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梅娣
摘 要:新课程改革制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我国是文明古国,拥有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可对其行为习惯进行约束,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讲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 德育 传统文化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国家逐步重视起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约束着国人的行为习惯,促使国人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可利用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促使小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如何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话题。
一、小学德育渗透优良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丰富德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深厚的历史沉淀而传承后世的,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之粮。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优良传统文化教学,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方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精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学习方法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良传统文化可适当地丰富教学内容,以古人为例,提高小学生自身的德育素质。
(二)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精神文明需求越来越高,为促进小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教师在授课中会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优良的传统文化拥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可使小学生在其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德育精神,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小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制度的要求,对其自身学习素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都可激进小学生好好学习,促进其拥有较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需清晰德育的内容,正确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小学德育中怎样渗透优良传统文化
(一)专业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
优良的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德育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材中,有专门的单元在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中的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内容为例,该单元明确的为小学生展示了我国古汉字“德”的写法,为其介绍“德”最初的含义是教育小学生要走正道,不要误入歧途。该单元中的“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古代伟人李时珍、张衡等人物性格特点的解析来提高自身探索问题时的认真研究精神。“传统美德,源远流长”部分中通过人物事迹的学习来提高小学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意志和与他人交往要守诚信的德育精神。该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对小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与其他科目教学相结合
对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教师可直接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其德育素质的提升。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强,多数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利用其特性,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其课上注意力,利用历史人物故事,促进其精神文明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语文《端午粽》课时,教师可延伸教学内容,“同学们,大家知道端午节的设定是为了纪念哪一个历史人物吗?”引导学生说出屈原,并根据屈原事迹,为学生讲解其爱国精神,以提高小学生的爱国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延伸课外知识,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建设。
(三)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对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口语教导,也需开展一定的德育教学活动,利用其特性,使其在活动中提高德育素质。例如,教师可针对“杜甫是爱国诗人吗?”内容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学诗人的认识。有的学生通过对杜甫诗句的理解,如“烽火連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诗句感受到杜甫想念亲人,并为祖国兴亡而感到忧虑的爱国情怀。有的学生通过对杜甫人物事迹的观察认识到杜甫的爱国情,等等,在古诗和古人事迹的熏陶下可提高小学生的爱国情操,促进其德育精神文明的提升。讨论活动的开展可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并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间接的对其进行德育培养。
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内容、拓展延伸内容和讨论活动等方法都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进一步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约束作用,促进其德育精神文明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君.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研究[J].新智慧,2018(15):47-47.
[2]徐梅英.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研究[J].考试周刊,2018(67).
[3]冯燕珍.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7(10).
[4]袭群.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7(8X):45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