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露 胡 雯 范育英 桓雪贞 李 凡 黄珊珊 王 紫 冯占春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510060
随着多元化健康需求的剧增,具备成本效益、高护理质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实践备受关注。这既离不开高水平护理人员,更与护理人员的教育息息相关[1]。专科护士是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护理服务的核心群体,对改善患者健康水平和卫生绩效有着重要作用[2-3]。为推动专科护理队伍建设,原卫生部2007年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强调优先在急诊、重症监护等5个专科开展规范化培训。“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完善激励机制和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护理教育专科是护理专科新领域,教育护士是一线临床护理人员服务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患者预后。因此,大力发展教育护士队伍,对满足新时期健康需求和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4]。
当前教育护士队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护理教育专科仅在部分高水平医院受到关注。2000年,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借鉴美国罗马琳达健康教育模式[5],设立了健康教育协调员岗位,初步建立了护理教育组织构架,由护理部领导下的护理教育部统筹教育工作。健康协调员被视为教育护士的雏形,主要职责是运用护理教育程序并采用教育记录单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2006年,新乡市中心医院成立了护理教育科,培养了一批教育护士,形成了护理部、护理教育科、教育护士的组织构架[6]。护理教育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对院内选拔的教育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的教育护士主要承担护士、护生、进修生及患者的教育工作,并享受副护士长待遇,也接受不同方式的考评。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持续提升,教育护士工作效果显著。2017年,借鉴国内外经验,广东省卫健委组织开展了教育护士规范化培训,教育护士的胜任力是核心课程之一。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动设置教育护士岗位。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健全护理教育组织架构,各科室设教育护士岗位,形成与护理管理平行的三级构架,大力发展教育护士队伍。
早期研究侧重于介绍教育护士工作职责,近期则侧重于工作效果评估。当前仅有的几篇中文文献显示,研究单位主要是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并聚焦于教育护士岗位竞聘、岗位作用以及对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等几个主题。其代表性人物是侯秀珍,她认为设置护理教育科、统一管理教育护士是教育护士管理制度的创新[6];在最新研究中,魏琳等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重点阐述了教育护士组织构架及各层级的职责,并证明推行教育护士岗位管理可提高护士培训效果[7];陈映红等详述了护理教育程序的具体环节[8],其管理效果与魏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当前教育护士管理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围绕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建立护理教育组织构架及设置护理岗位被视为实践中的管理创新,但教育护士的内涵、培养模式尚未明晰,教育护士能力体系及工作岗位职责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2001年我国引入专科护士的概念。史瑞芬等将专科护士定义为经过某领域专业系统的培训,再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资格认证的注册护士[9]。教育护士作为专科护士的一种,美国研究者Jean Brennan等认为其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并满怀工作热情,通过提高工作能力,最终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护理服务[10]。Pennbrant认为具体应包括教学、科研、社会人际交往、组织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11]。我国部分医院内部资料显示,教育护士需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通过考核后获取专科资历认证。笔者认为教育护士除了需达到所有专科护士所具备的资历认证要求以外,还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是精通教学理论与方法,因材施教以提升教育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教育护士具备专科护士的一般特征,其特殊性在于教育护士承担临床护理教育者的角色,是为满足护士、患者等群体教育需求而设立的专职岗位。而专科护士需将临床专科特色融入日常护理之中,也有部分专科护士可开设门诊,其岗位的特殊性在于一线的临床实践。二者在工作对象、内容、中心和工作性质上的异同点见表1。
表1 教育护士与专科护士的异同点
发展护理教育专科,壮大教育护士队伍,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基础,核心要素应包含教育护士的功能定位、培养模式、专科认证、核心能力评价、激励制度和人员管理模式等,具体管理流程见图1。
功能定位。教育护士是护理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是教学与临床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临床护理教育上具有专业化管理职能,也是临床护理实践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教育护士岗位应是科室乃至医院的关键岗位,具体内容和职责需要与普通临床护士、其他专科护士相区别。
