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泓倩
摘 要: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目标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历史课堂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被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所取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落实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和发掘。
关键词:课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课程目标的升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新世纪中国在进行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将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曾作为教学要求写在教案上,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应建立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这是国家层面正式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教转学,形成终身教育,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关键。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態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要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實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兴趣,注重教学过程,加强师生合作,提升学生品质,培养学生能力,树立精神风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1.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再走传统老路,教师满堂灌,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围绕“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何种手段有效地让学生接受”“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如何在深度上得到延续”“如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制订历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例如,在上《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学思之窗”来设计教学目标。“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重外人,我以为耻!”上述名言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精神?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可以以詹天佑科学、爱国的精神为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注重史学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治史精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治史精神正是这一素养的集中体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治史精神,引导学习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并且还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这种质疑精神和探究,向学生传输“论从史出,治史必严”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与方法。这样“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3.注重历史叙事完整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现行的历史教材限于篇幅设计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历史知识的叙述只选取了某一个历史片段,教材内容也是由多个历史片段拼接而成,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准确、直接地掌握考试所要求的内容,对教材学习的直观性比较强。但弊端是学生无法把握整个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因此,完整的历史叙事对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光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这一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任何一门学科就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应是每门学科站在各自的学科角度,各有侧重、共同培养。通过不同的学科建构,殊途同归,共同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4.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多元化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评价的手段也要多元化,可以是课堂教师的点评,也可以是课下的网络作业点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评价。第三,评价的结果多元化,评价的结果不再将对错作为判断标准。评价结果将趋于“你选择哪个观点”“你觉得哪种回答你最赞同”等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断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愉快、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谈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2015(10).
[2]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
[4]唐琴.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J].江苏研究教育,2016(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