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策略研究

2020-06-29 09:38尹雪莲
关键词:学分工科方案

尹雪莲

(安徽建筑大学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061)

2017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要主动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一、“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所谓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指的是要统筹考虑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历史沿革、认真总结和吸取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分析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工科”的概念、特点、发展规律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这是新工科发展的理论支撑。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结构,是指学科专业的新结构。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全新的就业环境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应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工科高校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兴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总结传统工科专业的优势与不足,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升级,使之更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前几年我国深入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高校要在总结旧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深化产学研相结合、产教相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质量,是指研究制订与新兴工科专业相匹配的教学质量标准,并多角度、多维度地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使之更加符合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切实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体系,是指分类发展的新体系。要对比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新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等。事实上,“新工科”内涵丰富,涉及范围较广,更注重核心知识重构和学科交叉。新工科的发展,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原有的知识储备要升级更新,新兴的工程教育要重构知识教育;第二,要充分重视学科交叉的力量。“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至少做到以下两点:优化和交融。首先要优化培养方案,拓展专业口径,升级知识架构,避免就业面窄的问题。要考察政府、市场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开阔专业人才培养视野,更新人才知识体系。其次要注重学科交融,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新时代综合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与社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信息发展、社会需求不适应

高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培养规格、设计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指导组织本科教学。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新经济所急需的新兴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但高校能够提供的合格人才资源不足,造成了学用脱节现象。这是由于高校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充分体现新技术新经济等“新工科”的特征,其课程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配置结构等与市场产业需求不符,行业结合不紧,也没有考虑学科交叉与融合,其教学体系难以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

(二)缺乏产业平台,未形成互动促进的科教机制

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合适的科研教学平台,科研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业载体,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支撑,人才培养不与产业紧密结合,就无法掌握前沿的研究资源和工程技术,也就无法开展新经济所需要的新兴技术人才的培养[2]。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专门培养,毕业生难以快速胜任产业需求岗位。只有借助新兴产业的科研平台,学生尽早参与到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去,形成科研、教学互动促进的机制,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工程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可靠的后备人才保障,也极大地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高质量教学转化,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缺乏深度,质量不高

“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是保证,这就需要有深度合作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2]。前期推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虽然实施了多年,教师仍然缺乏对产业工程实践的深度了解,校企合作协同性差、合作深度不足、合作质量不高,高校与产业之间在工程项目合作、攻尖研究、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协同优势没有体现到教师自身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本科生培养和企业员工知识更新中来,也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具体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二) 对接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专业型人才

依据教育部出台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理念、格式和内容上与专业认证相对接,为参加专业三级认证奠定基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处理好凸显特色与符合规范的关系,彰显本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特色,培养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型人才。

(三)对“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

新兴经济需要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就这需要优化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 “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取得了创新人才培养较为显著的成绩。高校要加强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紧密结合新工科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四) 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

高等院校各专业要依据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本学科专业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照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细化毕业要求,说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就业领域、人才特色等要点。工科类专业须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其它专业要在分析社会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建设国家标准,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

(五)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增加课程思政元素,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错位交叉,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积极利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把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在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增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讨学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探索多样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

四、安徽建筑大学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

安徽建筑大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需要,先后完成了 2007、2011、2015 三个版本的修订。随着学校办学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明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学校 2015版培养方案理顺了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专业标准设置各模块学分比例。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201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定中,将徽派建筑文化系列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供各专业学生选修;要求各学院至少开设1门双语课程;规定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其中文科专业不得低于20%,理工科专业不得低于25%。

(一)在新的工程教育背景下,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

1.服务产业需求,用新工科理念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准确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统筹考虑工科专业的新要求,把新工科建设理念有机融入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土建类传统工科专业进行了改造升级,在BIM、装配式建筑、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工程等方面,设置2~3个专业方向;信息类新工科专业根据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方面,设置2~3个专业方向。

2.全面梳理课程体系,优化设置课程模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进一步优化由“通识教育、大类学科专业基础、专业与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等模块组成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大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徽派建筑文化特色课程,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应的学时学分,明晰每门课程应承载的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具体要求,注意课程之间内在联系。

3.增加专业辅修和双学位模块,满足个性化人才需求。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的课程。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学校优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思路图

(二)制定人才培养总目标

安徽建筑大学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要具备以下素养:

素质标准:具有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知识储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服务人民,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能力标准:具有创新精神。毕业生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敢于挑战,能够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解决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能够成为相关领域顶尖人才。

知识标准:具有实践能力。毕业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思结合,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1. 毕业生能力要求

根据对安徽建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解析,其毕业生要具备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毕业生能力与其内涵要求对应关系

2. 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决定培养质量。为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安徽建筑大学的课程结构分为两大体系和五大平台,两大体系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五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大类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平台,如图2所示。

各课程平台及占总学分比例见表2。通识教育平台含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各模块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20%、5%。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思政类、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类、大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等课程,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工科技、艺术体育等四大类。

图2 课程结构框架图

大类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均为必修课,该平台学分占总学分的10%,既包含面向本学科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也包含面向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含专业导论课)。

专业教育平台含必修课、选修课,分别占总学分的20%、15%,必修课由专业核心课组成,选修课则由专业特色课程或专业方向系列课程构成,并纳入加深专业基础或拓宽专业技能的课程。

实践教学平台均为必修课,学分占比为25%,包括课程设计(论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平台含必修课、选修课,共占学分比例的5%。该平台必修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等,选修课程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学科拓展等。

五、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规格等各个方面,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组织教研任务、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新工科”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修订、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完善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安徽建筑大学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准确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考虑工科专业的新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及学分要求,进一步优化由“通识教育、大类学科专业基础、专业与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等模块组成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把“新工科”理念有机融入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表2 各课程平台课程及占总学分比例

猜你喜欢
学分工科方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烂脸了急救方案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