图1 教育护士管理流程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依托单位、培训时间、脱产或半脱产、培训内容及指导思想等。依托单位很大程度影响整体教育输出水平,即施教方教育质量。培训时间周期、培训期间的脱产情况、培训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及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则会影响整体教育输入水平。
专科认证。资格认证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证制度,否则无法保障认证效力。教育专科认证是对护士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认可[12-13],严格而规范的认证既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护理质量的保障。
核心能力评价。教育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其核心能力不仅要注重基础能力的专业性,也要关注处理新生事物能力的培养。教育护士能否胜任现有工作,这是继专科资格认证后的再次考核,也是对其能力的再次认证。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护士能否把新理论和新技术融入教育工作中,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也非常重要。
激励制度。具体表现为教育护士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包括排班制度、薪酬待遇、工作权责、职业发展路径等。激励制度还可以划分为经济类因素和非经济类因素。在经济类因素中,薪酬对教育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其酬劳应该与工作强度和难度呈正相关;非经济性激励因素可包括职业晋升、岗位赋权等。
人员管理模式。在工作中应采取垂直的业务管理体系,教育护士在科室中应接受病区和科室护士长的管理,并承担科室护士的部分管理职能。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护理队伍组织构架的合理性,也涉及到教育护士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
护士能力的提升需要规范化的培训和学习[14]。在临床培训中,通常是以护士层级培训方案为蓝本,以低层级护士为主要授课对象,使用传统授课的方法,极少涉及操作考核。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仅直接忽视了教育需求评估,也缺乏教育效果评价。护理教育程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实践方法[15],缺乏对整体护理教育程序的了解,会影响整个程序在临床中的利用效果[16]。因此,除了需要把控整体的程序之外,还需在评估、计划、实施和评价这4个环节中开展质量控制。①科学全面地评估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特别是高层级护士,她们是潜在护理专家,其教育需求容易被忽视。②依据需求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教育计划,注意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③严格实施教育计划。④在进入下一个教育程序循环前,应对培训效果和教育结局开展评价和分析,以持续改进教育质量。
目前教育护士功能定位不清,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临床一线,教育护士主要接受病区护士长领导,并承担教育工作,在临床事务繁忙时还参与临床工作。教育护士应定位于临床护理教育,并建立护理教育组织架构,形成教育总监—教育护士长—教育护士的三级岗位管理模式。①应明确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并重的功能定位。教育护士的工作并非提供日常临床护理服务;②明确专科护士角色,把教育护士视为独立个体,其目标是更好地实现教育职能,突出重要性和专业性;③建立护理教育组织架构,科学管理教育护士,监督考核教育工作质量。教育总监统一管理全院临床护理教育工作,并重视教育质量的科学管理。
专业认证是护士能力的评价方式[17],目前我国仍缺乏统一的教育护士认证体系及再认证制度。虽然美国护士协会早在2001年就公布了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标准,我国学者也将其进行了本土化,但是教育护士能力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大量的空白。考核教育护士的能力,应注重准入前后的考核。准入前的考核应严格专科认证,建立统一的认证制度,保证经过教育护士资历认证的护士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当前,较高的认证率与患者死亡率和抢救失败率相关[18-19],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专科认证与患者的预后有关联。2016年底,美国国家护理联盟已认证了5300多名护士教育者,并将护理教育确立为专业实践领域[20]。准入后的考核主要是能力评估,应重点关注在岗的教育护士是否能准确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技能为教育对象服务。教育护士的能力是影响护士群体护理能力的关键因素,故需进一步加强准入后的能力考核。
合理的待遇和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层级护士对应的职责、权利和薪酬有所不同,护理人员提升自我能力的意愿和终生学习的意识都比较高[21]。一方面,教育护士排班应享受特殊待遇,如不需上夜班、和管理者班次基本一致等。繁重的临床工作、教学与人际压力等会使教育护士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进而影响工作质量[22]。另一方面,要保障教育护士合理的薪酬。临床护理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护士积极探索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合理的薪酬可有效调动教育护士工作积极性,顺利开展教育工作,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