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伟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在强调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不管提出了多少种论点,都统一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权益,因为只有切实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构建有效课堂,也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因此,中学物理教师也要及时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本文将从开发导学工具,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构建探究平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完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迁移意识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学物理教师应该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中学物理;学习方式;优化策略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长期存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现实问题,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教师会在课堂上全面讲解、传输物理知识,以便在有限的课时活动中全面丰富学生的物理认知状态,为学科考试做好充足准备。久而久之,大多数中学生都会形成惰性思维,习惯于通过课堂听讲来获取物理知识,甚少展现自己的物理思维状态。长此以往,除了课堂听讲之外,中学生是很难自主展开物理学习活动的。对此,中学物理教师必须要主动优化教学互动模式,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导学工具,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前提便是要让学生积累自主学习经验,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此,中学物理教师则可主动借助导学工具来辅导学生、监督学生,使其能够自主设计物理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物理知识。常见的导学工具有微课、导学案、思维导图等,具体还需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择,以便让中学生积累优良的自主学习经验。
就如在“质点和位移”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使用导学案引导本班学生自主学习了物理知识,使其在课前自主完成了预习任务。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准确掌握质点、位移这两个数学概念,并且能够准确区分位移与路程。为此,笔者就在导学案中整理了与位移、路程、质点有关的物理材料,希望学生可以将这些物理材料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其及时归纳路程与位移的区别,把握质点做运动这一常规的物理概念。从理想角度来说,如果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内化了物理知识,那么他们在物理课上的学习行为会变得更加自主,而這就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及时展开物理探究。
二、构建探究平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在过去,课堂活动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要形式,也是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切实改变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便要组织丰富的学科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要及时解放学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物理探究课堂,由此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则可切实改善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就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课教学中,中学生就需在3人异质小组内积极展开物理实验,自主建构物理知识。为此,中学生需通读教材内容,然后按照教材插图、概念解释全面讨论测量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操作方案,及时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展开科学推论、实践检验。由此,则可切实改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使其真正实现学习进步。接着,通过后续的组际展示与教师讲解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切实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三、完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迁移意识
物理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及时迁移物理所学经验的重要活动,同样也是促使物理教育回归现实的必经之路。对此,中学物理教师要及时组织丰富的物理实践教学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实践探索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迁移物理知识,使其自主检验物理知识的合理性、科学性,由此优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如此,中学生就可逐渐形成理实结合的学习意识,可有效转变学生以理论知识背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可以让中学生自主迁移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则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如在“功率”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类机械设备做功的过程,认真分析机械设备做功的功率。同时,中学生还可自主展开科学发明,通过改变机械设备做功的功率来优化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由此,不仅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还可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发明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学科欣赏意识,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优化学生的物理素养。
总而言之,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物理学习行为,让学生积累有效的物理学习、探究行为十分关键,可以进一步优化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益,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求与认知特点来创新学科教学策略,切实改善教学形式,以便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蓝庆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4):12-13.
[2]邢献文.中学物理探究式学习研究[J].学周刊,2016(2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