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鑫
摘 要:随着“让游戏更自主”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和做法在受到一次次冲击后逐渐改变,从被动到主动、从不愿意到试试看、我们从懵懂—迷茫—困惑—自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师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任务与角色意识日渐清晰。
关键词:幼儿游戏 教师放手 自主游戏 读懂孩子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很“忙碌”。像“巡逻队”一样,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像“消防队”一样,随时准备应对游戏中的突发状况;还有一张“婆婆嘴”,不停地再问不同的幼儿“你在做什么”……我们如此“忙碌”,却不见得能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需要与发展水平,这样的情况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
一、发现孩子的游戏。
我园在进行区域活动现状、问题及策略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本着“问题即是资源”的研究原则,从问题出发,按照循环沙漏式研究法,即发现问题——解决思路——输出成果——原因反馈——调整策略——解决问题——再实践,经过几个循环的研究,我们从懵懂——迷茫——困惑——自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教师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任务与角色意识日渐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游戏时间充足 根据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将块状时间分割细化,制定出适合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安排。规定大、中、小班区域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
二是确保游戏规则便于实施 1.进区记录卡,由幼儿自己记录,便与幼儿规则的内化,也便于教师一目了然掌握幼儿进区情况。如:月末统计、图表分析。今天开不开,幼儿一目了然,培养幼儿自主选择的意识。如:大班的禁止符号,代表今日不开放。墙饰图片分享,多动能室
三是确保游戏材料、内容便于操作。尽可能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如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空间的选择、游戏任务量的选择。丰富游戏材料、研究材料游戏难度层次、注重游戏材料与主题教学延伸。如:小班物化资源—有趣的蚂蚁,大班亿童操作盒—自制时间沙漏。支持和尊重幼儿自主的小策略,和幼儿商量着做决定。如:中班恐龙图形棋的游戏规则,我们的预设规则和幼儿商讨的自主生成规则形成了游戏的多种玩法,既被幼儿接受,又深受幼儿喜爱。游戏层次,预设与生成。教师提供适度支持,接受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接纳幼儿个性化游戏选择的需要,帮助幼儿建立在区域游戏中的安全感与熟悉度。如:中班物化资源—有趣的图形区域操作任务卡中用★的数量,区分难易层次等级,引导幼儿从易到难,满足并支持幼儿个性化需要,体验游戏乐趣。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幼儿提供适度,支持和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逐步实现各项事务的自我管理。如:中班生活区筷子夹豆,小班生活区整理袜子、系扣子,支持幼儿的自主选择,大班根据当月入学成熟水平索引,增加相应任务卡的操作学习。
二、让孩子自主的游戏。
随着“让游戏更自主”理念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观念和做法在受到一次次冲击后逐渐改变,从被动到主动、从不愿意到试试看、 从亦步亦趋到完全放手。
在我园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 我们一起经历了“放手——观察—— 解读——识别”的过程,不断在游戏中的“放手”提供支持与保障。
阶段一:“假”游戏
最初,我们追求的是精美的游戏环境、逼真的游戏材料和新颖的游戏主题。我们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环境创设和材料准备上,可结果却是幼儿不喜欢、自己很辛苦。
我们开始思考:精心准备的游戏真的是幼儿喜欢的吗?其实,幼儿只是在按照我们的预设玩“假”游戏。如何改变现状?我们开始尝试积极“放手”,尝试“留白”。
阶段二:开始“留白”
“留白”之前,又发现:幼儿总是会找那些空空的、什么也沒有的角落去玩,玩的时候特别放松和开心。于是,我们跨出“留白”的第一步:留出一条2m×9m的空白走廊作为自由空间,幼儿称它为“自由自在的地方”。
没有环境布置和材料,幼儿会去玩吗?能玩出花样吗?结果,从一开始的少人问津,到后来人越来越多,出现了“汤姆熊”“动物园”“武术馆”等游戏主题。我们开始扩大“留白”空间,从一条走廊到将一半的公共区域作为“留白”区域。
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产生了既欢喜又纠结的矛盾心理:欢喜于看到了幼儿自主游戏背后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又纠结于幼儿玩得很松散,不是“店铺”就是“地摊”,幼儿的游戏水平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由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展开了一系列问题的研讨,诸如游戏“留白”后出现幼儿的“抢白”,教师怎么做?是逐步“留白”,还是完全“留白”?当幼儿游离于“留白” 区域时怎么办……在对话中,教师逐渐对“留白”的意义如何达成共识: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留白”在给予幼儿自主游戏权利的同时,也导致幼儿游戏能力的差异愈发明显,因为能力强的幼儿总是能够抢先占领“留白”区域。
阶段三:真自主游戏
这一阶段我们大胆放手,所有公共环境都成为“留白”区域,让所有幼儿都有机会参与真自主游戏。教师不再布置游戏环境,他们的任务是提供“材料超市”以及观察幼儿的游戏。
这时,同一个楼层的“留白”区域出现了差不多的游戏内容,如点心店、小吃店、烧烤店、奶茶店等。幼儿玩得乐此不疲,我们开始纠结“要不要合并游戏中的同类项”?
三、读懂孩子的游戏。
通过有效的家园共育策略,围绕“你读懂孩子了吗”这一话题,选择恰当的游戏故事案例,帮助家长读懂幼儿的游戏。建立家园互动“新通道”,教师和家长对“自主游戏”的意义达成共识。这样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家园互动模式,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专业性,也使家长在互动交流中学习用专业和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幼儿的游戏。
通过做幼儿游戏的研究,我们不断自省反思,如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其实就是把教育者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游戏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当我们看到孩子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就是他最为自然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幼儿教育,就像是牵着蜗牛散步,没有一蹴而就,只有陪着它一起成长,做一只快乐的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