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创新必要性与实施路径分析

2020-06-27 14:07孟晓乐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必要性课程思政

摘要: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推动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整合课程思政内容;以全媒体为手段,建设课程思政信息化资源,这些是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创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必要性;实施路径

2019年1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明确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为统领。文化知识和技能不是评价大学生的唯一标准,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怀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才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内涵。没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滋养和引领,知识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真理”,专业课程也就没有灵魂和方向,失去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但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及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特点的影响,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堂,且教学内容多以理论说教为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不足,育人效果受较大制约。

(二)专业教学理念和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进一步融合

推行“课程思政”创新,就是要落实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的育人责任,构建分工明确又协同一致的育人体系,推动单渠道育人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化。各门专业课程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知识、学理、技术等教育环节凸显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功能,发挥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的载体选择及内容把握的研究不足,实践较少。究其原因,无外乎育人能力不足或育人意识淡薄,教师没有强烈的思政育人意识,很难做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三)载体运用、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有待进一步衔接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将在社会各行各业掀起新浪潮。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头脑也经历着一场时代风暴,他们迫切需要教育教学实践跟上社会进程,他们接触的新生事物和新鲜知识越多,就越需要教育载体不断推陈出新。怎样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需要,是进行课程思政创新的切入点,全媒体时代呼唤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需要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课程和教师都要承担的基本职责。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新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表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贡献。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不忘育人初心,牢记兴农强农使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显得迫切需要。

(三)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教育”得到极大推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职业教育领域先后推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等项目和活动。“互联网+”行动对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带来深刻影响,并由此带来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高职院校也置身其中。加强专业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全媒体教学方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打破传统思政课程的局限,助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通,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先导,推动涉农专业课程改革

借鉴国内外课程建设经验,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以涉农类部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为研究对象,从边界扩展、内涵深化、全面协同和系统建构四个方面寻求新突破,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范本。

首先,科学定位,突出专业育人功能。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知识、能力同安排、同部署,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把遵纪守法、向善向上、尊重生命、热爱劳动等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

其次,深化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认知,提高课程间融合的能力,在做好专业教学目标设定的同时,强化思政育人功能。在专业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中,提出各教学章节课程思政的明确要求,并在教案检查及听课督导环节检验教师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最后,在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改变原来单一的专业知识技能考核模式,实施“专业技能+思政素质”的过程化考核,把学做事与学做人有机融合,使原来冷冰冰的考核变得更富有人情味,也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整合课程思政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生动具体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平时要多搜集一些“三农”时政、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治理等相关文件、领导讲话精神等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当中,将绿色思维、生态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等融入教学目标,设立每章节的素养能力培养矩阵图。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使学生由单一掌握知识扩展到内生情感态度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提升农业专业和行业自豪感。尤其要将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素养、社会服务、崇尚真理、敢于攀登、大国三农的价值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当中,凸显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

(三)以全媒体为表现形式,推动专业课程思政信息化资源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要运用VR技术、公众号、学习平台、微信群和QQ群、抖音、快手等新型传播手段,并与图文等传统傳播媒介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增强体验感,传达新信息,传播正能量。

第一,在“三教”改革中,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全媒体技术呈现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资源,开发课程思政信息化资源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先锋、农业故事、农业形势、科普动画、技术服务展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支农、兴农的大国三农情怀,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生态环境。

第二,合力制订高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规范,编写活页教材,归纳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手段及流程,科学指导课程思政的实施。

第三,利用区块链把专业课程作为节点,形成涉农课程思政链条,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治理知识传播相融合,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学生思想素质动态分析”系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大数据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总之,新时代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同时,不断挖掘整合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推进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平台和新机制,高质量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

作者简介:孟晓乐(1968-),女,河南中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朱妍)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必要性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