舍得舍不得》第105—108小节,中段的衬词处理

在合唱曲《水母鸡》开始的节奏型段落的歌词也是运用了提炼母音的方法,以“唑唑喳唑,次次七切”与“咛咛喳咛喳(水母鸡)”交错,形成不带明确音高、活泼的复合节奏,轻易营造了孩子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好不快活的生活场面(见谱例9)。“喳咛喳”正是壮语中“水母鸡”的意思,这个核心的母音元素,更是在整首歌曲中不断裂变,塑造了昆虫世界的千姿百态。

谱例9 《水母鸡》第6—9小节,引子的非准确音高母音念唱

母音不仅可以用在节奏型段落,还被用于自由而充满幻想色彩的引子部分,《崴萨啰》的引子段落就是以傣语的母语元素“哎啰”“吧啦”来演唱,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典型音乐意象(见谱例10)。

谱例10 《崴萨啰》第1—9小节,引子部分的母音自由吟唱

提炼母音元素的创作看似简单,实际上与音乐动机展开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作曲家从原生态的民歌音乐文本中提炼母音和动机素材进行风格化的重构,这十分考验作曲家对音乐素材进行提炼、改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语音学的功力。将母音材料和动机展开调配妥帖绝非易事。刘教授曾坦言在创作过程中,历经多次田野考察,对不同民族歌唱中的母语发音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将一个个民族方言词汇分解、重组后才能转化为合唱中的衬词。

在合唱曲《撒哩啰》中,刘教授将母音裂变融合的创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首作品中融合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九个特性母音和腔调元素,引用了藏族变经、苗族飞歌、纳西族窝硪音调与彝族快调等典型音乐风格。刘老师将这些充满生机的母音符号,创造性地构织出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音乐互文。

原生态的歌曲诠释

对民歌合唱曲的诠释,最难之处在于其演唱的方式与风格。民歌与方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不了解其母语的情况下,要唱得有模有样,展现出民歌的基本样式是非常不容易的。刘教授在指导排练《命好才相会》的过程中,为演唱者和学员耐心地解释了壮族民歌演唱的基本风格。合唱团需要采用嗓音清亮的弱声演唱,男声尤其要保持高位置,且声音并不奔放,而是“向内”走。并且,这首歌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尤其是在每一乐句的长单音有细腻丰富的色彩变化。除了乐谱上标记的滑音唱法外,刘教授还分享了一些获取壮族演唱风格的秘籍。在演唱上行或下行纯四度音程时,音高应更“开”一些。如何在五线谱中尽可能更加精准地记录下民歌演唱声腔的百转千回,这是困扰作曲家的一个不小的问题。尽管在乐谱上标了“音量”的强弱标记,但依然无法描述《命好才相会》每一乐句结尾长音的声腔变化(见谱例11),而这恰恰是在表演诠释时获得民族风格的关键。

谱例11 《命好才相会》乐句结尾处的演唱说明

刘教授在对民歌的创作加工时,非常注重歌曲的民族化“灵魂”和“文化基因”,也就是歌曲的音调形态、民族母语方言和演唱音腔,这些核心材料在他的合唱作品中得到保留和发扬。在诠释作品时,刘教授也期望合唱团员对民族化音腔尽可能贴近本源的模仿。在指导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排练《舍得舍不得》与《命好才相会》两首作品的过程中,刘教授始终关注并强调团员们的演唱应尽可能接近壮族歌手的“民族化”音腔。他将歌曲中唱腔的流转,比喻为声音的“密度”变化。当笔者追问刘教授“密度”一词的内涵时,他分享了自己的解读:云南的侗族大歌和壮族的《坡芽歌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演唱特质,为什么民间歌手们仅用非常小的气流就形成非常饱满的振幅?为什么那样轻声的演唱能塑造出如此明亮、通透、有穿透力的音色?这与“学院派”使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发声振动的概念完全不同。

纵观刘晓耕教授的合唱音乐创作,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宝库,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以朴素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作曲技巧,不断寻找、尝试、构建民族性与国际化的音乐交融,在传统文化音声的浩瀚海洋中发现了与当代呈现的关联,探索“中国范”的民歌合唱发展道路。这难能可贵,也非他莫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培养的专业作曲家不在少数,可愿意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少数民族音乐创编,并持续高质量产出的专业作曲家并不多见。或许,也只有出生、成长、工作在云南,扎根于音乐“田野”的刘教授才能将民族化元素的挖掘和重构完成得如此漂亮。他将少数民族母语与音乐语汇完美融入现代音乐艺术文化创作中,提出了“在文化中理解音乐,在音乐中体察文化”的音乐创作理念。刘教授感叹,一直以来,国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也随着“向国际接轨”的发展浪潮大步前行而缺乏“与本土接轨”的意识与躬耕。刘教授期望歌手们暂时放下西方传统声乐训练形成的声音观念,去尝试找到与歌曲来源民族相近的音色和唱腔。面对中国如此多元化的演唱方式和风格,是否能在未来的世界合唱比赛中形成一个像“爵士”“福音”那样的唱法组别?

刘教授的创作风格与方式不仅深受国内听众的喜欢,也让异文化群体中的听众迅速感受到作品中的民族色彩与东方基因,一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听赏新鲜感与合唱作曲技法带来的熟悉度,让刘教授的作品广泛地蜚声国际。近年来,不少国内团体参加国际合唱比赛都会选择他的作品,翘首以盼的新作也是迅速走出国门、唱响海外,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在2019年就将《纹身》带上了国际合唱比赛的最高领奖台。

此外,刘教授还积极投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事业中。他是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的核心专家顾问,基金会运作下的“飞跃彩虹”民族合唱团的成长离不开他的扶持与推广。他为基金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合唱指挥专家赴云南采风,为当地少数民族合唱团排练、培养师资。2019年,在深圳音乐厅的支持下,基金会在深圳成立了“飞跃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由长期参与基金会公益活动的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指挥胡漫雪担任艺术总监与常任指挥。该团定期举行音乐会,分享和传递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艺术文化交流,也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合唱创编与表演架设了重要平台。2019年11月,第一场“‘魅之回响—远古与大地’多民族合唱音乐会”开幕。本次音乐会特意邀请了“飞跃彩虹”旗下的藏族、哈萨克族、拉祜族合唱团与民间歌手,与深圳的“飞越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在深圳音乐厅共同演唱,动人心魄的少数民族歌手演唱配以丰满的合唱织体,开创了全新的合唱音乐会形式,震撼了整个中国合唱界。

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演唱《舍得舍不得》

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演唱《纹身》

“飞跃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与景颇族歌手演唱《哦然》

西方艺术音乐的民族乐派中,始终闪耀着那些为了振兴民族音乐文化而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音乐家,如巴托克、柯达伊、斯梅塔纳……中国的民族乐派发展同样离不开刘晓耕教授这样受过专业音乐训练,对民族音乐文化充满热爱,愿意投身到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合唱创作的音乐家们,挖掘、传播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中最震撼人心、最淳朴自然、最独特瑰丽的音乐财富,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构织”多民族音乐地图,为构建中国文化自信而输入生生不息的能量。

(作者附言:1.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年校级师生共研项目“多元音乐语境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创新性改编、创作与表演”的阶段研究成果,编号17SS2。2.文中曲谱《命好才相会》和《舍得舍不得》可在“合唱世界”官方微信公众号购得版权。)

注 释

①卓晓楠《〈坡芽歌书〉研究综述》,《音乐时空》2014年第23期。

②陈劲松《刘晓耕合唱音乐作品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合唱团民歌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青蛙合唱团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