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依代·亚生
【摘 要】心理学家经过无数的研究表明,学龄前期是儿童养成健康心理的关键期,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在这个时期打下根基,若有良好开端,孩子长大后的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将得到良好发展;反之,幼儿在长大之后就很难拥有完善的人格。因此,重視和加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已无法再回避的问题,而家庭教育在此過程中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前儿童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家长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有必要并且有义务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此,在本文中,我将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意义作出分析,并进一步阐述该如何营造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热门话题。随着教育不断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家长们也逐渐关注家庭教育,注入了很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致力于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概念
1.智力发育正常。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通常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好奇心、想象力且动作发展协调。智力落后的儿童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对于困难的工作和任务很难完成。智力发育正常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2.情绪稳定乐观。情绪是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大特征,也可以说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绪来反映和表现的,因此,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人际关系和谐。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多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展现出来的。即使学龄前儿童年龄小,人际交往能力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作,能与他人互相关心和理解并友好相处。
三、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1.家庭氛围沉重或散漫。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很重要的。当下情形是,家长通过工作上的努力可以给孩子较优的物质生活,可想给孩子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则有一定的困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情绪稳定乐观、人际交往和谐、自我意识良好的;某些家庭中夫妻关系不融洽,时常在孩子在场时吵架斗嘴、指责谩骂,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且较易产生不自信、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征。
2.过度的溺爱关心或忽视放养。溺爱,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共有特征,从而造成孩子在心理上觉得爱是理当如此,从而变为自私自利、不会珍惜、不懂付出的个性特征。
3.过度激励表扬或严厉批评。被人赏识,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这样的期望。一位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曾说过: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自成人的表扬就像天空对于鸟儿,会使孩子爆发出强烈的努力和成长的愿望,从而使其内心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
四、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以身作则,营造轻松舒适的心理氛围。学龄前期的幼儿处于发展初期,善于模仿是幼儿的首要特质,而身教大于言传,家长应以身作则且言行统一,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2.适当鼓励,培养自信心。自信心会让孩子遇到困境时勇于克服,积攒知识经验,得到更好的成长。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得到家长认可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正强化,增强自信心,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适当交流,培养社会性。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其中同伴交往及善于沟通都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社会性交往,切身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得到进一步成长发展。
4.适当放手,培养独立性。孩子迟早是要长大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创造某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出问题情境,让他自己去探索;孩子的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5.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一致性。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保持一致,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以及人格情绪。当矛盾、冲突出现时,家长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思考所做的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幼儿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家长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家长也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教育孩子,让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孩子们以健康的心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琳.浅谈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当代学前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